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2022-01-01赤峰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董小颖

区域治理 2021年53期
关键词:河堤平原山区

赤峰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董小颖

一、河道治理的原则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于一些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河道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对于河道的治理首先需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因为河道是水生以及水陆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够更好地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因为河道涉及生态、人文以及经济等方面,所以对于河道的治理应当从多方面出发。

(一)有关平原河道的治理原则

对平原河道进行有效的治理,首先要了解平原河道的基本特点。平原河道相比较其他河道来说,其纵向坡降较缓,河道也相对比较宽,水位较浅。当平原河道处于枯水期的时候,河道内几乎没有水。但是当平原河道处于洪水期的时候,河道水势就会变得十分激烈,泥沙以及水流的运动也会比较复杂。目前为止,很多平原河道因为常年处于干旱少雨的状态,大大减少了河道的径流量,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河床河滩暴露在外。甚至有些河道的行洪区内种植了一些树木,这就会大大减少平原河道的行洪断面,从而使得河道失去行洪能力。对于平原河道的治理,我们不仅要达到河道体系的防护要求,还需要对修复河道生态平衡进行关注。因此我们在对平原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应当秉持以下原则:保障河道能够正常进行行洪的原则,在保障治理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原则,内外透水原则等。这些原则既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河道资源,又能够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我们在对河道进行利用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减少工程对河道的影响。例如,工程不能够影响河道的径流量以及河道的冲淤平衡等。在对平原河道进行治理时,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生物多样性,为河道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秉持能宽则宽、深潭与浅潭交错的原则。

(二)有关山区河道的治理原则

与平原河道治理一样,我们要想对山区河道进行有效的治理,首先需要了解山区河道的特点。山区河道比平原河道的纵向坡度陡峭,其横断面比较特殊,大多数呈现V形。

山区河道的洪枯变化比较明显,河岸以及河堤不需要承载超额的压力。对于山区河道来说,其集雨能力不强,并且一般山区的降雨量都比较大,多为暴雨天气,这就使得河道的水流流速较快,因为水流流速比较快,所以使得河道具有较强的冲洗淤泥的能力。山区河道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山区河道较易塌陷,一旦山区河道发生了塌陷,将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河道周围村庄将会被大水冲洗,庄稼田地将会受到致命的破坏,对村庄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针对山区河道的治理工作,首先要对上下游之间的联系进行良好的平衡,针对山区的实际情况对河道进行治理,这样能够降低河道治理的成本。在对河道进行统筹规划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流域内的水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当中。在对山区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需要秉持上堵下排的原则,在河道上进行堤防以及护岸工程的建设。所谓的上堵,指的就是需要在河道上进行堤坝的建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当中。所谓的下排就是对河道进行疏通,将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清理,这样能够保障水流无障碍流通。但是对于山区河道来说,水流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性,约束水流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在对堤防进行修建的时候,要对所用到的建筑材料进行筛选,尽可能就地取材。山区河道由于地势的特殊原因,河道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大多数山区河道来说,河道中都有大量的卵石,可以利用这些卵石进行堤坝的修建,这样既能够遵循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降低建筑成本,又能够保障河道的自然化,也能够更好地平衡河道的自然生态。对于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遵循不破坏河道生态平衡的原则,保障河道的基本功能。

(三)有关城镇河道的治理原则

水是万物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资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镇河道的治理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有关部门在对河道进行统筹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人们对于河道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河道的有效治理。对于城镇河道的治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也要关注河道周围环境的绿化工作,尽可能地保护河道周围的自然景观。

在对城镇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必须保障河道的自然化,这是河道治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自然化不仅指的是种花草树木以及一些水生动植物。以前的河道水源清澈,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单一的生态环境大大减少了河道自身的清洁能力,因此需要增加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对河道生态环境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生态平衡的河道应当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河道能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这样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其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河流流速,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洪水的威胁。最后,河道周围的自然环境应当是美丽的,这样才能够保障河道周围的自然风光。

(四)保障河道周围的自然景观

河道周围的自然景观与普通的自然景观有很大的不同。普通的园林景观大多数都是人工设计,然后构建的。但是河道自然景观是自然形成的地貌,是一种天然景观。我们需要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良好的改善,保护河道生态平衡。对于河道的治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能够照抄别的河道治理,这样不仅无法提高生态多样性,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河道自然景观仅仅依靠河道是不行的,河道两岸的景色才是组成河道自然景观的重要部分,因此应当注意河道周围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构建。对于城镇河道来说,河道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环境,河道还是文明的承载者,河道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以及变化,河道联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特点。因此,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人文,这样能够赋予河道历史使命。人们在享受河道自然风光的时候,也能够体验文化,更有利于当地文化的输出。

在对城镇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也需要充分考虑防洪问题,河道两边景观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亲水性,这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对于城镇河道来说,也需要建设堤坝进行防洪。在对堤坝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尽可能保障堤坝的美观,不会影响城市的自然景观。现在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美化,河道自然景观能够更好地美化城市,促进城市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河道治理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及挑战

(一)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于河道生态系统来说,河道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更好地保障河道生态环境的健康。但是如果人为地去对河道进行治理,就会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紊乱,大大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对植被以及泥沙进行改变,一点改变就会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

生态系统一旦发生变化,有些动植物就会被迫迁徙,因为其不能够适应当前状态下的自然环境。这对于河道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十分不利,为人们对河道的治理留下了巨大的挑战。人们不仅仅要对河道进行有效的治理,还要充分考虑到河道治理会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在对河道治理进行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河道生物多样性,避免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对城市防洪系统会造成影响

任何城市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时,都难免改变河道的生态结构,例如,对河道进行治理时使得河道出现截断、变窄以及变弯等现象,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河道的水流面积,影响河道供水量,河道无法为城市用水提供良好的保障,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人们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会使用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这种材料会大大降低水流量,同时还会影响水体交换。一旦水体交换受到了影响,就会导致不能很好地抗洪,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河道两岸一般情况下会有大量的植物,这属于河道的一种自然景观,能够对河道进行美化,也能够提升城市的美观度。但是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很容易对河道两岸的植物造成破坏,这样就会直接破坏河岸的生态环境,河岸的景色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河道自然景观对人文有承载作用,城市人文能够为城市的旅游业作出很大的贡献,一旦河道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就会使得人文风光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应该对人文进行有效的考虑,保障对河道的治理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尽可能使得河道的治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有关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一)河道形态修复技术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地方的河道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地区的河道比较曲折,虽然这样的河道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但是河道运输能力却大大降低了,使得河道资源利用率下降,河道资源没有办法被最大化地利用。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河道形态修复技术对河道的形态进行相应的改变,例如,对一些非常曲折的河道进行修复,改变其曲折的形态,这样就能够提高河道运输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河道资源的利用率。相关部门在对河道进行形态修复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尽可能不改变河道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降低形态改变对河道造成的影响。改变后的河道也应当具备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生态河堤修复技术

人们在使用河道资源的时候,往往会对河堤进行修建工作。河堤能够更好地抗洪,保障河道周围人们的安全。在对河堤进行建设的时候,往往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其实会对河道造成一定的破坏。生态河堤修复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对河堤进行改造时,在保障河堤生态环境平衡的情况下对河堤进行改造。例如,在对河堤进行建设的时候,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河堤应当与河道两岸环境良好地结合,具有一定的美观性。

(三)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所谓的河床,就是指河道的最底部。一般情况下,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都会对河床进行相应的改造,人们试图通过河床的变化来减少摩擦力,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水流速度。不过在对河床进行改造的时候,所使用到的材料会影响到河道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生态河床修复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泥沙河堤能够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对于河床的改造尽量不使用一些硬度较强的建筑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小结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不断落实,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得经济不断发展。对于河道自然生态环境来说,我们要对河道进行资源的利用,前提是不破坏河道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河道应当有不同的治理方法,不能对别的城市河道治理方法进行生搬硬套,对于河道的治理应当就地取材,这样能够更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提高河道的美观性。对于河道修复,需要使用河道修复技术,秉持不破坏河道生态结构为原则。

猜你喜欢

河堤平原山区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像在众多的苦中刨出那一点糖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平原的草
早春的河堤
浪起山走
山区
报春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