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障碍

2022-01-13谢晶军李金霞王飞孙琦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补阳功能障碍缺血性

谢晶军 李金霞 王飞 孙琦

缺血性脑卒中,以肢体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等。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日渐凸显,内服外治均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2]。本文主要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2015年版《中医临床诊治指南释义》辨证为气虚血瘀型[4];②病程≤90天;③NIHSS评分为4~21分;④年龄40~75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相关脑出血疾病;②存在肝肾疾病、心神障碍等;③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KYLL019)。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踩车训练等;西医基础治疗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中药方剂组成:黄芪30 g、当归15 g、赤芍12 g、酒川芎10 g、桃仁10 g、地龙10 g、红花9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用4周。随症加减,脾胃亏虚者加党参15 g、炒白术10 g,痰多者加茯苓15 g、瓜蒌皮10 g,言语欠利索者加石菖蒲20 g、郁金10 g。针灸配穴:主穴,肩髃穴、臂臑穴、手三里、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四关穴(合谷、太冲);配穴,不语者取穴金津、玉液放血,同时针刺内关、通里。足三里、太溪、三阴交,采用提插或捻转补法,曲池、四关穴采用提插或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针刺5天,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上肢各关节活动度: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6]。(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满分为42分,评分越高则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7]:包括进食、上下楼梯、二便控制、平地行走等方面的评估。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疗效百分数=[(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前评分]×100%,≥80%为基本恢复,55%~<80%为显著进步,35%~<55%为进步,10%~<35%为稍进步,<10%为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等级资料采用K-W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的FMA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FMA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FMA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FM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40 28.46±2.72 48.78±1.98 4.594 <0.01对照组 40 31.44±2.01 38.42±2.14 2.364 <0.05 t值 0.665 3.546 P值 >0.05 <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40 32.71±2.70 11.47±2.28 5.254 <0.01对照组 40 33.15±3.43 22.23±2.64 3.613 <0.05 t值 0.348 2.956 P值 >0.05 <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的ADL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ADL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的ADL评分比较[分,(±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的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40 41.64±4.56 79.33±7.32 11.467 <0.01对照组 40 40.21±4.43 66.58±6.05 8.536 <0.05 t值 0.429 5.867 P值 >0.05 <0.01

2.4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通过及时干预治疗,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恢复良好,但仍有不少患者遗留中枢神经系统、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9]。中医将本病归属“中风”范畴,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心、脑、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笔者认为,中风后出现神疲乏力、舌暗淡伴有瘀斑、肢体乏力伴活动不利等症状的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医林改错》有云:“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王清任据此提出“补气活血化淤”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10],方中黄芪、当归配伍治以补气活血化瘀,辅以舒经活络活血之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走窜佐以补气通络,促使药力周行全身[11]。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及聚集,增强人体免疫力,并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血脑屏障、抗自由基、抑制神经元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12]。本研究还联合针刺治疗,其中肩髃穴、臂臑穴、曲池穴功擅行气活血,濡养筋脉;三阴交、足三里补益气血;环跳、太溪、阳陵泉强筋健骨、补益肝肾;诸穴共奏活血化瘀、滋补肝肾、舒筋活络之效。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致使运动神经元发生可塑性改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肢体功能的缺损[1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达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上肢各关节活动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也未能探讨相关的分子生物机理等,未来需要再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补阳功能障碍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