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

2022-01-01中共临泉县委党校毛慧新屈莉莉彭建涛

区域治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民生基层群众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 毛慧新,屈莉莉,彭建涛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福祉,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民生事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已今非昔比,粗放式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新的形势,这无疑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把民生问题视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步入社会治理的新时代

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国家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成为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标志着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明显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渴望也越来越迫切。[1]“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已经逐步具备落实的条件。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完善的现状,不能满足群众在环境、法治、公正、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多元选择需要,大大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抓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定要抓住依靠群众和公平正义这个重点,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彻底改变以往旧的落后社会治理方式,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预防性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让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美好。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县区中,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政府的工作准则。经济社会发展更是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具备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二)面临日益提高的新需求

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并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的需要也不断涌现并与日俱增。民众更加向往安逸便捷的生活方式,仅仅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首先,居民对乡镇及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需求明显增加,如公共交通便捷换乘、公园绿地覆盖率、垃圾处理效率、公共场所厕所数量等;[2]其次,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加,对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公园绿地,居民迫切需要具有一定功能的活动场所;除了自来水的普及率,人们更加关心自来水的水质;除了公共厕所的密度,人们还要求提高公共厕所的卫生标准。因此,我国大部分县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更是难以适应当前乡镇发展需要,基层管理任务和队伍能力不匹配,以往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往往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一)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

唯有依靠群众,聆听他们的诉求,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才能防止“关门决策、闭眼空谈”。一直以来,我们经常认为基层民众在社会管理方面思维滞后,目光短浅,问计于民“问”不出对策,自以为优秀,缺乏同理心,容易将民众引向对立面。从群众中来,即要在尊重人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要坚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一切为民作为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起点和目标。我们要想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就需要为民着想的热情和能设身处地与民换位思考的耐心。多说群众所理解的,多做群众所赞成的,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转化为基层群众的自觉力量。到群众中去,通过面对面接触、沟通,我们可以掌握最真实、最生动的社会状况和民意。决策过程中重大决策要征求群众意见、破解疑难要依靠群众解决、检验成果要面向群众求证,找出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更加关注和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中群众的实际困难,使改革和发展的硕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

(二)以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为底线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我们的党必须追求公平和正义,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的体现,是国家制度理念和美德的彰显,也是法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加强全民法治保障,改善民生福祉。首先,健全能够促进公平正义的法律保障体系,推进科学立法,确保人民群众合理公正的利益诉求得到科学有效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其次,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规范、公正、文明、公平,把握好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目的与执行形式的相互关系,力求达到法治效应、政治效益、社会效果的三者统一。[3]最后,促进全民守法,通过加大对基层城乡民众的普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知法、懂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在整个社会中形成解决问题诉诸法律、化解矛盾依靠法律的良性法治环境。

(三)要全面推进高质量的民生保障

在当今社会利益多样化、选择多元化、思想多变化的时期,人民群众对基本民生保障的要求日益提升。在基层管理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民生保障是保障社会居民基本生活的公共性福利措施,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人民共享、共同受益的原则。加强社会民生保障体系现代化建设,既要聚焦当前的民生重点难点和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发实招、出硬招,做好相关工作;又要放眼长远,对工作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研究、提前预判,制定长期规划,努力建立提升保障水平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长远保障。务实有效地推动各项民生保障工作,不搞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创造性地开展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会和谐之本,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大众是否真正从中得惠,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权利和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成效的最终检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上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是辩证联系的,经济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先决条件。改善民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只有带动民众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当前,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模式引进了大量经济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的群众真正从中获得的收益,无非是少量的土地租金和分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经济问题。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群众参与进去,学习技术和经营模式,然后自主创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形成共同富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可以同时动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释放强大的消费力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通过抓住利益问题来推进社会治理

“抓住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群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4]社区党委可以通过多次召开群众议事会,让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动员身体健康、时间充裕、有上岗履职热情的社区、乡镇离退休党员等参与进来,针对人民最关心最急迫的和切身利益问题,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组成代表共议基层社会治理大事小情,实行窗口前移、服务前靠,化解纠纷,攻坚克难。要坚持底线、关注重点领域、完善制度、引导群众预期,带领群众为基层社会治理做实事,让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以2019年临泉县开展电瓶车禁入楼道整治行动为例。当地发动志愿者对小区住宅建筑进行检查,并在居民楼增设多处公共充电桩。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维护和完善以共同贡献、共同治理、共享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制度,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就基层的社会管理而言,它不单单是各级党委、各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更是各个社会群体和其他各界的共同责任。构建了全民合作共建、资源有效分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领导、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下的一个社会主体进行集中治理,其管理模式也由过去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管理转变为多方面的良性交互。例如,倡导社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参与,使基层治理更精细、更完善、更有针对性。我们还可以开发政府采购服务的新途径,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社区和农村,使医疗社会工作者、心理社会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常态化地参与基层社会管理。[5]推进全国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专家学者进社区、农村,采取建设基层实践基地、成立跨学科的研发队伍等方法,积极推动理论研究向基层实践工作转变,以克服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更多社会行动者将用更为多元化的形式创新和深化基层社会管理,努力形成一个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社会管理共同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将真正使社会大众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受益人、最广行动者、最高评判者,切实实现社会的治理制度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民生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