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F、AKA、CRP、抗-CCP 抗体、ANA 水平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01-07

医药前沿 2021年33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病情

赵 玲

(单县中心医院检验科 山东 单县 274300)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关节炎性疾病,这种疾病属于多发的风湿性疾病,主要会对患者的关节滑膜产生侵犯,导致患者的关节骨以及软骨出现破坏,最终引发患者关节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的状况[1]。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以国际通用的类风湿因子作为主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病情,当然这种检测方式整体来说缺乏特异性,十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国内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类似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高特异性的新型血清学指标,这类指标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诊断准确度[2],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极为重要。但医务人员认为应用某一种检测方式开展患者的病情分析,总体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单种指标在病情分析时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状况,对于治疗工作和病情的明确都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分析患者病情时选择联合诊断的方案[3],以确保患者最终的诊断准确度。本次研究将2019 年4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4 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 AK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抗-CCP 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A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水平进行诊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实验组,同时抽选同期内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64 名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中男31名,女33名,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4±6.8)岁。实验组中男32 例,女32 例,年龄32 ~75 岁,平均年龄(52.1±7.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 年国际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性疾病诊断标准;②研究对象均知情,且按照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慢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对照对象;②缺乏正常认知功能,或家属不同意本次实验开展的人员;③无法接受后续随访调查或不接受资料被调取人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在开展时,检验人员对不同指标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并做出相应的操作。例如抗CCP 浓度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KA 选择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由同一组人员进行检测后并将结果进行记录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检验阳性对比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虽然对照组也出现少量阳性结果,但阳性率均较低。几种指标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可增加准确度。

表1 不同指标的检验阳性结果比较[n(%)]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属于一种病因不明并且致残率较高的侵蚀性关节炎[4],而在发病1 ~2 年,约有50%的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关节骨质破坏,引发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的状况。而在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前进行有效的明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愈后恢复来说至关重要。RF 是传统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中唯一的血清学指标。但这种指标并非仅仅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内,其他多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都有可能出现RF 指标阳性的状况。例如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舍格伦综合征中的IgM-RF 阳性率大约可以达到50%[5],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阳性的情况,除此之外慢性乙肝和丙肝或者结核性的感染性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其RF 指标阳性的状况,甚至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大约有5%的正常老年人体内的RF 指标也呈炎性。RF 诊断指标的敏感度较高,但整体来说缺乏特异性,而如果患者在入院时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不能仅凭RF 诊断阳性的结果就对患者进行判断,也不能对最终的诊断阴性值进行判断,所以单纯依赖这项指标,十分不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容易在临床上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RF、AKA、CRP、抗-CCP 抗体、ANA 水平新型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类指标能够在患者并没有出现症状以前,提前数月甚至数年出现,医务人员对其最终检查能够帮助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RF、AKA、CRP、抗-CCP 抗体、ANA 水平进行应用,不仅能够明确患者的阳性病情,还能够早期发现患者的状况。这类指标在应用过程中敏感度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而特异性也能维持在70%~90%。RF、AKA、CRP、抗-CCP 抗体、ANA 水平在运用过程中的特异性良好,而在对其指标进行检验时,采用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间接荧光法等方法,这类检验操作整体来说较为简单,受到人为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RF、AKA、CRP、抗-CCP 抗体、ANA 水平检测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对于患者的病情分析和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将这类指标应用于患者的预后判断中,能够使治疗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