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

2022-01-18于佳豪蒋明泽陈远松周亚琦

广东蚕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石楠群落关联

于佳豪 蒋明泽 陈远松 李 湘 周亚琦

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

于佳豪蒋明泽陈远松李湘周亚琦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为阐明小蓬竹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其生长特性,文章采用种间联结理论,对贵州罗甸3块不同样地群落中重要值前10的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VR分析显示群落整体不稳定,10个主要优势种为不显著正关联,在演替过程中种间联结逐渐增强;2检验和联结系数AC表明,45个主要种对中正联结占主导为60%,负联结为40%,大都为不显著关联,种间联系较分散;小蓬竹与群落内生态习性相似的优势种相互存在负面影响,作为建群种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应避免与榆树、椤木石楠、女贞一同种植;群落种间呈不显著关联,群落易受环境干扰,培育时宜采用近自然经营。

小蓬竹;种间联结;优势种群;罗甸

小蓬竹(Kengf.)为一次性开花结实的竹亚科镰序竹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多年丛生合轴型竹种。小蓬竹较能耐干旱和瘠薄,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平衡等生态功能[1],能够适应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2]。种间联结是指不同物种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程度,也是群落结构演化和构成的重要指标[3]。种间联结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不同物种个体间关联程度,既可表现现阶段群落结构特点,也可预测群落的未来动态、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4]。马一明等(2021)对贵州花溪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11个优势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表明群落优势种间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在夏、秋季结构比较稳定,冬季受外界环境因子影响,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5];李婷婷等(2021)对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的研究显示,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物种生态位呈分化状,种间关系趋于正联结[6];陈龙等(2020)对贵州北盘江石漠化区主要乔木种的研究表明,样地乔木树种总体为负关联,生态位重叠过大,种间竞争激烈同样会导致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7]。本研究通过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联结表的2检验、联结系数(AC),分析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为小蓬竹的培育、繁殖和保护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董架乡(106°55′E,25°34′N),海拔600 m~700 m,年平均气温为15.6 ℃~20.5 ℃,多在18 ℃以上,年日照时间为1 350 h~1 520 h,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8],主要土壤类型为石灰土、红壤、黄壤。研究地段样地内小蓬竹占主要优势,主要乔木树种有苦枥木、樟叶槭、山核桃、青檀、小叶栾树、复羽叶栾树、南酸枣等;主要灌木树种有檵木、皱叶雀梅藤、密蒙花、球核荚蒾、齿叶铁仔、香茶菜等;主要草本植物有茜草、大籽蒿、艾蒿、大头艾纳香、狗舌草等[2]。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数据统计

在人为干扰小的小蓬竹天然分布区设置调查了9块10 m×10 m的群落典型样地,对群落内的主要树种进行每木检尺,同时测定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立地因子。计算出优势种的重要值及种对出现的样地数,以此来表示物种在群落内的优势程度。选取重要值大于等于3.00的优势种测定分析其种间联结性,对于重要值小于3.00,对小蓬竹生长及群落环境影响小的种,则不作为研究对象。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

2.2 总体关联性分析

利用方差比率法(VR)判断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程度,公式为:

式中,为总样方数,为总物种数,T为样方内出现的目标物种总数,n为物种所在样方数,为所有样方内物种的平均数。VR指数表示群落内植物间的总关联程度。>1,种间关系为正关联;<1,种间关系为负关联;=1,零假设成立,所有种全部独立,种间无关联性。利用统计量来表示值偏离1的显著程度,=×。若<20.95或>20.05,则种间关联总体显著(<0.05);若20.95N<<20.05,则种间关联总体不显著(>0.05)。

2.3 种对间联结性检验

2.3.1 建立2×2联列表,进行种间联结程度检验

表1种间联结性测定2×2联列表

物种种B统计值出现(1)不出现(0) 种A出现(1)abm=a+b 不出现(0)cdn=c+d 统计值r=a+cs=b+dN=a+b+c+d

2.3.22检验

2的统计量表示:

为样方总数,当>时,为正联结;当<时,为负联结。若>0.05,即当2<3.841时,种间联结不显著,独立分布;若<0.01,即当2>6.635时,种间联结为极显著;若0.01<<0.05,即当3.841<2<6.635时,种间联结为显著。

2.4 联结系数AC

种间关联程度采用联结系数(AC)表示。

当≥时,=(-)/(+)(+);

当>,<时,=(-)/(+)(+);

当>,≥时,=(-)/(+)(+)。

式中,的值域为[–1,1],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物种的正联结性越强;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物种的负联结性越强;其值为0时,种对间表现为完全独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势物种组成

重要值是计算、评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判断依据,以综合数值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9]。由表2可知,在小蓬竹群落中,小蓬竹的重要值最高,为61.83;种群优势种中,榆树(L.)的重要值为20.33,椤木石楠(Rehd.&Wils)的重要值为19.26,明显高于其他种群,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10]。

表2小蓬竹群落主要物种的组成及重要值

树种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重要值 小蓬竹 D.luodianense18.4336.267.1461.83 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28.5222.515.3356.36 榆树 Elm7.767.215.3620.33 椤木石楠 Photinia serrulata6.207.145.9219.26 楝树 Melia azedarach3.013.663.5410.21 女贞Ligustrum lucidum1.962.964.739.65 球核荚蒾Viburnum propinquum2.932.252.367.54 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1.841.902.966.70 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1.441.201.784.42 朴树 Celtis sinesis1.140.911.763.81

3.2 总体相关性

用统计量来表明值偏离1的显著性:

=×=12.33

查表可知,20.95(9)=3.33,20.05(9)=16.92,则20.95(9)<<20.05(9),即值偏离1显著,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联结,这表明群落整体稳定,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增强。

3.3 种对间联结性

3.3.12检验

10个优势种共计45个种对,在空间分布的联结性用2统计量表示,2检验半矩阵见图1。种对联结性为负关联的有18对,占总数的40%,其中显著关联的有1对,不显著关联的有17对;种对联结性呈正关联的有27对,占总对数的60%,其中显著关联的有5对,不显著关联的有22对。种间联结性的2检验结果表明(如图1),全部种对中呈不显著相关的有39对,占86.67%,说明小蓬竹群落中优势种群种对间联结性较弱,群落生长发育尚不完全。与小蓬竹呈显著正关联的种为榆树、椤木石楠、女贞,说明它们对资源和生境的需求有相似性。

注:“▲”表示显著正关联,“△”表示显著负关联,“■”表示正关联,“□”表示负关联。

3.3.2 联结系数AC

种联结系数AC结果表明(如图2),≥0.5的种对有3对,占总对数6.67%,为小蓬竹与榆树、小蓬竹与女贞、椤木石楠与女贞,说明各种对间正联结性较显著;0.2≤<0.5的种对有14对,占总对数的31.11%,说明种对间呈不显著正联结;–0.2≤<0.2的种对有13对,占总对数的28.89%,说明种对间联结松散,分布趋于独立;–0.5≤<–0.2的种对有8对,占总对数的17.78%,这表明种对间呈不显著负相关;<–0.5的种对有6对,占总对数的13.33%。因此,小蓬竹群落10个优势种的种间有少部分种对间呈现显著正关联或显著负关联,但大部分种对呈不显著相关,种间联结较松散。

图2 联结系数AC矩阵

4 结论与讨论

种间联结是种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群落分类依据,它是指群落中各物种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包括空间分布关系及功能关系[11]。2检验合理表明了群落优势种间联结的显著性,进而体现了群落演替的稳定能力[12]。

2测定分析和联结系数AC计算结果都表明小蓬竹群落优势种对间关联较弱,主要表现为不显著关联,群落整体主要呈正联结。这说明该群落结构不稳定,优势种对间联结较松散,各物种占据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群落正不断朝更稳定成熟的方向演替。

群落主要树种中,小蓬竹、榆树、椤木石楠的重要值较高,且呈显著正关联,三者都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寒阴与干旱,说明两者与小蓬竹生长环境与资源需求较为相似,种间竞争激烈。因此,在经营培育小蓬竹时,宜适当减少干扰木种植,缓解种间竞争,促使其生长,使群落更快发育达到稳定阶段。

在群落中,联结程度整体呈不显著关联时,生境的稳定程度对群落起主导影响。通过指标计算结果可知,小蓬竹群落种间联结程度微弱,群落稳定性较差。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外界对生境产生较大干扰,促使生境发生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及方向都将受到影响,自然力减弱。所以在对小蓬竹进行种植培育时,宜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工种植对群落的影响,尽可能地保护群落物种多样性,优化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1]刘济明,李鹏,廖小锋,等.干旱胁迫对小蓬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9):153-157.

[2]刘济明.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3]张玲.大、小兴安岭植被交错区群落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4]叶权平,张文辉,于世川,等.桥山林区麻栎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J].生态学报,2018,38(9):3165-3174.

[5]马一明,李秋华,潘少朴,等.贵州高原花溪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动态分析[J].湖泊科学,2021,33(3):785-796.

[6]李婷婷,容丽,王梦洁,等.黔中喀斯特次生林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动态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1,29(1):9-19.

[7]陈龙,安明态,任娇娇,等.贵州北盘江石漠化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主要乔木种间联结性[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5):80-94.

[8]孟勇,刘国华,王福升.小蓬竹种群结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3):11-15.

[9]张倩,孙小妹,杨晶,等.坡向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功能群及其多样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9,39(8):1480-1490.

[10]池馨,刘济明,颜强,等.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5):180-183.

[11]梁德栋,王娇,聂顺新,等.松山保护区蒙古栎林群落种间联结分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9,47(4):6-12.

[12]黄祥童,王绍先,黄炳军,等.珍稀植物对开蕨与其伴生物种的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J].生态学报,2015,35(1):80-90.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10

S718.5

A

2095-1205(2021)12-28-03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663022)

于佳豪(2000- ),男,贵州贵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地理科学。

周亚琦(1987- ),男,贵州贵阳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

猜你喜欢

石楠群落关联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琵琶扣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石楠国画作品选登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美好时光里,石楠犹自开
奇趣搭配
智趣
石楠:用苦难诠释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