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垃圾分类对我国城乡生活垃圾技术管理长期影响预测

2022-01-01中央民族大学牛雅雯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生活

中央民族大学 牛雅雯

受工业化影响,城市污染日益加剧,诸多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仅依靠减少垃圾产量的做法难以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乡村地区因为当地生产生活形式不同,垃圾分类推行比城市更加艰巨,因此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宜居的必经之路。

虽然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成就。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政府工作重心不得不转移,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在我国的推进还不够理想。本综述旨在探讨和预测生活垃圾分类对我国城乡生活垃圾技术管理的长期影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预测。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

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给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

第一,尚未形成全生命周期机制。良好的链状处置体系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任何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都会使前期的分类成为徒劳。然而,现状却是各个环节脱轨,这使得生活垃圾分类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市场参与度不足。城市生活垃圾构建全程体系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是形成垃圾分类协同治理的社会合力,有诸多企业可以投身垃圾分类的风潮中,比如,垃圾分类智能App软件、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等,但是由于垃圾分类市场刚刚起步,相关产业链不成规模,市场其他主体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一定难度[1]。

(二)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

第一,乡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治理需要全局思维和整体布局。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均,部分乡村经济落后,难以实行全国统一的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因此,当前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妥善解决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生态环境治理客观规律之间的突出矛盾。

第二,法治化改革与农民传统认知契合较难。用法治手段约束居民,使其自觉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率,这是一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普遍经验。但是我国乡村宗法与礼制传统深厚、法治观念淡薄,传统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具有封闭性,制约了环境保护等公共精神的成长。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对于垃圾分类缺乏充分的认同,如果在条件基础不充分的情况下,以法治之名强行推进工作,必然无法收获良好的改革效果。

第三,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的供给与前期宣传明显滞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以掩埋、焚烧为主,现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体系尚处于加快完成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这一初级目标的阶段,官方的宣传话语多为“垃圾不乱扔,乡村更卫生”之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前期宣传引导明显滞后,这成为推进改革的又一障碍。

(三)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有利条件

当然,乡村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也有其优势所在。

首先是经济条件。库兹涅茨曲线告诉我们,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具有倒U形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拐点,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研究发现,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生活垃圾的增长数量与GDP的关系。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于乡村环境治理的投入逐年加大。2014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资63.1亿元,这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

另外,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具备较好的社会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民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为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形成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生活垃圾分类对我国垃圾技术管理的长期影响预测

综合考虑我国城乡生活垃圾管理现状,从以下几个层面预测生活垃圾分类对我国垃圾技术管理的长期影响。

(一)低热值垃圾焚烧将不再是难题

生活垃圾热值是单位质量的可燃垃圾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热值越高,在焚烧时需要的煤炭或燃油就越少,越节约能源。但由于低热值的厨余垃圾分离不彻底,无法满足垃圾焚烧发电的热值要求,和其他垃圾一同焚烧会导致不充分燃烧从而产生有害物质。

生活垃圾分类前,要想焚烧垃圾必须投入大量煤炭或采用昂贵的设备。在推行该政策后,厨余垃圾与其他类别的垃圾区分开来。经过分类后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很高,可以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等,其他垃圾品类则可以作为高热值生活垃圾直接焚烧,不但处理彻底且容易市场化运作。故垃圾分类政策落地后,低热值生活垃圾在焚烧时面临的两难抉择将成为过去时。

(二)卫生填埋对环境的威胁将大幅减小

卫生填埋是仅次于焚烧处理的第二大生活垃圾处置手段,其对环境的主要威胁为厨余垃圾中的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负荷。

生活垃圾分类后,卫生填埋将通过水分、氧气调节与预处理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填埋”。因此填埋场将从一次性使用的处置场转化成为循环使用的处理厂从而降低卫生填埋对环境的威胁。

(三)垃圾回收将引入市场机制

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生活垃圾分类将以重量计费,公民产生的垃圾量越大,需要支付的费用也越多。如此,公民在采购时会更加在意商品丢弃时的处理成本,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产品的生产技术越环保,可获得的政府优惠政策也越大。政府还将鼓励公民购买环保产品,企业的环保理念和技术与生产效应直接挂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积极性。

(四)垃圾处置将分区域处理

有关学者在调研中发现,影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产生量的因素主要是建筑垃圾和常住人口,因此,分区域处理垃圾可以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如在建筑工地附近可以增加可回收与干垃圾垃圾桶,在居住区和写字楼附近增加可回收和湿垃圾垃圾桶。

(五)“互联网+垃圾分类”将成为必然趋势

诸多企业正在结合当地生活垃圾特点研发智能系统,市面上占据主要市场的智能系统由智能垃圾箱、后台处理系统和积分兑换系统组成[3]。投放者将垃圾投入相应的箱体,后台处理系统核对投放者身份并实时称重,随后密闭的垃圾桶盖会自动打开,垃圾箱内置专业系统,可以迅速对垃圾的类别进行检查,如果投放错误,垃圾箱会吐出垃圾,提示投放者分类不正确,促使投放者重新分类投放。如果对垃圾投放有疑问,可以使用智能垃圾箱的“智能识别”功能。后台识别成功后,相应垃圾桶会自动打开,降低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难度。

(六)垃圾分类奖惩制度将全面推行

当“互联网+垃圾分类”大范围推广,智能科技将取代人力对投放者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相应的垃圾分类奖惩制度也将全面推行。投放情况会实时传输至后台处理系统,分类正确的投放者将获得与垃圾重量成正相关的积分,可凭积分在当地社区换取生活用品,分类不正确的则会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提示,促使正确分类。

(七)垃圾分类通识课将纳入学校课程

为创建“人人懂分类,人人会分类”的社会氛围,我国将逐渐把垃圾分类作为通识课程纳入各类学校的培养方案。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储备人才,必须深刻意识到垃圾分类处置的意义并掌握相关技能。高校将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公共必修课[4],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同学应将垃圾分类与后续处置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八)高校宿舍垃圾分类合理预测

高校生活垃圾产量最大的地方是宿舍,垃圾从每个人的桌位开始产生,绝大多数人会把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一同装袋,袋装的垃圾被投放者搁置在大垃圾桶中,然后再由保洁人员完成垃圾分类。可见,目前高校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是保洁人员,学生没有履行其垃圾分类的义务[5]。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落地后,高校生活区将发生改变。学校将会给每位同学配备一个小型分类垃圾桶,从垃圾产生的起点开始进行分类。另外,由于高校学生时常点外卖,购物形式以网购为主,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快递纸箱较多,宿舍楼层垃圾回收处会专门设置两个容量较大的垃圾桶,分别回收厨余垃圾和快递盒,便于学生投放和保洁人员回收。部分高校会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学生自律委员会的成立增加了垃圾分类引导岗位的数目,也有助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提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

三、总结

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制度日臻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定将向好发展,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在不久后也会迎来质的飞跃,逐渐赶上城市发展的脚步。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宏大且细致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要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完善垃圾分类制度,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生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