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思考与对策

2022-01-01王春艳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王春艳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今年是国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的重要一年,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总目标。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规划要求尚有差距。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启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具备创新创业敏感度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普遍在开展各种方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各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良莠不齐,思想认识较为混乱,已经到了需要全面总结并进一步进行模式探索的阶段。

高职教育具有实用性和特色性,更为注重一般性知识普及和职业技能训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创业进行区分,关注自身的特色和定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需要获得创新创业相关的主体实际效益,也不侧重在创新创业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是有主体实效性目标或要求的,即通过引导大众创新创业解决社会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主体通过在社会经济洪流中的新思路、新模式大胆尝试和反复磨砺进行,最终以总体经济社会效果进行验证;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于提升创新创业的具体内涵,有着较高的创新创业战略性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理论探索的要求。对比可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明确定位、做出特色,否则容易出现李代桃僵和形式化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可以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象、体制机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进而讨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新模式的问题。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象及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早已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出台过针对现代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从顶层进行了战略设计。各高职院校也相继强调和推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据统计已有超过50%的学校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实践基地,但就近些年的发展及成果情况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推行力度和反响不够显著。从高职创新创业目标要求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业环境和实践平台的构建和示范性创新创业基地等要素完备的职业院校非常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宏观政策和课程教育阶段。

从不完全调查的情况看,学校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讨论不够,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类同于专业知识传授,希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加强实践等措施,以期达到效果。从教师层面,往往又轻视创新创业教育对技能的影响,认为对学生知识结构及技能的提升有限,不少老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单一的对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希望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讲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学生层面看,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学生对预期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不太确定”或认为“成功概率非常小”,这反映出创新创业京生和意识的不足,而挑战精神和应对创业困难的能力是创新创业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基础。不少人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又一门专业课或文化课,有课业负担加重的感受。这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从不同角度存在认识及认知的偏差。结果是从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投入了不少资源,但并未达到投入和产出平衡,乃至投入甚多,收效不够。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问题及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或团委等组织管理,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时间来看,已经到了需要讨论和反思的节点了。首先,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化建设不够,在缺少创新创业型教育人才和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导致了对高职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的教育不足。我国本身创新文化与西方尚有差距,学生普遍缺少基础创新素养,表现出社会责任感较弱,缺少刻苦实干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例如,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外部因素可以分为鼓励认可、支持帮助、政策制度、行业行情和机遇,往往鼓励认可的出现频次较高,国内尚缺乏这样的创新文化。真正的创新创业离不开客观环境和充分的主观心理准备,对在遭受困境时,承受能力和目标意志,要求极高。例如,坚持性、计划性、决断力以及细致、高效是首要的素质,遇到阻碍的时候,个人要做到坚持不懈、不放弃,要有较高的意志品质。这些主观要素大部分成年人尚且不能具备,那学生应对创新创业困难,容易出现退缩、消沉沮丧、甚至放弃就完全合情合理。

如前所述,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尚不完善,大多数单位只是将创业教育列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招生、就业部门代管的结果就使创新创业成为入学的宣传口号和就业的紧急药方。从总体上看,不少高职院校缺少创新创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教育基础条件,拥有条件的一些高职院校,则倾向于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从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目标来看,仍有偏差,主要在于将高职学生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混为一谈,殊不知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只可启发,哪有培养一说(如果能够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就不会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需求问题)。因此帮助或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更为切实的重要目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比较重视,但在管理和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存在推进困难和目标分散的情况。首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批有思想、有经验的创新创业相关的师资力量。可以说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保障,是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创新创业的直接体验,不少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就职高职院校的,而从企业来的教师不少是技能型专家或工程师,从事创新创业的企业人才较难引进。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看,现实非常“骨感”,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属“被逼出家”,恰好就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象牙塔居民”,这些老师对创新创业难以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社会上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是对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认识水平最高的群体,然而这些人几乎对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课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毫无兴趣,这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难以与知名大学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

从创新创业教学组织层面看,多数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形式化现象不少,且多数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创新创业政策性及通识性的知识,但不可能对创新创业承载的丰富内涵精神有深入的理解。由于当前的高职教育合作模式,从课程建设层面,真实的有价值项目难以进入课程设计,这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向的偏差,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教学组织层面仅仅象征性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再简单举办为数不多且良莠不齐的创新创业讲座,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或没有直接的帮助,或打了折扣。从教材建设层面,虽然当前教育资源丰富,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不会受到重视,且当前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材资源本身就难以界定。因此针对没有来自一线的项目,很难全面、系统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效果差,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因此明确特色定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定位差异较大,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会受到大量条件性和制度性牵制,这无形中就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形成合力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不少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过于强调实效性,希望通过阶段指标等措施加快落实推进,但往往缺少对指标任务与教学效果深入研讨,造成指标完成、“涛声依旧”的现象。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目前尚未有较为系统的、可供参考的改进、改善方法。目前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题培训、路演交流、创新性设计、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院校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树立了全员参与、重在实践的核心思想,若能够借助这一优势因素,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等在学生中的带动作用,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在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设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思熟虑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和新模式

基于前述认识可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首先解决定位共性认识问题。需要逐步在所有高职院校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统一范畴认识,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使体制机制改革条件的成熟。

一般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层次划分的,我们应承认从知识到实践,创新创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存在差异,但从对创新创业效果追求而言两者又趋于统一。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高职学生培养投入和配置资源,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塑造,改变大量高职学生为知识而学和为就业而学的传统课程学习思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提升是其中关键,高职院校应该扩大创新创业人才获取渠道。近年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较为注重从企业及高等院校引进创新人才,而缺少从专业科研机构吸引人才的意识,例如转制国企、行业研究院、科学院、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这些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储备较为雄厚,近年来存在发展问题的单位人才过剩现象明显,是高职院校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时机。

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改进已经是大多数高职教师们的共识,在创新意识提升的目标下,应将步子迈得更大些。现代高职教育已经比较强调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和高校进行实践,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投入资源,让学生到创新主体去参与实践,这些主体包括省市及企业工程中心、高校中的教授科研团队、一线的科研院所和省市级的重点实验。这样就能够形成以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师资开源获取为支撑,以课程实践范围重点转移为手段的新模式。该模式当然也需要试行和优化以验证适应性和适合范围。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思路,已经成为各校教育者基本的共同认识。但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要求的发展变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就像鲜花需要肥沃的土壤,不管创新创业内涵有多少层次,较长时期的体制机制上的思考和尝试,是必由之路。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是一日之功。急功近利的追求创新创业成效或塑造所谓影响力,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无益处。未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将目标锁定在可能性的塑造,避免功利性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为高职学生展现敢闯敢干的青春力量护航。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