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给自己树立太多“假想敌” 放不下的戒备之心 会让你活得很累

2022-01-12李则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自我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湘雅不安全感中南大学

文·李则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黄任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被脑海中的“假想敌”折磨

雷女士的朋友常劝她,“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了”,甚至还会拿她的名字开玩笑:“是不是因为你姓雷,所以才活得那么累啊!”

原来,雷女士能力卓著,工作时像女战士一样“奋勇直前”,但又时刻提防公司的同事,怕他们创下比自己更好的业绩。回到家,她也很难放松,总像侦探一样盯着自己的老公,担心某天“小三”会找上门来。朋友们觉得她思虑太过,被虚构的“假想敌”折腾得每日不得安生。雷女士自己也很痛苦,但又忍不住,总觉得有人在暗暗偷窥她,准备随时“攻击”她。

“假想敌”不存在却常“骚扰”我们

生活中,像雷女士一样的人并不少。他们被自己脑海中的“假想敌”困扰着,内心无法宁静。有的人在职场竞争中“风声鹤唳”,看谁都是与自己势不两立的对手;有的人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总觉得对方不怀好意,想要暗算自己;也有人在感情上缺乏信心,总是担心对方会变心,或有第三者恶意插足……

忙碌于职场中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通过努力打拼,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想要继续上升却比较困难。面临的瓶颈让我们有了很大的焦虑感,一方面想突破自己,迎来事业的新台阶;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人会超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关注别人,暗暗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有时这些“假想敌”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挑战自己的潜能;但有时,这种“莫名其妙”的比较会让我们丧失斗志,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对方无意中的举动都能牵动着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悲伤地发现,自己被套牢了,心理控制权被掌握在虚幻的对手手上。

人际关系中也是这样。“假想敌”虽然根本不存在,但我们的内心一直在交战。它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资源,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这种消极思维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安全感。焦虑和压力由内而外散发,让当事人对外界环境充满了负性的评价,形成否定和逃避的应对方式。

“假想敌”是担忧放大后的“投射”

其实,“假想敌”是个体内心虚构出来的,是一种被过度放大的担忧,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投射。害怕自己竞争失利,所以将未来可能会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假想敌”的强大;害怕人际关系不佳,所以率先将原因归结于“假想敌”来者不善;害怕把持不住一段亲密关系,所以将虚幻的第三者视为洪水猛兽……

人际心理学研究发现,喜欢树立“假想敌”的人,往往个性上都有一定的瑕疵。有的人争强好胜,事事想占尖儿,总想压别人一头。因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不善于化解职场中的压力和焦虑的情绪,总觉得别人会排挤自己。有的人缺乏自信,对人际关系甚至亲密关系抱有悲观的态度,总觉得对方不会像自己一样忠实地维持一段关系。他们质疑对方,因而试图证明自己虚幻出的坏念头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有的有道德洁癖,却不肯相信根源在于自卑,恐惧自己不够有魅力去赢取对方的善意和忠诚。

打破“假想敌”的三种“本领”

那么,到底该如何打破心魔呢?

意识到“假想敌”的正反双重效用选择一个恰当的“假想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职场中的“假想敌”提醒我们要兢兢业业,不断精进;人际关系中的“假想敌”,让我们能经常对他人保持敬畏之心和人际界限;亲密关系中的“假想敌”,会让我们意识到感情需要保鲜,要不断完善自我来匹配对方。

相反,如果“假想敌”没有给个人带来某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而是带给自己一种被束缚和控制感,让自己困在一种焦躁、郁闷、无助、绝望的消极情绪中,说明这个“假想敌”变成了自我囚禁的一种方式。

所以,从正反两面认识“假想敌”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对待“假想敌”。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多应用“假想敌”的积极作用来优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抛弃“假想敌”的消极作用。

走出“受害者”角色的悲情状态喜欢树立“假想敌”的人,大多内心都有“受害者”心结。在他们看来,外部环境如此险恶,人心如此阴暗,而我却不得不承受这糟糕世界的恶意对待。这种不自觉的代入“受害者”角色的状态,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

爱找“假想敌”的人往往不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想法,反而以保护自我的名义来维持自己的偏见。要打破这种自怨自艾的执念,我们需要正视个人的想法是否符合实际。敢于用事实检验想法,答案自然清晰明白。

从心出发,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其实,真正的敌人是个体内心的不安全感。如果要真正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就需要从内心出发。人们一般很难面对个人内在的阴暗部分,因为这部分的形成往往与个体早期生活中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有关。而“假想敌”具备我们没有的闪光点,以至于让我们不仅不能欣赏对方,还心生嫉妒之情,希望通过竞争“毁灭”他们。

而要想与“假想敌”和解,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提高自我的知识、才学、人格、人际关系等,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建立与周围人更为友善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四面楚歌”的内心交战情形。

猜你喜欢

湘雅不安全感中南大学
本期导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湘雅轩辕”张孝骞
“战疫”一线:“协和”里的“湘雅”
书法:人是铁饭是钢
湖南湘雅建立移动医疗平台
民国时期张孝骞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治校实践探析
欧洲社会为什么弥散着“不安全感”
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疯狂与理智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