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多维度诠释与理性审视
——基于“健康中国”视角分析

2022-01-07任远金李三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参赛者健康中国

任远金, 陈 双,李三三

(1.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合肥230012;2.铜陵学院 体育部,安徽 铜陵244000;3.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铜陵244000)

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2016—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在健康文明生活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下,体育健身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各种简单易行的路跑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城市公园内、学校操场上、城乡道路边等到处可见跑者的身影。其中,马拉松作为一项富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与观赏性的运动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实施。

一、我国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发展概况

马拉松赛事是当下民众热衷的健身项目和健身手段,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1981年的首个马拉松赛“北马”正式开跑后,杭州、上海、厦门等城市陆续加入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阵营,国内以马拉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也层出不穷。据统计,马拉松赛事在2011年举办了22场,2015年举办了134场,从2016年开始城市马拉松赛进入疯长阶段,2019年达到了1828场,见图1[2]。2015年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和2017年“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的举办,更是激发了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热情和群众参加马拉松赛事的激情,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见图2。

图1 2011—2020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

图2 2011—2020年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数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国内马拉松赛事大面积取消,这对国内马拉松运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于是线上马拉松赛事大量涌现。2020年5月,中国田径协会制定《关于开展线上马拉松等跑步活动的指导意见》,同时修订完善《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办赛指南》《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参赛指南》,为线上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后疫情时期组织马拉松赛事提供了指导和保障。部分赛事采取线上比赛或以线下小规模、小范围、就近邀请参赛的方式进行。2020年,马拉松赛事(全程、半程马拉松)只有200多场,参赛人数90多万[3]。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得当,国内马拉松赛事重新燃起,截至2021年4月的第2个周末,全国举办了20余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超20万[2],形成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的“超级周末”,这样的“超级周末”还将继续上演。2021年4月17日至18日,西安、淮安、“郑开”、苏州、上海和重庆等马拉松赛都已鸣枪开跑,如无特殊情况的发生,预计2021年国内各类马拉松赛事规模会逐渐得到恢复,且其场次、参与人数将全面超越2020年。

马拉松赛点燃了人们参与运动的激情,激发了城市举办马拉松的热情。举办马拉松赛不但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还能加强其曝光效应,带来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城市马拉松赛成为国内备受关注的体育社会现象和大力发展的群众性体育产业。

二、国内马拉松赛事发展的背景

(一)群众健身需求和路跑运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三高”等“现代病”“富贵病”大量出现,亚健康状态呈年轻化、高发性的发展态势,因此人们对运动健身有着迫切需求,向往健康的生活状态。体育健身项目众多,但很多项目需要场馆设施、装备器材、技术技能、专项体能的支持,也受到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部分项目要求身体接触,有较强的对抗性、冲撞性等,对普通的健身人群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马拉松赛因其具有竞技性、休闲性、大众性的特点,动作简单、易于普及、健身作用明显的优势和充满挑战极限、挑战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引起无数人争相参与[4]。同时,马拉松赛事的群体社交属性、自我表现价值等特质促进了人与马拉松之间的价值吸引,达到运动与人的有效融合。从图1、图2可以看出,在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不包括没有统计的、小型的、没有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各种有组织的健身长跑活动和平时参与路跑健身的群体感召下,马拉松赛事正被广大群众接受、追捧并实施。

在“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城市马拉松赛事等活动的影响下,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路跑文化盛行,群众路跑运动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市马拉松赛在项目设置上摆脱纯竞技化的状态,开始允许普通群众参加,如2017年“全运会”就首次设立了马拉松比赛群众组。除此之外,在全程、半程马拉松赛的基础上增设了5公里、10公里、超级马拉松赛事;有的还增设了亲子跑、家庭跑、行业组等。马拉松赛参与资格的放宽、专业与业余选手的同场竞技等体现了马拉松的平等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其不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参马”需求,也使得马拉松赛事的内涵高度契合了参与者的心理价值和行为价值,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

(二)马拉松赛事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体育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国内体育产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国内运动、健身市场不断增长、扩大。从2010年和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的下发,已明确体育事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经济,让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阶段。《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体育产业发展到2035年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群众性马拉松赛在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多部门联合下发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取消体育赛事的行政审批,多方面鼓励、引导进一步发展群众性马拉松赛事,使得马拉松赛事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等多种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进入发展快车道,助推其产业化发展。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积极推动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规范和提升马拉松行业发展水平,促进马拉松运动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三)政府支持和地方发展的推动

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和群众健身的需求促进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其产业化发展的新机遇。在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及健康效益四个方面,马拉松赛作为大型体育赛事,不仅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5]。马拉松赛事实现了群众体育产业化与体育文化性、价值性高度的融合,对宣传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城市发展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价值吸引着众多城市加入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阵营。

(四)社会力量(资本)和品牌赞助的推动

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它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品牌的赞助和各类媒体的战略合作。2017年,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进一步放开群众体育赛事的行政审批,其根本目的是摆脱政府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大包大揽,从政府一手包办过渡到政府引导、管理、监督,多方面社会力量(资本)参与的办赛模式,为社会力量参与办赛提供更多、更好、更健康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渠道,满足多方利益需求。社会力量参与的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火热的马拉松赛正在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目标。赞助是马拉松赛事除了报名收入和当地城市投入之外组委会主要的收入来源[6]。各企业、品牌通过赞助马拉松赛事来宣传自己的商品,以得到消费市场认可和消费者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

(五)新闻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

媒体的宣传和其内容导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体育方面影响了人的健身意识、参与动机和体育行为,因此合理运用各种媒体可提升赛事的影响力,有利于运动项目的推广。当下国人热衷马拉松运动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马拉松赛在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下具有较高曝光度,给当地发展带来较为理想的宣传效应,马拉松赛事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的独到作用得到了各个城市的普遍认可,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成为热门事件[8]。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APP、公众号、网络社交平台等全媒体传播手段和无人机多角度跟踪全景拍摄,提高了城市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成果、自然环境的优美、民俗风情的传承,也给群众带来了丰富的观赏体验,体现出马拉松赛事的别样魅力,为人们呈现了跑者的背后故事、跑步健身的乐趣和马拉松运动的精神追求,助推了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热情。

(六)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促进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体育穿戴设备和软件的便利化、交通出行的便捷化,都为马拉松赛事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运动手表、手环、鞋带扣、运动APP等设备和软件,为马拉松爱好者实时提供详细的身体指标、运动数据,包括步数、心率、速度、里程、计时、消耗热量等,使之适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便于及时调整状态,恢复体能;微信群、公众号、专业体育网站、微博、博客、运动直播平台等方便了人们对马拉松赛事相关信息、知识的传播和获取,为马拉松爱好者的交流、沟通和学习提供了便捷化、多元化、及时性的渠道,调动和提高了人们参与马拉松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达的交通网络为马拉松爱好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关于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理性审视与思考

(一)我国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

1.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违规、意外事件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马拉松赛事的参赛者完赛率不高,部分参赛者缺乏正确参赛动机,使用兴奋剂等[9]。马拉松赛事本身是一场体育盛宴、一种文化活动,有些参赛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好成绩、好名次,得到理想的奖金,让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本质变了味。例如,马拉松赛事除了有参赛资格要求,还有人数上的限制,由此出现部分没有获得参赛资格的报名者复制他人的参赛号码来达到参赛目的;一些获得参赛资格的人会因各种原因把参赛名额让给他人、卖给他人,或由其他人员冒名顶替参赛;还有些参赛者并不清楚自己的体能情况,贸然参加并不适合自己的长距离耐力跑,造成马拉松赛事中的意外损伤事件。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有体能分配不合理、缺乏专业指导、跑姿不正确和跑量不足等[10],马拉松(全程、半程)赛事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耐力项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要量力而行,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2.马拉松赛事组织不力和参与者的不良行为

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主要存在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不同步、忽视赛事安全隐患、赛事组织存在漏洞、赛事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不同等级的马拉松赛事因项目设置不同,对参赛选手的水平、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大的小型马拉松赛事对参赛人员的要求较低,过于讲究宣传效应和热烈场面。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员众多,也出现很多参与者的不良行为,如不少赛事的起点处出现过于拥挤、间距过近、后区向前挤、违规跨区出发、抢跑等;参赛者在补水站急停饮水,乱扔饮水杯、纸巾和瓜果皮屑,乱吐乱擦;多人并排跑、突停整理鞋服和连续并道;多戴芯片、男性错戴女性芯片、抄绕近路、中途进赛道(插队)、骑坐车辆等。参赛者行为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也突显出马拉松赛事组织者的态度、能力和水平等。马拉松经济的带动作用促使各个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但红火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同质化现象,不利于马拉松赛事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举办城市的特色文化品牌效应的发展,影响了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参赛激情。

3.马拉松赛事准备不足、考虑不周

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多、观众多、车辆多,经常造成道路交通阻塞,影响市民出行;活动期间的扩音设备、锣鼓和群众喊叫声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赛事主办方提供的休息区、补水站、如厕区布点不合理或不足,出现参赛人员随地解决内急的问题;参赛者食用的水、能量棒、水果等形成的纸杯、皮屑等垃圾到处都是。对此,赛事组织者得在赛前准备工作和路线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各地马拉松赛事频繁上演,形成全民“参马”的壮观景象,但热闹的马拉松赛事背后,因政府管理、公司运营、城市保障不足和参赛者身体素质较弱等问题,造成了参赛者不必要的机体损伤,甚至发生人员意外死亡事件,引起各种法律、民事等纠纷。因马拉松赛事的参赛条件不高,而群众参与程度较高,所以针对比赛的不可测、不可控因素,主办方须提前准备好应急措施。

(二)对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的思考

1.业余参赛者要量力而行、文明参赛

马拉松赛事有其爱好者的真心参与,也有不少盲目跟风、缺乏能力、参与动机不纯的参与者,这影响了马拉松赛事的办赛效果。马拉松赛事层出不穷,为其爱好者创造了参赛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参赛者过于追求成绩、渴望表现的心态,不符合体育的内涵与价值。马拉松赛事(特别是超级、全程、半程)作为一项长距离和高强耐力的运动项目,对人的身体、心理、意志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参加马拉松赛事的普通人群光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没有系统科学的训练储备、均衡的营养、医学监督,特别是在没有医学观赛的情况下,不建议大家轻易尝试马拉松比赛,避免在参赛过程中发生机体损伤、心智疲劳甚至猝死的情况。参加长距离马拉松赛,一定要理性对待,把安全放在首位,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自我,做好身体机能的医学筛查;二是要有系统科学的训练储备,做到有备而来;三是尽量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掌握正确的跑步技术、配速要求和体能分配原则;四是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训练时间和运动量的不断积累;五是要有必要的、合适的运动装备,熟悉对下肢各关节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六是要充分做好赛前的准备活动,赛中的自我感觉和观察,以及赛后的营养恢复、积极性休息和医学治疗。

马拉松赛事的参赛资格受到个人身体情况和运气等因素的影响,未能获得参赛资格的群众应坦然面对,不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参赛资格。同时,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选手要遵守赛事组委会的各项规定要求,遵从大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安排和引导;按照赛事安排分区,集合等候出发,不拥挤、不抢跑、不挡道,文明参赛。

2.赛事组织者要认真调研、精心准备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遍地开花,体现出马拉松赛事的内涵与价值,也反映了其可接受性、可操作性、便利性和受众范围广的特点。马拉松赛事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医疗服务条件等情况,以及城市管理、协调、配合等综合保障能力。马拉松赛的举办目的应是促进城市建设、文明传播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因此,要避免出现政府大包大揽、追求面子工程和场面壮观热闹却没有办赛质量与效果的局面,同时要把马拉松的价值与内涵契合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和全民健身中,形成多方位价值的互动和融合。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赛事组织者对马拉松赛要做到赛前、赛中、赛后无缝对接,实现城市发展与赛事价值的高度契合,对于要不要、能不能举办马拉松赛,要结合当地实情和群众基础认真调研,不能“为马”而“办马”。要做好赛前调研、统筹安排、活动宣传、市场开发、赛事运营、路线勘察、餐饮住宿等准备工作;赛中要做好交通协调、安保组织、医疗保障、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媒体转播等保障工作;赛后要做好成绩核验发布、奖金发放、卫生清理、经验总结等收尾工作。

3.做好制度建设、法律保障和调控措施

完美的赛事、良好的赛风赛貌往往会产生先进的赛事文化和优秀的体育精神。因此,要将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纳入社会监管制度和法制轨道,进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大型体育赛事绿色调控体系[13]。城市马拉松赛事工作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参赛者和管理、运营、服务人员众多,会产生侵民扰民、交通不畅、卫生环境等问题;运作过程中会发生公共资源浪费、社会资源产出比不均衡等问题;比赛时出现代跑、替跑、绕道、兴奋剂等现象,发生参赛者受伤、猝死等事故。对此,马拉松赛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生态体育的管理监控、调控体系,做到赛前、赛中、赛后的全方位监管,配之相应的处罚措施或诚信管理制度对参赛者进行约束;针对比赛出现的意外情况等,要在赛前准备好各项预案和应急处理方案,保证赛事取得较为圆满的结果。

关于马拉松赛出现的受伤与猝死事故,组织者要思考其中的法律问题,厘清赛事各方的法律关系和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主办方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法律保障体系,尽到管理、监督和告知义务,在保险方面做到参赛人员“应保尽保”,明确主体责任与免责义务。面对赛事中出现的责任事故,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各方权益。此外,通过主办方的管理监督、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等,一方面加强规范管理、降低和消除负面价值与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提升马拉松赛事的品质、公信力、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正确引导参赛者的参赛动机和价值需求。

4.要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形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资源气候差异大,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对此,在开展马拉松赛事时要结合当地特点、突出地域文化等特色。针对马拉松赛事趋于雷同的现象,赛事组织者要把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季节特点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马拉松赛事,把城市的文化价值、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和马拉松赛事充分融合,形成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价值共通,提高马拉松赛事城市的识别度;因地、因时、因情开展“红色文化马拉松”“古迹城池马拉松”“绿色清凉马拉松”“山林原野马拉松”“海岛休闲马拉松”“雪乡草场马拉松”“沙漠戈壁马拉松”等主题马拉松赛,创新马拉松赛的形式和内容,逐步淡化马拉松的竞技化特征,满足不同人群的“参马”需求。

5.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功能

马拉松赛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波士顿城市马拉松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参赛规模和影响力巨大的殿堂级马拉松赛事,它的赛事资金主要来自市场开发,包括品牌赞助、版权费、报名费、转播权收益、广告收入等。没“中签”的参赛者可以通过慈善捐助获得慈善参赛名额,这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还形成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效应。

针对现阶段我国众多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发展体系,以及政府投入、干预过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市场化开发不高等问题,国家多次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相关文件,不断放开体育赛事的审批权限,吸引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举办马拉松赛事,提高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四、结语

马拉松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要充分发挥马拉松赛事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紧密贴合“健康中国”大建设、全民健康大战略、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紧跟新时代、抓住历史机遇,在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的同时,实现其自身健康、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精神价值共荣、与人类文化共兴、与参与主体共享为一体的马拉松绿色发展生态圈,从而达到马拉松赛事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实现其竞技性、群众性、休闲性、娱乐性和产业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参赛者健康中国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