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历史逻辑和价值研究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港

区域治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培育精神时代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港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在重要系列讲话、会议、活动中,“奋斗”“奋斗者”等成为高频热门词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精神新表现、新内涵,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必须高举艰苦奋斗精神的优良传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奋斗中共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更需要以实际行动坚守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一、新时代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历史逻辑

(一)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雏形与确立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将人才培养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于是各类学校便顺势而生。同时因为物资条件极度匮乏,在根据地的学校中宣传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进行初步实践,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任务。如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时,学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和学习,每天都有繁重的训练任务和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要参与各种党组织、军队以及群体活动,增强艰苦奋斗的意识。在此期间学校学习生活条件也异常艰难,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用具,许多学校甚至都没有教室,只能在空地上教学。但学生们并没有被困境难倒,他们积极动手修建各种学习用具,修缮学校,并建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使艰苦奋斗作风开始弥漫在学校之中。这个时期高校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还处在一个萌芽雏形阶段,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但也对根据地建设和几次反围剿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于是培养学生、党员干部和军事人员的艰苦奋斗作风成为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抗日军政大学就的教育方针就明确指出要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学校课程不仅包括学习军事指挥等知识,还设置了其他的课程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根据地的春种、秋收,参与查田等政治活动,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旗帜鲜明地指出艰苦奋斗是每一个革命者都需要拥有的素养,是我们面对复杂艰巨的革命条件,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大量的劳动教育不仅改造了学生思想观念,而且培养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因此这一时期高校艰苦奋斗教育的原则逐渐确立。

(二)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转化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有所转化。国家贫穷、社会动荡、人才凋零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培育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又专又红的优秀人才成为这个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把艰苦奋斗精神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加强实践育人,培育高素质大学生,解决国家急需的人才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进入社会主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织学生参加“一化三改”、土地革命等运动,让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劳动生产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育吃苦耐劳、敢于奋斗的优良品格。

1958年共青团中央为贯彻“勤俭建国”精神,发布《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学校要布置一定生产实践活动任务,培育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1]。同年9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倡导勤俭办学的工作原则。指示认为,生产劳动和勤工俭学能培育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的正确方法。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号召,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在学生群体之中广泛传播,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校园风气[2]。相关的规章政策的出台,也为促进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制度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三)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恢复与新生

改革开放时期,艰苦奋斗教育的优良传统也逐渐恢复,艰苦奋斗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内容。许多重要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恢复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3]。党中央为高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阐释了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地位。2004年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作为社会、国家培育人才重任的重要基地,要深挖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大学生应相关精神的学习,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南。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高度重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积极推动艰苦奋斗精神在全党、全社会的传播。不断推进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创新,并加强探索艰苦奋斗在高校思治课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并日趋成熟。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倡导和弘扬实艰苦奋斗的价值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4]。”将艰苦奋斗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相结合,极大扩展了高校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开辟了新境界,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即习近平青年奋斗观。为新时期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充满了新的活力。因此青年学生要学会艰苦奋斗,更要坚持艰苦奋斗,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二、新时代推进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继承传统:为大学生实现人生成功提供文化力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就把艰苦奋斗作为长期坚守、永不抛弃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个个成功与奇迹。当然,艰苦奋斗并非只适用于革命时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旧高举艰苦奋斗精神,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会议、政策章程等都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对于政党是这样,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大学生要想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必然要在现实中经受各种困难挫折。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凡有大成就者都是踏着艰苦奋斗之路,经过顽强拼搏才走向成功的。艰苦奋斗精神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拥有者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坚持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让它成为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志存高远:为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信仰力量

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必须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理想信念也出现了改变。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对当代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大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一些腐朽的,落后的带来了思想层面的误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一些学生将投机取巧视为正道,把艰苦奋斗看做笑话。在网络文化尤其在部分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生安于现状,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面对这样的难题,高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即通过相关的课程教育,转变大学生一些错误思想观念,利用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有的放矢地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有益于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志存高远,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三)与时俱进: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时代力量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面对新的风险和考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网络、精准思政等课程形式。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将艰苦奋斗精神故事、视频等趣味化、场景化地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文化遗址、重走长征路等切实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认同,让艰苦奋斗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学生心灵,铭刻骨髓。同时学校要组织课外实习、下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增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认同。艰苦奋斗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艰苦奋斗精神的新内涵,新表现,顺势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培育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