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叶部锈病与白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2022-01-14周金鑫吴佳文吴达粉葛玉林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吡唑锈病白粉病

周金鑫,吴佳文,吴达粉,葛玉林

(1.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苏 泰州 225500;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 南京 210036)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1-2]。兴化市小麦叶部病害以白粉病为主,但近几年锈病发生日益加重,特别是2020年,小麦锈病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小麦安全生产。研究表明,施用三唑类杀菌剂是防治小麦叶部病害的主要技术措施[3]。本研究于2020年筛选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复配剂,以及一些新型的杀菌剂如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叶菌唑等,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部病害,尤其是锈病与白粉病的防效,为大面积生产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购自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OD,购自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SC,购自江苏三山农药有限公司;20%萎锈·戊唑醇WP,购自陕西恒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48%甲硫·戊唑醇WP,购自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甲硫·己唑醇SC,购自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5%戊唑·福美双SC,购自江苏省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75%戊唑·百菌清WP,购自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27%戊唑·噻霉酮EW,购自陕西西大华特科技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购自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30%肟菌·戊唑醇SC,购自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10%叶菌唑SC,购自上海赫腾农化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购自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供试作物与防治对象

小麦品种为宁麦13。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等特点,对赤霉病也有一定的抗病性,但高感白粉病。试验防治对象主要为小麦叶部锈病与白粉病。

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兴化市周庄镇江孙村某种田大户田中(119.93°E、32.72°N)。2019年11月10日播种,用种量为14 kg/667 m2。该试验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重壤土,肥力中等。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25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为300 m2,试验设计及用药情况如表1所示。25个处理中,处理1至处理12只施药1次,施药时间为2020年4月13日,此时小麦处于扬花初期。处理13至处理24施药2次,施药时间为2020年4月13、20日,小麦分别处于扬花初期、扬花盛期。施药器械采用市下牌SX-MD150A电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3 mm。采用2次稀释法施药,各处理药剂均按每次对水15 kg/667 m2细喷雾,药液均匀喷透。

表1 试验设计及用药情况

本次试验筛选的药剂均为大面积生产中防治赤霉病的主推药剂种类,所以试验施药时间已兼顾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第1次施药时,小麦锈病、白粉病已发展蔓延至小麦倒3叶、倒4叶,且分布较为均匀。施药当天天气晴好,施药后有降雨,雨量不大,天气条件对锈病、白粉病发生均较有利。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安全性调查。分别于施药后3、5、7 d观测各处理小麦是否有黄化、畸形等药害情况,并记录药害等级。

1.5.2 防效调查

1.5.2 .1锈病。药后20 d调查200株小麦植株上部3张功能叶片发病数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与病指防效。严重度分级如下:0级,全株不发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4]。

1.5.2 .2白粉病。药后15 d调查各处理上3叶病叶数和严重度。每个处理调查5点,随机取样,每点0.11 m2,记录病叶数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与病指防效。严重度分级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15%;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16%~25%;7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6%~50%;9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0%以上[5]。

锈病、白粉病病情指数、病指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病指防效=[1-(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调查结果

分别于施药后3、5、7 d观测各处理药害情况,各处理区与对照区麦苗无异。

2.2 防效调查结果

调查各处理对小麦锈病的病指防效。由表2可知,处理1至处理12施药1次,对锈病病指防效差异明显,处理12最高,防效为90.06%;其次是处理3、11、5、1,防效分别为88.71%、86.95%、85.93%、85.18%;再次为处理2、10、4,防效分别为83.56%、83.00%、82.11%;其他处理防效低于80%,其中处理8、7、9防效分别为77.22%、77.16%、77.04%,差异不大;最差的是处理6,防效仅为71.22%。处理13至处理24施药2次,对锈病防效较施药1次明显提高。对锈病防效最高的是处理15,病指防效为96.20%;其次是处理24、13、17、23,病指防效分别为93.13%、92.38%、91.43%、91.39%;再次是处理22、16、14,病指防效分别为88.81%、88.29%、88.23%;然后是处理20、19、21,病指防效分别为84.10%、83.70%、83.27%;最次为处理18,病指防效为78.89%。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叶部病害防效调查

调查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指防效。由表2可知,施药1次的情况下,处理1病指防效最高,为86.68%;其次是处理11、3,病指防效分别为82.56%、81.40%;再次是处理2,病指防效为76.41%;其余处理对白粉病防效均不理想,病指防效在65%左右。从处理13至处理24可以看出,施药2次防效较1次均有所提高,其中:处理13防效最高,病指防效为94.49%;其次是处理23、15、14,病指防效分别为88.87%、88.78%、85.40%;其余处理防效均在70%以上,差别不大。

3 讨论与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处理区小麦安全生长,与空白对照无异,各处理对小麦均安全。

3.1 对锈病的防效

施药1次的12个处理中,10%叶菌唑SC+430 g/L戊唑醇SC、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30%肟菌·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48%甲硫·戊唑醇WP等处理防效较好;施药2次的12个处理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10%叶菌唑SC+430 g/L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48%甲硫·戊唑醇WP、30%肟菌·戊唑醇SC等处理,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体现了较高的防效。

2020年兴化市小麦锈病大发生,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非常高,因此在防治次数上以2次为宜,药剂可选择三唑类为主的药剂,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防治1次需选择10%叶菌唑SC+430 g/L戊唑醇SC、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等高效药剂。

3.2 对白粉病的防效

施药1次的12个处理中,防效较好的有30%丙硫菌唑OD、30%肟菌·戊唑醇SC、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等处理,病指防效在80%以上,其他处理不理想;施药2次的12个处理中,30%丙硫菌唑OD、30%肟菌·戊唑醇SC、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25%吡唑醚菌酯SC防效较佳,其中30%丙硫菌唑OD防效较施药1次提高明显,25%吡唑醚菌酯SC对白粉病防效较施药1次也显著提高。其他处理施药2次较1次病指防效有提高,但整体不理想。

小麦白粉病防治适期是发病初期,时间越早,防效越好[6]。2020年兴化市小麦白粉病中等偏重发生,而试验施药时间在小麦穗期,此时小麦白粉病处于快速扩展期,因此该试验效果只供白粉病发生后应急处理参考。

本试验筛选的药剂主要是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绝大多数药剂是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复配剂,新型药剂丙硫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等近几年应用日益广泛。据相关资料,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7],叶菌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8],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9]。试验表明,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复配剂作为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对锈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在锈病大发生年份,施药2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丙硫菌唑不管对锈病还是白粉病均能取得较好防效。叶菌唑对锈病防效较好,对白粉病的效果一般。吡唑醚菌酯对锈病、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在锈病、白粉病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年份需使用2次,但在赤霉病重发年份,需谨慎使用,因其可刺激赤霉病菌毒素的产生。

猜你喜欢

吡唑锈病白粉病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措施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吡唑并喹啉衍生物合成研究*
吡唑类农药概述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