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2022-01-01闫建宏

花卉 2022年6期
关键词:荒漠化耕地造林

闫建宏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西冶川林场,山西 文水 032104)

0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和保障,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因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而引发环境生态持续恶化的现象十分明显,这严重影响和破坏了生态平衡。为响应国家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的号召,各地应提升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度,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通过森林培育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培育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种作用,对于保护与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围绕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森林培育的对策等内容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概述

1.1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就是通过大量种植林木,使林木依托太阳能或其他能源发生生物反应,生产出人类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的农业物资、工业原料、生物能源以及食品等各种物质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人类与世界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过程[1]。森林培育工作涉及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以及森林主伐更新等多项内容。森林培育工作者可在天然林中进行森林培育,也在营造人工林,以增加全国森林覆盖率,加速森林中太阳能与其他能源发生生物反应的速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兼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但在进行森林培育时,要协调好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各地纷纷着手森林培育工作的开展,希望以森林培育方式来提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质量。

1.2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其主要是指对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其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改良与合理利用。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等几种有效举措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的总体目标。森林培育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其在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整治水土流失、优化环境气候、避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退化、沙尘暴肆虐、湿地生态系统遭破坏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因此,加强森林培育,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2 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 改善气候

森林资源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因而森林培育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明显的改善气候作用[3]。一直以来,受人类非正常经济活动的影响,世界大片的森林资源遭破坏,这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条件正急剧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恶劣天气、气候灾害等正悄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

清新洁净的空气、湿润温和的气候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必备环境要素,而这一良好气候条件的营造需要充分发挥森林的气候调节作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但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日渐频繁,空气中的氧气日益减少,二氧化碳持续增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气候条件也日趋恶劣。森林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转化为氧气,同时降低大气温度,保持空气湿度,最终达到改善气候的目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棵普通的椴树一天能吸收16kg 二氧化碳,150hm2的混合阔叶林一天可生产100t 氧气[4]。此外,1hm2的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t 水,这能使林区气候适宜、空气湿润,有效调节了林区小范围内的气候。

2.2 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难题,其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而且不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森林培育可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价值,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明显的减少水土流失作用。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很多地区的植被遭到明显破坏,这导致在降雨过程中,地表的雨水不能及时就地消纳而只能流出地面,带走土壤,水土流失由此产生。森林生态系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当地表降水流经土壤时,森林能有效保留土壤中的养分与水分,还能稳固地表土壤,不使地表土壤被雨水冲刷、带走。在雨季,森林不仅能降低地表径流速度,提升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减少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而且还能将部分水分存储起来,充分发挥水在自然界循环利用的作用[5]。总之,森林能形成天然的水土保持屏障,牢牢锁住土壤水分,防治出现水土流失。

2.3 防治土地荒漠化

森林培育能防风固沙,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减缓土地荒漠化进程。人类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将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并未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他们无休止的过度索取行为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很多地区出现荒漠化现象[6]。森林能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在沙尘暴肆虐时,森林可用树身树冠挡住沙尘,降低风速,同时,又长又密的树根可紧紧抓住土壤,使土壤不被大风吹走。森林不仅可防止荒漠化,还能治理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广人稀,荒漠化严重,为了治理荒漠化,国家建设了大量的防风林与防沙林。一方面,这些防风、防沙林可有效防止风沙侵袭,避免荒漠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防风、防沙林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西北地区广袤的无边沙漠正在一点点蜕变,更多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屹立于沙漠戈壁中,无边荒漠蜕变为生命天堂指日可待。但是,由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变为草木茂盛的绿色天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加强森林培育。

2.4 保护农田耕地

森林与耕地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从实质上来看,森林能够起到保护农田耕地,防止耕地减少、抑制耕地荒漠化等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很多肥沃的农田耕地在恶劣气候与天气的影响下逐步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沼泽、荒漠。关于我国农田耕地持续减少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导致农田耕地减少的若干原因中,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缺水等是引发农田耕地肥力降低、地力衰竭、耕地面积整体减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的不断重视,我国由生态环境恶化引发“农田耕地面积日渐缩减”的情况有所缓解。森林资源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荒漠化,从这一角度看,大力开展森林培育,可使耕地免受风沙、洪水等的侵蚀冲刷,既保证了农田耕地的质量,又避免了耕地退化问题的出现[7]。

2.5 提升农业产量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提升农业产量至关重要[8]。森林培育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还表现在能提升农业产量,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对于作为人口大国的我国来说,粮食更为重要。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耕地问题,而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肥力与地力已经刻不容缓。广袤与肥沃的耕地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必要条件,通过森林培育可改善耕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耕地免受水土流失侵害。同时,林地中含有丰富的腐败物,这些腐败物质中蕴含着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确保土壤肥沃,为农业物高产奠定基础。另外,森林周围的温湿度较外界温度、湿度更加稳定,加大森林培育可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度条件,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为农作物的高产增收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6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的生物物种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多样化生物生存与栖息的场所,随着森林资源持续遭受破坏,许多生物生存与繁衍的栖息地已不复存在,生物物种面临着灭绝、消失的危机。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所有的生物物种中,有将近20%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破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为防止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已经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模式,其中,森林生态的修复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加强森林培育可扩大森林覆盖面积,重建多样化生物栖息的环境家园,使更多的物种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繁衍生息。为充分发挥森林培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开展森林培育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先制定森林培育总体规划,并根据培育规划将森林培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让所有生物有栖息的家园[9]。

3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运用对策

3.1 坚持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森林培育应坚持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森林可持续发展理念拒绝竭泽而渔,它强调立足区域实际情况营造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庞大森林资源库,为人们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0]。而要实现这一点,森林培育工作者应做到如下两点: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森林培育工作,既要关注生态环境效益,也应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需求。例如,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乡村,除了通过森林培育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改善气候等生态功能之外,还要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发展旅游业。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科学处理旅游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避免旅游业对森林生态造成破坏。②迎合林木自然生长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树种,使所选择的树种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宜,以保证树苗的整体成活率,促进林木健康茁壮生长。

3.2 采用科学的森林培育手段与技术

为充分发挥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应采用科学的森林培育手段与方法。

(1)多手段加强森林培育。①合理利用封山育林策略。封山育林是一种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营林方式,在实施封山育林时应明确封山育林的对象,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疏林地、无林地以及人工造林困难的岩石裸露地实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包括全封、半封与轮封几种方法,当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式,以达到营林造林的目的。②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变稀林为密林,变针叶林为常绿阔叶林。对于林木稀疏、更新困难且幼树较少的林区可运用人工粗放整地的方式促使天然林更新,加速稀林变密林。相关部门还应重视针叶林改造,使针叶林逐渐过渡到地带性的阔叶林,在培育阔叶林时,可多种植樟科、山茶科等适生的阔叶林树种,让落叶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保持水土的功能发挥到极致[11]。

(2)采用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如可采用程序化育苗技术、种子处理技术以及体胚苗生产技术等培育技术,提升森林培育效率。其中,体胚苗生产技术是一种将优良成熟体胚制造成人工种子的先进技术,这种技术让温室育苗效率大大提升,为森林培育质量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将3S 技术运用于森林培育中监测林木的生长情况,确保培育质量。3S 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可以将3S 技术应用于森林火灾调查、森林植物病虫害监测,通过对森林苗木成长的动态监督,工作人员可及时发现森林培育管理中的问题,并尽快解决。

3.3 加强森林培育管理与保护

加强森林培育管理与森林资源保护能改善森林培育的效果。首先,实施森林培育精细化管理。应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于森林培育管理的全过程中,育林规划、良种选育、种子生产、育苗地准备、播种育苗、造林施工、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都要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为强化精细化森林培育管理,应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森林培育步骤流程,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制度制定后,相关部门应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使其适应森林培育工作的新要求。其次,建立森林培育保护机制。森林培育人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以及苗木枝丫修剪等工作。此外,在苗木成林后,还要正确处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森林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加紧保护,确保能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有节制地利用。

3.4 发挥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公益性视角,从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对森林培育工作予以支持协助。具体来说,政府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促进工业造林、营林管理、森林开发保护等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利用政企合作造林、政府经济补贴造林以及生态开发造林等方式发挥政府在森林培育中的作用。政企合作造林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森林培育方式,即政府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投入相应资金用于营林造林活动,最终实现“政府要绿化、企业得利润”的目的;政府经济补贴造林即政府基于一定的金额补贴标准对新发展的经济林按亩数进行补贴,以提高区域造林营林的积极性;生态开发造林即政府出台优惠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造林,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履行监督职能,对一切违反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法规的个人或集体进行惩处。

(2)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森林培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可采用“互联网+造林绿化”、政府社会共建的方式进行森林培育。国家可由政府引导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林业管理平台,让人们通过义务植树、捐资造林、认筹认养等平台参与造林活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森林培育紧密相连;政府社会共建就是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共同管理,社会民众主动出力,积极栽植树种,营造大面积生态林。一般情况下,政府社会共建需要采用“政府社会投资、承包主体管理”的模式来推进,以真正提高造林工程的成功率。

4 结语

森林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持生态稳定和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开展森林培育能提升森林面积的覆盖率,为我国林业发展以及生态环保奠定基础,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能起到改善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耕地、防止土地荒漠化、提升农业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路径。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主要可通过坚持森林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科学森林培育手段、加强森林培育管理与保护以及发挥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作用等对策来实施森林培育,提高森林培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荒漠化耕地造林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辽宁省土地荒漠化趋势及治理成效分析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