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墓葬中的人面鸟俑形象辨析与功能研究

2022-01-09史浩成

关键词:人面墓葬信仰

□史浩成

隋唐时期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面鸟俑,在(今辽宁辑安吉林集安)通沟南北朝壁画墓[1]、太原南郊金胜村热电厂北齐壁画墓[2]、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学庄北齐彩画砖墓[3]等墓葬中也有人面鸟身的形象,其中河南北齐彩画砖墓及朝鲜平安道大安市德兴里高句丽墓葬中有明确的“千秋”“万岁”之题记,故称为千秋万岁鸟。而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方相长三尺五寸,五彩结之,有四眼,手秉扽杈,观风鸟一个,长三尺……亲王盟器神煞法:……观风鸟长两尺……”[4]可见“观风鸟”与“方相神”相配套放置于墓室之中。《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5]此为丹朱之鸟。以上对人面鸟形象的描述与隋唐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面鸟俑有对应关系。但由于隋唐时期的文献资料对此并无文字记载,相关学者对其形象辨析不明,或将其归为千秋万岁鸟[6],或将其归为观风鸟[7]。笔者通过对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的出土地域、形象特征、墓葬中发现位置以及相关同出随葬明器的分析,发现这些人面鸟俑有着较大差别,应属于不同人面鸟形象。故本文以此为基础,将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进行细致的辨别,并对应将其划分为三大区域,进而研究其在隋唐墓葬中的功能及反映的丧葬、明器制度。

一、出土情况

人面鸟俑发现于从隋代末年至唐代中期的墓葬中,且集中于初唐时期的单室砖墓之中。从墓葬发现的地域来看,这些出土人面鸟俑的墓葬,主要在河北、湖南两地,河南、辽宁、江苏及安徽等地零星分布。从墓葬出土的人面鸟俑的形象特征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面鸟身俑,或站立,或蹲踞;二是人面兽身鸟翼俑,头部朝天,或站立,或蹲踞。从墓主人身份来看,这些墓葬主人基本上都是官吏或地主,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从墓葬中人面鸟俑的出土位置与随葬明器来看,基本上都是位于靠近甬道墓门或是墓室中部、南部,且一般与镇墓兽、墓龙、仪鱼以及生肖俑同出。(表1)

续表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在地域上存在三大区域:一是以河北、辽宁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该地区的人面鸟俑以人面鸟身俑为主,且成对出现,一男一女;二是以河南、江苏以及安徽为主的中部地区,该地区以人面鸟身俑为主,且成对出现,一男一女或一女一鸟喙人面;三是以湖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该地区以人面兽身鸟翼俑为主,亦成对出现,一鸟身一兽身。这三大区域的人面鸟俑形象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形象含义,反映出区域之间丧葬及明器制度的不同。

二、形象辨析

1.千秋万岁鸟形象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中时常出现人面鸟身的形象,在河南邓州市学庄北齐彩画砖墓中就出现一对身体赤红的人面鸟身形象(图1),左侧为人面,戴高冠,题记为“千秋”,右侧兽面,题记为“万岁”[27],这种一人面一鸟面图像从题记上来看,是千秋万岁之形象。在朝鲜平安道大安市德兴里的开土王永乐十八年(公元408年)高句丽的墓葬中,天井壁画之上亦有一对人面鸟身形象,男面鸟身和女面鸟身头上题记分别为“千秋之象”“万岁之象”[28]。据此,推测这种类型的人面鸟身形象应是“千秋万岁鸟”的形象。

图1 邓州市北齐墓彩画砖千秋万岁鸟形象

隋唐时期,千秋万岁鸟形象逐渐开始明器化,在墓葬之中以人面鸟身俑的形象出现。表1中统计的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身俑中,有部分人面鸟身俑应是由千秋万岁鸟演变而来的。其一,这部分人面鸟身俑有着很明显的特征:陶俑上半部仍为人身,只有身体下半部呈现鸟身,且尾部上翘,姿势一般为站立,双手拱于胸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中千秋万岁鸟的形象十分相似。其二,这部分人面鸟身俑多出土于辽宁、河北地区隋末唐初的墓葬,在安徽、江苏隋末唐初的墓葬中偶有发现,在地域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所发现的人面鸟形象的地区相一致;在时间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接。其三,从墓室中出土的位置来看,这部分人面鸟身俑一般分左右列于墓室中部或南部,与镇墓兽等明器同出,左侧为男面俑,右侧为女面俑,这一点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中壁画有千秋万岁鸟之方位对应。

千秋万岁鸟形象的人面鸟身俑性别化差异较大,男俑一般面容平和,束单髻,戴高冠(图2);女俑一般面容微笑,束双髻(图3)。

图2 安徽合肥西郊隋墓男面鸟身俑

图3 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女面鸟身俑

2.观风鸟形象

观风鸟的具体形象在《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有明确记载,这种墓葬明器主要用于“观风”,且一般置于甬道口处,以便探查四季变化。观风鸟源于古代用于测量风向的科学仪器——相风乌。晋代在卤簿制度中常见有相风乌的存在。《西京杂记》卷五记载:“相风乌车驾四,中道。 ”[29]《晋书·舆服志》记载朝中大驾卤簿,队伍中应有两组相风,皆位于中道[30]。晋崔豹《古今注》中亦提到“伺风鸟”[31]。魏晋南北朝时期相风乌已成为卤簿仪仗中所必备之物,在磁县湾漳北朝墓葬中的卤簿仪仗壁画中[32]149,相风乌立于三纵三横框架与平板边框组成的方架之上,方架交点之上各有一个动物形象(图4),对应十二生肖即十二时辰[32]156。故此相风乌与十二生肖相配合,即象征其与自然节气之间的关系。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有部分形象应是观风鸟形象,将原来观测风向、气候的实用功能,转变为预测吉凶的墓葬明器。

图4 磁县湾漳北朝墓墓道东壁壁画的仪仗行列

从上述不难看出,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观风鸟形象的人面鸟俑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以其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及相配套出现的明器。这种类型的人面鸟俑在形象特征方面也与其他人面鸟俑有着很大差异,观风鸟形象的人面鸟俑一般仅有人面,头部以下为鸟身,颈部拉长,仰面朝天,似有观风之象,蹲踞姿态,身有两翼(图5)。这种形象的人面鸟俑均出土于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出土的人面鸟俑形象差别较大。从墓葬中出土的位置来看,这种人面鸟俑一般出土于墓室甬道口处,正对墓门,或位于棺台附近,这些位置均靠近甬道,这也说明这种人面鸟俑的功能与文献记载的观风鸟相一致。从墓葬中所出土的明器来看,观风鸟形象的人面鸟俑一般与生肖俑同出,这也说明其功能与观测宇宙、自然有关,故此这些都说明这种形象的人面鸟俑应是观风鸟之形象。

图5 湖南长沙黄土岭唐墓人面鸟俑

3.方相神形象

汉代的墓葬中经常出现有方相氏的形象,或称为“镇墓俑”“镇墓神”“辟邪”等。方相神是中国古代傩祭(一种驱鬼巫术仪式)的主导神。《周礼·夏官·方相氏》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驱;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33]《续汉书·礼仪志中》“大傩”条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嚾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34]这些文献记载都说明方相氏有驱邪逐疫、护佑墓主的作用。在汉画像石中方相氏常以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张口,赤身裸体,下蹲的形态出现[35],但由于地域不同,南方地区的方相氏形象有所不同,大致上是以人面兽身的形象出现。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兽身鸟翼俑可能为方相氏之形象。这种人面兽身鸟翼俑一般出土于湖南地区,且与观风鸟俑同出,与上述《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的“观风”“方相”相配套用于墓葬之中的描述相吻合。不仅如此,这种形象的人面兽身俑整体形象偏重于兽身的表现,突出兽身形象,附两翼,仰面朝天,似驱邪逐疫之状(图6)。此种人面兽身鸟翼俑在墓葬中出土位置与观风鸟俑的出土位置相一致,故此二者相互配套使用,是方相神之形象。

图6 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人面兽身鸟翼俑

4.丹朱鸟形象

秦汉时期方术盛行,神怪传说陡然兴起,其中以王子乔升仙之事,常见于秦汉文献。《列仙传》中记载:“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乔,化为白蜺,文子惊,引戈击之,俯而见之,王子乔之尸也,须臾则为大鸟飞而去。”[36]说明王子乔化而为鸟升仙之事,而王子乔之妻、子则居讙朱国,其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外南经》,该文中提到其国人皆为人面鸟喙的形象,正是丹朱鸟之形象。丹朱一族始于尧帝时期,后迁至楚国及巴蜀国地区,其族人皆信仰鸟之图腾[37]。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部分形象来自丹朱鸟之形象,这种人面鸟俑与上述其他三种形象皆有所不同,其为人面鸟喙,束发髻,上半部为人身,下半部为鸟身,尾部上翘,双手拱于胸前,呈蹲踞姿态(图7)。这种人面鸟俑一般成对或单独出现于墓葬之中,且位于墓室中部、南部。从其出土地域来看,基本上都是在河南、河北等地区,且数量不多,零星分布,这与丹朱族的发源之地接近,故此这种形象的人面鸟俑可能为丹朱鸟之形象。

图7 河北安国梨园唐墓人面鸟俑

三、功能研究

1.长生不死

隋唐时期墓葬中所出土的千秋万岁鸟俑主要是长生不死的信仰,并且千秋万岁鸟俑一般放置于墓室甬道口处,正对墓门或靠近墓主的棺台,具有一定的祈福性质,希望庇佑墓主及其子孙后代。通过对“千秋万岁”名称的解读,不难发现这种词语多见于秦汉时期的祝词之中。《韩非子·显学》中记载:“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38]不仅如此,汉代瓦当之上也常见此类用语,很明显这是一种对长生不死信仰的表现。唐代出土的买地券上也有“千秋万岁”的字样:“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丞□□,整理阡伯。千秋万岁,合门大小良贱,延年保寿。”[39]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千秋万岁鸟俑表达古人对长生不死的精神信仰,将这种精神信仰以千秋万岁鸟俑的形象表达出来。这种随葬明器是希望死者可以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子孙后代祈福。千秋万岁鸟俑在隋唐丧葬制度中体现出一种对生命不朽的精神信仰,也反映出其对神怪传说的崇拜,以神怪形象来实现长生不死的期望。

2.镇墓辟邪

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观风鸟俑及方相神俑的主要功能是镇墓辟邪。《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墓葬里的观风鸟与方相神并列置于墓室甬道口处,以观风定时,逐鬼去疫,这与墓葬中所见一致,并且二者均与镇墓兽、墓龙、仪鱼等镇墓明器同出,由此可见其镇墓辟邪之功能。《太平广记》中记载有动物模型——鹅,作为一种镇墓明器放置于墓室甬道口处,以保墓室不被盗掘[40]。鹅属禽类,与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鸟俑有一定的联系,故这种禽类镇墓明器应具有一定的保卫作用,使墓主人死后不会受到侵扰。

综上所述,可见隋唐时期墓葬中的观风鸟俑与方相神俑形成一定的丧葬制度,这种丧葬制度主要是通过镇墓明器表现出来。出土观风鸟俑与方相神俑的墓葬之中一般会出土镇墓兽、墓龙以及仪鱼这些镇墓明器,并且这些镇墓明器的摆放有一定的规矩,镇墓兽置于墓室甬道口处最外端,正对墓门,其后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风鸟俑及方相神俑,而墓龙、仪鱼在其一侧。这种布置方式凸显出隋唐时期特有的丧葬明器制度,注重墓主人死后世界的保护,使其在死后灵魂可以趋吉避凶。

3.羽化成仙

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丹朱鸟俑的形象,主要是希望墓主人死后可以羽化登仙,这也是当时道教盛行的缘故,墓葬之中往往放置镇墓明器、朱书解除文及买地券等包含浓厚道教色彩的随葬品。通过对丹朱鸟形象的解析,不难发现这些神怪传说基本上都是有关羽化登仙的传说,《淮南子·齐俗训》[41]《艺文类聚》[42]以及《水经注》[43]等文献之中均有相似记载。这也与当时的神仙信仰有关,将丹朱鸟俑放置于墓葬之中以求得道升仙。

由上述资料可以说明隋唐时期墓葬中零散出现的丹朱鸟俑可能是一种道教信仰,这种信仰仅在部分墓葬中体现,这些墓葬的墓主人基本上都是官吏,可以看出统治阶层为了使生命永恒,而对自己死后世界进行布置。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丧葬制度中重要的神仙信仰因素,也是墓葬中生命崇拜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隋唐时期墓葬所出土的人面鸟俑,其形态分为四种形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但都是以长生不死、镇墓辟邪以及羽化成仙的道教信仰为主,通过这种人面鸟的形象,帮助墓主人升仙得道、趋吉避凶。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十分有序,体现出隋唐时期的丧葬规制。不仅如此,墓葬中的人面鸟俑常与镇墓兽、墓龙以及仪鱼这类神煞明器组合出现,而且这也是隋唐时期丧葬明器制度的一个新变革。汉晋以来,使用壁画、画像砖及画像石等方式表达羽化成仙、镇墓辟邪的传统逐渐衰落,以神煞明器为主的丧葬制度逐渐兴起,并开始带有镇墓辟邪、得道成仙的寓意,这反映出隋唐时期墓葬装饰方式的转变。初唐时期,人面鸟俑作为随葬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常出现于官吏的墓葬之中,尤其是在极为盛行道教信仰的河北、湖南等地区。总体来看,隋唐时期墓葬中人面鸟俑的出现代表这一时期丧葬明器制度的重大变革,也与道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有着密切关系。

猜你喜欢

人面墓葬信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神奇的人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