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江苏省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2-01-10曹正彪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江苏省变量

程 仁 曹正彪

(1.安庆金普惠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安徽 安庆 246000;2.中航云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江苏省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均衡发展地区之一,也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地区之一,一直发挥着领头雁的示范作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利用经济上的先发优势,充分把握构建国内大市场为主、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增强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与循环中的作用,在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带动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江苏省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二、双循环政策背景与江苏省居民消费现状及特征

(一)双循环政策背景与发展阶段

江苏省地处沿海,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工业起步早、基础好,对外贸易发达。总体上看,近年江苏省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1999年,经济增长与循环以消费为主,呈现最终消费占比不断下降,进出口占比持续上升的特点,二者差距不断缩小,到1999年进出口贸易总量已接近居民最终消费。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6年,外贸取代消费开始主导经济增长与循环,表现为进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到2000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已达44.2%,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已降至32.9%,2005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首次超过100%,并在次年达到峰值。2007年以后是第三阶段,进出口占比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消费占比则缓慢上升。

第一阶段是江苏省区位优势初步显现的时期,第二阶段优势全面确立且不断扩大,入世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后进出口总额与GDP比连续三年超过100%,对外依存度创新高。第三阶段出现拐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放缓,江苏省对外贸易拐点先于全国,随着贸易摩擦加剧,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已低于入世时的水平(见图1)。

图1 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消费与进出口与GDP比重变化情况

(二)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2012年江苏省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经济发展阶段迈入中高等收入水平,比全国提前7年,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消费增长较快,总量不断扩大。2019年①由于2018年和2019年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消费年鉴数据尚未公布,本文采取利用时间序列回归估算,为与年鉴准确数据相区分,估算数值本位加“*”表示,根据估算值计算的相关数值用“约”表示。,江苏省GDP为99631.5亿元,最终消费约为51727.9*亿元,在不考虑价格变动的情况下,GDP与消费总量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约69.4倍和61.6倍,年平均分别增长15.2%和14.7%,比全国年均约高1.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消费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水平。

2.居民最终消费占比明显偏低,距离经济循环稳态水平差距较大。2000年至2010年,江苏省居民最终消费占比为30%左右,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以后,江苏省居民最终消费率稳步提升,到2019年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与达到经济循环稳态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远低于英、美等成熟发达经济体60%的水平,也低于日本、德国等二战后崛起的发达国家50%的水平,甚至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也低了近10个百分点(见表1)。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长期存在且趋势并未改变。

表1 主要经济体居民消费率

3.消费率先降后升,投资呈现周期波动。1990年至2019年期间,江苏省最终消费占国民经济比例从50.6%降至最低值41.5%,2008年以后回升至51.9%,虽已接近期间最高水平,但与全国相比,消费在经济中占比明显偏低。与之相对的是,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峰值超过50%,相关研究表明投资率在40%以上意味着将可能出现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的风险。1990年至2017年,江苏省投资率长期保持在45%以上,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11年以后这一趋势发生变化,投资率缓慢下降,经济过度依赖投资驱动的趋势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与循环的驱动力开始增强(见图2)。

图2 1990—2017年江苏省消费率及投资率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从消费结构看,2010年后,消费中居民消费比重持续上升,政府消费占比保持15%以下的水平。这表明江苏省最终消费的显著回升得益于居民消费的持续发力,而并非依靠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驱动,消费回升的内生动力较强。

总体而言,从发展水平看,江苏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带动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总量不断扩大;从动因上看,经济循环逐渐呈现出内需不足、投资比例过高的特征,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驱动和出口,具体表现为经济中最终消费占比较低。从趋势看,江苏省最终消费在经济中占比稳步提升,消费的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与循环的驱动力显著增强。

三、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制度、文化观念与习俗、人口结构等外生变量与收入、价格水平、利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居民消费决策和意愿,进而决定消费水平和总量。

(一)参数构建与变量测度

借鉴建立总量消费函数方法构建居民消费倾向指标,先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计算的GDP、宏观税收收入TAX、最终居民消费CON和物价指数CPI,计算出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总量实际居民消费Con、总量可支配收入Yd;其次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模型和叠加的方式,利用1996年至2019年的总量可支配收入计算出1998年至2019年期间总量永久收入Yp;最后根据凯恩斯模型计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

目前经济学研究一般采用三期收入作为永久收入的近似替代,因此:

根据相对收入理论,构建模型描述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因此:

将1998年至2019年居民最终消费和永久收入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见表2)。

表2 1998—2019年消费倾向情况

可以看出,1998年至2019年,江苏省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0.323—0.438之间波动,呈现先下降后回升趋势,这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结论基本相符,也与同期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基本趋势一致,表明经济确实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循环存在障碍;但全国平均消费倾向目前尚未出现明显上升拐点,因此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确实走在全国前列,先于全国出现拐点;另一方面,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明确的收敛特征或周期性特征,这可能与边际消费易受到短期不确定因素干扰有关。根据对居民最终消费和永久收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Con=-462.89+0.435Yp,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较为接近①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对美国1869年至1938年消费和收入进行研究,发现消费倾向在长期内趋于稳定,即向某个水平区间收敛,而不存在边际递减的特征,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回归结果不严格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保持正截距的假设,表明自主消费受到抑制,经济循环可能出现障碍。,因此本文采用平均消费倾向作为研究对象。

(二)变量选择

1.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和三产占GDP比重两项指标测算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以消费惯性系数衡量消费中是否存在棘轮效应,以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比来衡量是否存在挤出或挤入效应。

2.人口因素。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群体的消费能力、意愿差异较大,消费倾向也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和14岁以下人口比例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3.制度因素。采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两个指标考察城乡二元体制在制度层面上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见表3)。

表3 变量选择及定义

(三)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Box-Cox变换确定多因素的回归模型的形态,计算出被解释变量APC的几何平均值,根据该值与原解释变量构造新序列,代替原序列分别做线性模型和双对数模型,得到线性模型残差平方和RSS1和对数模型残差平方和RSS2,计算ln(RSS2/RSS1)×n×0.5,计算值22.6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13的卡方分布临界值22.4,可判定为两种模型在拟合优度上有差异,线性函数优先于非线性函数。本文选择线性模型来进行研究,基准模型如式(6)所示:

其中,ε为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4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人均GDP指标均值为5.173,与其他变量的取值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且该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也相差较大。

(二)回归结果分析

1.模型的建立。根据前文设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1990年至2019年全国CIE、PGC、GPDPC、EDL、IDG、UR、ROA、ROC 为 8 个自变量,APC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APC为被解释变量(平均消费倾向),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待估参数,e 为常数项。

2.参数估计。利用计量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得到的模型表达式为:

3.模型检验。针对多重共线性检验可通过简单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如表5所示相关系数矩阵。依据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若通过检验待估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若任意两者之间的接近1,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存在多重共线性。由表5可知,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9,即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表5 主要解释变量相关系数表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检测的方法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判断解释变量GDPPC(人均GDP)、ROA(少儿系数)和UR(城镇化率)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因此对上述指标做剔除处理,重新对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见表6),得出下列方程:

表6 修正后的OLS估计结果

(三)结论分析

通过计量分析影响江苏省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由方程可知,政府消费占比每上升1%会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009。政府消费占比与平均消费倾向存在负向变动关系,表明政府消费对居民最终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即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有抑制作用。

2.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提高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倾向变动呈负相关。这与传统理论或研究观点不一致,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如高收入居民群体整体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群体有消费需求但缺乏消费能力,整个社会消费函数低于潜在目标水平,因此缩小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能提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在对比研究中发现,江苏省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与全国相比较小,处于比较优化区间,已不具备通过缩小收入差距调控消费的操作空间。

3.少儿系数对提升居民消费有显著带动作用。平均消费倾向对少儿系数的弹性大于2,即少儿系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平均消费倾向提升0.02。江苏省少儿系数一直较低,这或许是导致消费倾向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4.过去的消费水平对当期消费并不存在明显带动效应,甚至可能会抑制消费。消费惯性与平均消费倾向变动呈负相关,表明当期居民最终消费倾向并不受过去消费水平的影响,杜森贝利的消费具有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假设似乎不成立,其原因可能是分析期间居民消费理念、消费文化发生较大变化。

五、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措施与建议

消费倾向由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共同决定,消费能力与收入密切相关,消费意愿则与预期、信心、公共福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体来说,扩大居民消费、充分利用消费促进经济循环,关键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福利性支出,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与消费意愿

在居民有效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效的。鉴于政府消费可能导致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应采取除增加政府消费之外的其他政策促进居民增加消费。如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加大公共福利开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通过降税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或对部分行业与商品实行消费补贴和价格优惠,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开支。

(二)加快经济升级,带动其他消费性产业发展,优化消费结构

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产业的发展,如创意文化产业、特色休闲观光旅游、数字经济等消费性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消费中心;充分创造与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性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消费在经济循环中的内生动力作用。

(三)优化人口结构,妥善应对人口少子化趋势,增强消费后劲与潜力

制定与完善生育福利措施与配套支持政策,实行专项补贴和生育配套服务,鼓励优生优育;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素质年轻人口流入,扩大消费群体与增强购买力,弥补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消费不足。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江苏省变量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