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2022-01-01郑州科技学院霍亦坤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质量

郑州科技学院 霍亦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升级和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前以就业率作为指挥棒的形式已经成为历史,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国务院发布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于研究日益严峻的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分析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约因素,挖掘深层次问题,调查原因,对下一步探索宏观就业政策调整的新实施路径,逐步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业质量的分析调查

对于就业质量的内涵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理论界的观点不是很统一,认识上也有很大差异。国外学者往往以劳动经济学为理论起点,大多关注劳动质量而非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倡导工人应该有尊严地工作。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在不断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转型升级。例如,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经济中,网络营销打破了人们之间的直接沟通方式,交易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劳动合同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国内一些学者早就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宏观和微观内涵,即通过与大学毕业生工作条件相关的各种因素以及国家、地区和行业整体工作条件的优缺点。

二、高校转型发展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新要求

(一)转型发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要求

201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700万人,2017年超过795万人,2020年超过840万人,这其中文科生占大半,可以说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长,相较于理工生,文科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是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肺炎,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尤其不容乐观。根据对2020年、2021年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分析,国际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放缓,这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整体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专业技术傍身就业越来越难。

当前,高等教育注重扩大招生规模,轻视专业特色,盲目追随专业设置成为趋势。在招生过程中大量的专业设置不是很科学,所以接下来要有针对性,发掘优秀人才,创造优势专业,服务社会,同时创新办学模式,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促进省市经济建设和发展,通过一系列变革,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矛盾。

(二)转型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新要求

《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深度的课程体系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估应当遵循哲学中质量守恒规律,统一质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指导,积极转变办学的出发点和理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不对称

(一)过于单一的就业标准统计

目前,我国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比较单一,学生信息和就业信息严重不对称。在实践中,高校一般自行统计,逐级上报,最后,教育部负责对社会开放,在高校就业率统计过程中,缺乏政府主导的审批或直接参与、社会监督和评估,以及专业媒体和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的参与和监督。高校的就业率将直接影响高校的生源、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因此,为了使就业率达到他们的预期,有的高校在排名中名列前茅,数据统计上有一定的水分,有的高校甚至不合理地将毕业证、注册证等相关证件与毕业生就业合同挂钩。也有迹象表明,毕业生会找到亲戚、朋友的公司工作;还有很多高校让毕业生在省、市人才中心保存档案,其实毕业的时候,这些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这些现象将直接影响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表明就业率统计过程就没有有效的监督和验证机制,这将直接影响整体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二)相对单一的评价指标

目前,就业统计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就业率。为了提高就业率,如果毕业生草率签约,但配套的社会保障跟不上,就会产生很多影响就业质量的问题,比如工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工作适应程度。简单地比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不合理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高校就业率没有可比性。目前,国家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简单地理解有多少人就业,这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的评价指标相对单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就业率上,而且从综合分析上对未来的就业质量进行研究。

(三)评价统计节点的选择不科学

目前,教育部将9月和12月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失业率定期报告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节点只对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情况进行简单统计,没有真正掌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大数据调查显示,就业形势存在很大的变量。毕业半年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当时的热门专业因为饱和而很快成为冷门专业。调查还发现,大约40%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经过半年的就业预期调整,相当一部分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将比刚毕业时高出3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片面追求某一时间节点的就业率,既不符合发展的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我国高校人才成长的规律。

(四)就业率统计工作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滞后,亟待完善。目前的方式是报告制,主要是指毕业生向省、市就业主管部门提交的各种材料,如签订就业劳动协议等。快捷,一些高校没有及时与毕业生沟通,没有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回访机制,后期可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沟通,但调查不全面、不具体,采集的样本未达到统计的最低值。统计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性。因此,只有进行反思与改进,才能为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如何高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运用大数据分析法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以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为指导,引导省、市、县、乡经济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将复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转化为直观、简单的数据,使政府决策部门能够更直接、更客观地看到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库支持。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分析法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分析法的运用,就业质量在逻辑上是一个主客观结合的概念,为了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们不仅要以与当前经济背景相关的客观指标为参照标准,还要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与反映其主观感受的因素结合起来。

(三)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结合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因地制宜地运用科学的价值观。制度建设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并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确保公平。否则,结论容易产生偏见,缺乏说服力。

学校就业中心应综合考虑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要全面覆盖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地区。重要是要把握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综合性与重要性相结合,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立体评价体系,使之更加全面、突出重要性,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四)优先保障质量,不再以就业数量作为唯一标准

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内涵,也是指标的基本属性。定性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主观地判断问题并得出结论。定性指标应该能够用语言表达。但是,鉴于缺乏一定的定性计算数据支持,结论可能并不完全客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复杂,并非所有要素都可以定量分析。它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设计指标时,既要考虑定性因素,又要考虑定量因素,才能回归现实,确保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客观反映。

(五)可操作性和可用性的结合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涉及面广,主客观因素十分重要。在建立该体系时,需要考虑调查工作的可操作性,使该系统能够推广应用到更大范围的省市、高校等不同领域。这是大数据分析的如果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即使系统设计完善,也会失去统计价值。

(六)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面很广,要在调研过程中全面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从多维角度选取指标,优先保障质量,不再以就业数量作为唯一标准。通过科学分析,我们将毕业生就业数据进一步科学优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质量投诉超六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