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传奇《杜子春传》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杜子春》中的变异研究

2022-01-01席嘉敏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龙之介唐传奇芥川

席嘉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杜子春的故事最初源于玄奘《大唐西域记》第七卷中的《烈士池及传说》,唐代的李复言根据《大唐西域记·烈士池及传说》中的故事创作了《太平广记·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传》,至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参考的原典版本,林岚认为是借鉴了清代陈莲塘编著的《唐代丛书》中选录的《杜子春传》,芥川龙之介在此版本的《杜子春传》上进行改编、创作了历史小说《杜子春》。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借鉴古昔文学素材,对之进行改编,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唐传奇中的故事一贯以玄怪著称,这样的文本特色非常符合芥川龙之介的审美品位,同时芥川龙之介本身也具有深厚的汉学修养,因此芥川龙之介改编了一系列具有玄怪色彩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除了《杜子春传》以外还有同为唐传奇中的名篇《枕中记》《聊斋志异》《渭塘奇遇记》等等。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进行研究,但是没有把其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与比较文学变异学联系起来,比较文学变异学是曹顺庆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比较文学的概念,这篇文章希望可以把变异学理论运用到研究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从而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展现自己的魅力。

一、 情节的变异

《杜子春传》选自唐传奇《续玄怪录》,讲述了一个叫杜子春的富家公子不擅家事,年纪轻轻就把家财散尽,处境十分落魄。一位叫铁冠子的老人多次赠予他钱币,但没过几年就被他挥霍一空。经历了几番波折后,他对此事深感愧疚,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他答应给老人守药炉,在守炉的过程中,他经历了神鬼、猛兽、地狱、亲人被捆绑等各种考验,但当他被阎王托生为一个女子嫁给一位进士,进士觉得他装聋作哑是在侮辱自己,于是就把他们的孩子摔到了石头上,杜子春爱子心切,不觉失声,因此修仙失败。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大体承袭了唐传奇《杜子春传》的情节,但对三处情节进行了改变。

首先,在修仙原因方面,芥川龙之介对原著进行了改变。在唐传奇《杜子春传》中,主人公杜子春多次接受了老人的馈赠,但他并没有改掉奢靡习气,痛改前非,因此对老人产生了强烈的愧疚之情。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杜子春对老人的愧疚,第一次产生于他首次把老人赠予他的钱财耗尽后见到老人时,“子春惭不对,老人因逼之,子春愧谢而已。”[1]P65第二次产生惭愧之情是去取老人所赠钱财的路上,“子春忍愧而往,得钱一千万。”[1]P65杜子春第三次产生惭愧之情的场景是“复遇老人于故处,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老人牵裾止之,”[1]P65随着每一次愧疚感的加深,杜子春慢慢把这种愧疚演化成了一种感激之情,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所有亲朋都疏远他,只有老人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恩情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因此他决定“感叟深惠,立事之后,唯叟所使。”[1]P65而老人让杜子春做的事情就是为他守药炉,守药炉的过程也就是杜子春修仙的过程,因此对老人的愧疚与感恩之情也成了杜子春修仙的主要原因。最后一次产生愧疚之情是在文章的结尾“子春既归,愧其忘誓,复自效以谢其过,行至云台峰,绝无人迹,叹恨而归。”[1]P65与前三次不同,这一次的愧疚产生于修仙失败之后,子春因为没有遵守誓言导致守药炉失败而觉得愧对老人,这次愧疚体现出了杜子春未能成仙的遗憾,也表达了修仙过程的不易。

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中,对老人的感激与愧疚之情并不是杜子春修仙的原因,杜子春认为人都是薄情寡义的,对人的感情丧失了信心,看透了人性,想要得道求仙,逃离尘世。当老人第三次出现在落魄的杜子春面前时,杜子春拒绝了老人的赠予,老人非常诧异地询问原因,杜子春答道“哪儿的话,我并非厌倦了奢侈,而是对天下人感到嫌恶。”对人性彻底失望后,他决定向老人学习仙术,拜老人为师。因此,厌倦人性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杜子春决定修仙的主要目的。芥川龙之介对这一情节的改变离不开他一直以来对人性的关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深入地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私、虚荣等因素,因此在这篇文章中也对人性进行透彻的分析,认为世态炎凉,人情寡淡。

其次,《杜子春传》修仙失败的原因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杜子春》中也发生了变异。在唐传奇《杜子春传》中,杜子春在修仙的过程中先后被将军、野兽、洪水、雷电、病痛、妻子受难而折磨,但在受难的过程中一直谨记老人的告诫,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直到最后他投胎成了一位母亲,当他的儿子死在自己面前时,杜子春终于忍不住了,发出了痛苦的“咦”声。面对万般苦难都不能动摇的杜子春最终因为爱子心切而修仙失败,老人评论道“吾子之心,喜怒哀惧恶欲,皆能忘也。所未臻者,爱而已。”[1]P65但杜子春所未臻之爱不是男女之爱,也不是朋友之爱,而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伟大而纯真的母爱,在母爱面前,任何磨难都似乎不值一提。杜子春在变成哑女后,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摧残,用一声“咦”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利禄之心掺杂其中的感情。而正是爱子心切,留恋人世间的亲情,成了杜子春修仙路上的绊脚石,是他修仙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中,修仙失败的原因发生了改变。杜子春同样经历了万般苦难折磨都没有发出声音,直到杜子春到了地狱,阎罗王把他的父母押到了殿前,对他的父母进行鞭打。他的父母虽然受儿子的牵累而受到了严酷的刑法,但是依旧对儿子说“别担心!我们怎么着都不要紧,只要你能享福,比什么都强。不管阎王爷说什么,你不想说,千万别出声!”[2]P776杜子春听到这个声音是久违的母亲的声音,情不自禁睁开了眼,看到母亲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百感交集,两手环抱着母亲,忘记了老人的告诫,喊出了一声“娘”。因此,追寻母爱,留恋母爱是芥川龙之介笔下杜子春修仙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声娘不仅喊出了杜子春对母亲受难的心疼,同时也喊出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渴望。在芥川龙之介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精神方面就出现了问题,因此也从未感受过母亲对自己的爱,处于童年时期的芥川龙之介一方面很渴求自己能得到无私的母爱,一方面又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是一位精神病人的事实。比如在他《点鬼簿》中发出的凄凉哀叹“我母亲是个疯子。我在母亲那里,从没有感受过母亲般的慈爱”。[2]P603由此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对母爱有深深的渴望。

最后,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在结尾处还增加了一个情节,“铁冠子说着,抬脚便走,旋即又停下步来,回头望着杜子春说道:‘哦,幸好此刻想了起来。我在泰山南山脚下有间茅屋。那间茅屋连同田地,统同送给你吧。趁早住进去的好。这时节,茅屋周围,想必桃花正开得一片烂漫哩。’老人颇开心的样子,临走又加上这样一句。”[2]P777这个情节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原著中是以杜子春愧其忘誓,叹恨而归结束的。在结尾处老人赠予杜子春一处周围开满了桃花的房屋,这样的开满桃花的环境不禁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如果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桃花有陶渊明桃花源之意,那么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杜子春》的主题就会增添一份隐逸之感。杜子春追求想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过真实的生活,那么这样真实的生活就应该如桃花源记一般。回观芥川龙之介对汉文的学习历程,我们会发现芥川龙之介非常喜欢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这一点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如汉诗“自斟自酌菊花酒,白衣犹似王摩诘。”“月映纸窗梅影上,陶诗读罢道心清。”“幽兴一夜书帷下,静读陶诗落灯花。”还有俳句“溪边桃花烂漫开,茅屋村落美”“桃花开放啊,青首小鸭浮水上。”芥川龙之介在自己的文学作品《杂笔》中对此也有评述“我上了年岁后,或许也希望过隐居生活。但在眼下迷恋女色渴望金钱的时期,我毕竟还无法下定决心去过那种隐居生活。……‘此可谓寻仙未向碧山行,住在人间足道情’乎?”[2]P243

由此观之,我们发现芥川龙之介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杜子春》结尾处这一情节的增添,赠屋情节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厚修养,表现作者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芥川龙之介对世俗生活的肯定以及日本文化中对务实精神的极致追求。作者并没有因为杜子春修仙失败而叹恨,而是希望他能在现世生活中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能在现世生活中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赠屋情节的安排一方面体现出芥川龙之介的隐逸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肯定与留恋,体现了日本人长期在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危机意识与务实精神。

因此,唐传奇《杜子春传》中杜子春修仙的原因与修仙失败的原因在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发生了变异,杜子春修仙的原因由原著中因感谢老人而修仙变成了因看透人性而修仙。修仙失败的原因由原著中因爱子心切导致修仙失败变成了对母爱的依恋而导致修仙失败。最后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还在结尾处增添了一个情节,老人把一处周围种满桃花的房子送给杜子春,体现作者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肯定。

二、 主题的变异

芥川龙之介书写历史小说并不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而是通过借用历史小说的素材表达自己对时代与人生的认识。我们会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发现他的大部分历史小说都借鉴了原著的素材但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变异,唐传奇中的《杜子春传》的主题在他的《杜子春》中的变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原著《杜子春传》中,杜子春最终修仙失败,道士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摆脱人世间的情爱,并且感慨道“嗟乎,仙才之难得也!吾药可重炼,而子之身犹为世界所容矣。勉之哉!”[1]P65表达了人放弃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与欲望非常困难,修仙之路极其艰难。而杜子春对于自己还留恋人间的亲子之爱感到非常愧疚,于是行至云台峰绝无人迹处,叹恨而归。因此《杜子春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们渴望得道求仙,但修仙之路非常艰难,要经过重重的考验,摆脱所有感情的困囿才可以成功。这个主题体现了隋唐时期中国对道教的推崇,当时人们对仙术的狂热追求。但在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中,主题却发生了改变。杜子春修仙失败后,与原著中的失望态度不同,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仙人,因为这样他仍旧可以做一个真实的人,拥有正常的感情,过着凡人的生活,而这些才是杜子春真正向往的。同时老人也希望杜子春能够珍视母子之情,不要为了自己成仙牺牲自己父母的生命。杜子春修仙失败后,铁冠子老人对杜子春说“如果郎君真不作声……”铁冠子突然神情庄重,目不转睛地看着杜子春说,“我当时想,如果你真不作声,我会立即取你性命。”[2]P777老人以断其命根来威胁杜子春,但威胁之余也表现了老人对杜子春发声的认可,所以老人其实在内心深处也希望杜子春能够珍视人世间的情感,不要跟随自己走上成仙路。日本学者中村真一郎在他的作品《芥川龙之介》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杜子春》虽然取材于《杜子春传》这部中国的神仙故事,但他与原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描写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芥川让他的杜子春在成仙的试炼中失败了。”[3]P134乾一夫也指出“芥川《杜子春》的创作意图和原作不同,断绝了对仙界的妄念,强调了人间爱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对俗世的希望。”[4]P374由此观之,我们发现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杜子春》没有承袭原著中的渴望成仙但仙才难成的主题,而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肯定,鼓励人们认真地活在当下。

唐传奇中的《杜子春传》的主题在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中发生了变异。《杜子春传》的主题由修仙不易,仙才难成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与对现世生活的肯定。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主题进行变异的现象并非偶然,他在很多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都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改写,比如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黄粱梦》。原著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了一个书生在邯郸遇到了一老翁,与老翁讲述自己贫苦的境遇,老人赠予他一个枕头,书生枕着这个枕头入眠,梦中的自己娶妻生子,飞黄腾达,生活十分如意。但一觉醒来,发现是一场梦,睡前蒸的黍都没有熟,因此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从此不思进京赶考,入山修道去了。因此《枕中记》的主题是人生就像一场梦,命运总是坎坷多变的,荣华富贵不可强求,要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在芥川龙之介的《黄粱梦》中主题发生了改变,芥川龙之介在《黄粱梦》中借鉴了《枕中记》的故事题材,但在结尾处对原著进行了改变,在老翁劝诫卢生人身如梦,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要看淡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卢生认为正是因为人生无常,因此更要认真生活,这样才不枉来世间一趟,因此《黄粱梦》的主题就变成了要积极感受世俗生活的起起伏伏,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己。

原著唐传奇《枕中记》的主题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黄粱梦》中也发生了变异,由《枕中记》中的人生无常,要看淡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变成了积极享受现世生活,这样才不枉来人间一趟。两篇文章的主题在芥川龙之介笔下发生的变异现象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均把原著追求得道求仙,向往隐逸生活的主题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这样的变异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并非偶然,他的《仙人》《诸城某甲》中的主题也有这样的倾向,因此我认为这与芥川龙之介自身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思想是分不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随笔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对世俗生活充满眷恋,因此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会看到作品中的主人公存在这样的思想倾向。此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新思潮派主张关注现实,要对现实有自己的思考,由于新思潮派艺术宗旨的引领,也会让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充满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与思索。

三、 变异的原因

唐传奇《杜子春传》之所以会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中发生变异,这与芥川龙之介自身的成长经历与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生于1892年3月1日,父亲新原敏三是一位商人,明治维新后经营牛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从此让全家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母亲阿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在生下芥川龙之介九个月后精神就出现了问题,芥川龙之介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亲生母亲的抚养,母爱的缺失也导致他的文学作品中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丧失感。在《杜子春》的创作中,芥川龙之介把修仙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母亲的爱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他从小缺失母爱的影响。母亲发疯后,芥川龙之介就被寄养到了自己的舅舅家,舅舅家位于本所区小泉町十五番地,是一个充满传统气息的地方。舅舅常年供职于东京府土木科,祖上世代担任将军府的“御奥坊主”,这是一种具备极高文化素养的人才可以胜任的职务。舅母是江户时代著名的大富豪津藤的侄女,津藤精通诗书与儒学,以文人、演员的保护人著称。芥川龙之介曾在《生于爱好文学之家》(1918)中写道“我家祖上世世代代是‘御奥坊主’,父母都是没有专长的凡人。父亲爱好‘一中节’、围棋、盆景、俳句等,但似乎都不精湛。母亲是津藤的侄女,是个‘故事篓子’。此外还有一位大姑。大姑特别照顾我,现在仍照顾着我。论家里人的长相,最像我的是大姑。性情上与我共同点最多的也是大姑。没有大姑,能不能有我的今天?我不知道。我投身于文学事业,谁都不反对。因为父母、大姑都相当爱好文学。我要是说想当实业家或者想当工学学士,或许倒可能遭到反对。”[2]P340由此观之,我们发现芥川龙之介的养父母家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风雅之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其中包括他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也离不开其家庭成员对他的熏陶。

芥川龙之介长大之后,开始读书写作,逐渐变成了一位学贯古今东西的学者,这一点从他所读的书籍中便可以略见端倪,芥川龙之介阅读书籍的范围涉及和、汉、洋,极具当时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特点。其中,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深厚的感情。他在《爱读书籍印象》中写道“我儿童时代爱读的书籍首推《西游记》。此类书籍,如今我仍旧爱读。作为神魔小说,我认为这样的杰作在西洋一篇都找不到。就连班扬著名的《天路历程》,也无法同《西游记》相提并论。此外,《水浒传》也是我爱读的书籍之一。如今一样爱读。我曾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全部背诵下来。我觉得即使在当时,《水浒传》和《西游记》也比押川春浪的冒险小说有趣得多。”[2]P683除了芥川龙之介童年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体验以外,芥川龙之介对中国文学的阅读伴随了他一生。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前给他的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自己读过唐传奇《杜子春传》后才创作出了自己的历史小说《杜子春》。我们阅读了这两部小说后,认为芥川龙之介所说的自己创作了三分之二以上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杜子春》确实是受到唐传奇《杜子春传》的影响创作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对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作家的精神寄托之所,他多次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在精神方面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中国文化中或旷达或隐逸的精神引领着远在日本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小品文《东洋之秋》中写道“然而,我心中一扫方才的疲劳与倦怠,充满宁静的喜悦和依稀的光明。原以为他们两人已经物化,不过是可怜的我的玄惑。连寒山、拾得还依然活着。经历了永恒的轮回,今天就在这座公园里清扫梧桐落的叶。只要他们还活着,那令人怀念的古老东洋的秋梦,便不会从东京的街头完全消失。”[2]P47寒山、拾得的身影给了芥川龙之介莫大的鼓舞,认为只要他们还存在于自己心中,那么令人怀念的古老东洋的秋梦就不会消失,这足以见得中国文化在芥川龙之介心中的重要位置。

因此,芥川龙之介的成长经历和他的读书兴趣造成了他对汉文深厚的兴趣与修养,在接受了中国文学后对其有深深的依恋,中国文化逐渐成了他的精神养料。在他从事作家工作之后,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改编,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故事素材,但如果就此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只局限于书斋中而不能关涉时代就未免有些狭隘了。

在借鉴古昔故事素材的基础上,芥川龙之介是非常关注时代的一位作家,他在很多历史小说中都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我们可以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找到时代的印记,《续文艺的,太文艺的》中写道“我时常这样想:纵然我没出生在这个世上,也一定会有别人写出我这样的文章。因此与其说那是我的作品,不如说那是生长在一个时代土地上的几颗小草中的一颗。”[2]P395所以时代对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也有巨大的影响,芥川龙之介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映照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当时日本正处于大正时期,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新思潮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思潮派强调文学创作要反映现实,因此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才会频繁出现强调现世,肯定世俗的观点。除了受到新思潮派创作理念的影响,芥川龙之介的创作还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杜子春》发表于铃木三重吉主编的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这本杂志的创作初衷不仅仅是想要单纯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想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清新健康的故事,以保护孩子们的个性,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芥川龙之介积极响应杂志的号召,在《杜子春》中大力倡导回归纯爱,孝敬父母,鼓励人们积极生活,过正常人的日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盘西化,而教育改革是一切改革的重中之重。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了文部省,统管文化教育事业。第二年文省部就出台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1890年10月明治天皇颁布《教育敕语》,其中克忠克孝被列为第一条道德规范,芥川龙之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教育敕语》盛行的时代,因此芥川龙之介在为儿童文学杂志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融汇了教导孩子们孝敬父母的内容,响应了当时的教育制度。

联系日本的文化环境,我们会发现中国与日本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日本曾在唐朝时期十三次派遣遣唐使,这些遣唐使对中国的文学、建筑、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深入进行交流学习,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流传到了日本,深受日本文人的喜爱。其中白居易的诗歌得到很多日本学者的赞颂,在日本广为流传,洛阳这个地点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洛阳在日本人心中被奉为中国元素的代表,因此芥川龙之介也在《杜子春》中把故事发生的时代改为唐朝,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改为洛阳,这样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日本国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杜子春》虽然借鉴了唐传奇《杜子春传》中的故事,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融汇了芥川龙之介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艺术理想。从情节的变异到主题的变异,文章中的每一处改变都体现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与时代印记,这样的变异手法也对后世作家创作历史小说有借鉴意义。

四、 结语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他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历史小说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带有东西方文化的印记。吉田精一把他的历史小说分为五大类:王朝物、江户物、中国物、切支丹物和文明开化物。其中,中国物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借鉴了其中的创作素材与文本结构,除此之外作品中融汇了作家对世界的认知,对原始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变异。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特点非常契合比较文学影响变异学的理论内核,因此本论文选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以期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

唐传奇《杜子春传》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中发生了变异,在情节方面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对原著中修仙的原因、修仙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改变,并且在结尾处新增了老人给杜子春房屋的情节。在文章主题方面,芥川龙之介改变了原著中感叹仙才难得的主题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肯定与留恋。而这些改变与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及当时日本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运用变异学理论对唐传奇《杜子春传》与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文化土壤孕育下同源文学作品的文本差异,深入挖掘造成差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厘清中日文化交流的脉络,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此外,运用变异学理论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进行分析也可以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促进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发展。

猜你喜欢

龙之介唐传奇芥川
传统与现代: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文学创作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