APP下载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策略

2022-01-19臧舒伦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

【关键词】家庭因素;教师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1-077-03

【本文著录格式】臧舒伦.浅析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策略[J].课外语文,2022,21(01):77-79.

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农村教师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忽略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传统语文教育观念,导致了教师怕“麻烦”,也不敢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的现状,往往给“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标准打上了“马赛克”。这样的现状无疑将农村的语文教育置于深渊,因此教师有改变现状的使命。只有改变观念、深思现状、大胆尝试,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麻烦”: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教育,也是学生的终身教育。为了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影响,有这样一组问卷调查:对共24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5份,把学生科学分组,分别对他们父母的职业、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沟通、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从中可以发现,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因素中,家庭因素也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言谈举止、性格或是人格的形成都是与之相关的。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威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新课标也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现在的教材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口语交际的板块就说明语文的生活化。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农民或是外出打工者,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自身的观念的传统,无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往往能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着情感缺失的问题。

(二)改变现状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依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有父母的参与,简单的如默写生字、检查背诵,一起读书等,关键是父母要有耐心、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学习。再如,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购物、出游等,开阔眼界,增加亲情。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因素,农村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父母赌博、离婚、频繁吵架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实际情况,尊重理解孩子。

二、“麻烦”:教师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授学生的功课,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生字词,而是多元化的学习。

(一)留住遗失的美

1.补白的魅力

“补白”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文章带来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背景补白,课中创设个性补白的情境,课后延伸补白,把“补白”的全过程贯穿于每一节课堂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多发挥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使之读书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创造力。如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对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很难把握,所以要让学生回忆与家人分别的情境,唤起他们的情感。教师介绍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并放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应抓住“孤”“尽”“唯”等。有学生提问:“江上只有一条船吗?”他问的就是一个“孤”字,正好可以让学生理解古诗里的“孤”这个字。“孤”字不是指长江岸边只有一只船,而是他的眼里、心里只惦念这只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白对故友的眷恋,也写出了故友离去后的孤寂,是一种心理上的写法。学生也可以提出好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提问,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

2.表演的艺术

表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教完《半截蜡烛》后,笔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演课本剧,学生除了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还将揠苗助长的故事改版了,有内容的改版,有结局的改版,这些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写照,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进行课文主题的把握。如“挨挨挤挤”的动作表演和省略号的仿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但需要教师给出学生自由的时间去开拓创新。

3.错误的巧妙

“没有错误,没有错题是教学的最大错误。”正视学生的错误,巧用错误,举一反三,抓住重点更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在复习的过程中有一道习题:“……,(  )比喻(   )”,这种一改往常的问法“把(  )比作(  )”,学生很难理解这种问法的改变,笔者让学生多读几遍去理解,没有想到好的方法,直到在讲到“被”“把”句时,学生自己说了出来,他们的句式很相似,两相比较的确如此,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题目的“雷同”。学生的“插嘴”也是良好的契机,《国榷》这课重点理解的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抓住文中的比较的描写“抄一点史料”“走了一百多里路”体会编写《国榷》过程的艰难与谈迁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国榷》被偷,谈迁的心情,他的悲伤,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让学生猜想: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会想些什么?学生采用“他不想喝,不想吃,想的是(   );他夜深难睡,想的是(   )……”句式,通过学生的说话了解到学生理解到位了,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体会说!”这个声音是在预设之外的,没有时间给出这样的回答,但想了想,还是让她说了,“我觉得小偷不仅仅是偷了《国榷》,还有是谈迁的20多年的青春与心血!”随即掌声不绝于耳,然后笔者继续这一话题,将下面的教学内容留在了下一课时。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4.作业的精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革新,也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要改革创新。改变作业题型的单一,改变容易操作的抄写作业、书面作业,转化为形式多样的作业形式,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可以布置上网搜查资料的作业,如在学习《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等课文就可以搜集资料;再如有的同学家里有报纸、课外书也可以查阅等。

(二)抓住内在的彩

因为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要求,所以教师在一定的情况下会省略许多教学环节,为了考试而教学,无视听、说、读、写的环节与地位。

1.重视读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节约时间,往往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出现主观题的答案的统一化。如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会还给你不一样的精彩,但需要的是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时间。教授《嫦娥奔月》第二课时拓展中有这样一问:读《嫦娥》这首诗,这首诗中的嫦娥和我们课文中的嫦娥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哪个版本的嫦娥更好,为什么?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不同与理由。“谁还有不同的看法?”其他的学生也发表了意见。“大家喜欢哪个嫦娥?”在学生齐说善良的声音中夹杂着说喜欢恶毒的声音。“我听到有不同的声音,很好,为什么喜欢恶毒的嫦娥呢?”他们无法回答。“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看世界,那善良的人就会很多。”然后另一个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说嫦娥恶毒呢?她不是后悔了吗?难道一个人犯错就一直不能得到原谅了吗?”“很好,我们应该给犯错的人机会,可是我们现在比较的是嫦娥成仙的过程。明白吗?”“我喜欢善良的嫦娥,我宁愿相信全世界都是善良的人也不愿相信都是坏人,我希望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们会思考、有疑问,而且他们的心是纯净与善良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尊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平等地与文本对话。

2.重视写

读和写是学生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写又是一个浪费时间的环节。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导致了写作教学的难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写的不是名言警句,写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除了作文课上的写作,写也可以进入课堂。教授《黄山奇松》花了15分钟时间给学生看了一段相关的视频,学生在惊奇中看完了,但是并没有注意让学生说说,写写。结果在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小练笔:用“或……或……”,也可以用上“……如同……”“……好像……”写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本来是很担心的,怕学生无话可说,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每个学生都能说两个,有的甚至是长句:“黄山松真是奇特,或成群结队,或屹立,或倒挂,或贴壁……它们有的像龙,有的像虎,还有的像调皮的猴子……有的如同好客的主人,有的如同陪客的仆人,有的如同送客的婦人。真是奇姿百态啊!”这样的句子只有到过黄山或看过的人才能写出来吧。大胆地给学生时间,他们的脑袋里会有无数的火花迸发。写也可以作为作业,如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天中有趣的故事,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怕写了。教师也不要怕改“写”的作业,抓住每次的训练重点进行批改,学生自批,生生互批。

3.重视听、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性,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想听、爱听,争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入学习情境,思想上产生共鸣。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上有口语交际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在听别人的发言与表达,说自己的看法。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流的素养。

三、“麻烦”:学生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即使拥有时间也不能好好地利用的结果,让家长和教师不敢将时间放手给学生。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与家庭、教师息息相关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自制力特别差,这就要求家长与教师的努力,花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于平时的培养,提前预习、细心观察、勤于动笔、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背诵、定期复习整理、认真书写文字、广泛阅读等习惯是必不可少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麻烦”、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

总之,语文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要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更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改变观念、深思现状、大胆尝试,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军英.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5(2).

[2]杜芙蓉,李宾.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5).

作者简介:臧舒伦,女,1991年生,江苏南京人,本科,二级,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探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城乡困难家庭的求助网络及其政策启示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