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小学生的身体观研究
——以小学生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2021-12-31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罚民国卫生

魏 珂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民国时期,小学成为塑造新国民最重要的场所,其身体也成为强身救国目的实现的重要聚焦点。那么此时期小学生是如何认知和接纳自己的身体,如何锻炼和保养身体,以担负强国保种重任的?纵观以往的教育史研究,鲜有这方面的内容。近年来身体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教育研究中身体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在涉及学生身体的教育研究中,学生身体是被规训的对象(1)国内关于教育中身体规训的研究主要有: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胡春光《规训与抗拒: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学校生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谢妮:《教育与身体——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论文等。,其主体性往往被忽略了。发掘学生的主体身体观,重在进入学生的话语世界,倾听学生的声音。民国时期的小学生日记则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当时分小学生对身体问题的真实思考与记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国时期小学生的身体观。本文试以小学生日记为中心(2)本文所引日记大都是当时有代表性的日记,如承国新和杭茂祥的日记20世纪30年代出版,由陶行知先生亲自校订。,对民国时期小学生的身体观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民国时期小学生的身体认知

(一)学业与身体:健全体魄是事业的基础

小学乃个人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如何看待与处理身体成长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是每位小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日记显示,民国小学生关于二者关系之理解既有传统一面,亦有科学认知的一面,后者标志着新身体观之萌芽。

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在处理身体与学习的关系上,往往将学习置于首位,身体经受苦痛乃实现学习目标之重要手段:苦痛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学有所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历代皆有苦学典范,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时刻激励着年轻人勤读。六年级小学生李海峰日记《一个刻苦自励的学生》是对这一精神的延续,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每日很早到校,守校规,上课用心听讲,课余努力温习。每到周末仍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故每逢考试均在前列,受到老师与同学喜爱。冬日清晨,“北风怒吼,大雪纷飞,冷风刺骨,但他毫不畏寒的,竟冒着风踏着雪来校读书,哪知到了校中,他那两只手都冻僵了,但他毫不以为苦。”(3)瞿世镇编:《模范日记读本秋季始业卷》,春江书局1936年版,第65页。这是传统身体认知——以身体受苦为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

小学生日记中经常透出身体的舒适代表懒惰的理念,然而并非人人如此,试看日记《健康和学生》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求学,一方面要靠着努力,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运动,得到健康,身体健康了,精神才能活泼,然后做事才有趣味。有了趣味,进步自然很快了。若平时不注意健康,那么身体一坏,今天生病,明天不快,养病不暇,还有什么功夫学习功课呢?(4)《民国小学生作文·书信日记》,吉林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63页。

日记强调身体健康的基础性,身体的康健及精神的愉悦是学习之本。在学业与身体二者关系中,不再是传统认知中对自己身体的忽视,而是增加了身体感知,这种感知使得当时小学生更多去关注自身,进而去表达身体之感受。小学生陆守仁生病请假一个月,他认为因身体不强而生病,荒废了光阴,“可见身体是重于学问了。假使一个人学问是很好的,但身体不好,常常生病请假,那么功课荒废,前途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了。所以我们在小学生的时候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健,方才能够求得高深的学问,到将来成为体格、学问、道德完全的国民,为国家出力,为社会服务,预备做一番大事业。”(5)卢冠六:《小学模范日记·增订胜利版》,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第12页。陆守仁把自己的身体和国家、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传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人文关怀,身体健康是事业发展之基础。

另一则日记当中“好学生之标准”说明上述观点在当时已成为学生共识。“好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强健的身体,“健康是人生的至宝,是人类伟大事业的基础。我们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思想、健全的行为,才能成健全的事业。”(6)《民国小学生作文·书信日记》,吉林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110页;夏瀛:《怎样才是好学生》也有相关论述,《儿童之友第1集》,申报儿童周刊社1935年版,第235页。四年级学生周序琦在日记中强调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求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和强健的身体才是有用的人(7)瞿世镇编:《模范日记读本·秋季始业卷》,春江书局1936年版,第56页。。不难看出,小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身体,而且追求健全之身体,乃至精神;身体健康则更利于学业,进而服务于家庭和社会。

(二)体罚观:自省戒免

体罚是对身体的惩罚,传统教育中体罚极为普遍。因体罚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从民初开始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体罚,不少教育家呼吁提高儿童的地位,禁用体罚,部分教师亦认识到体罚容易伤害学生身体。(8)宋铭勋:《说体罚之弊》,《江苏师范同学会杂志》1911年第2期,4-5页。尽管如此,体罚仍时有发生,如1926年7月北平振华小学教师李宝仁责打学生致受伤被辞退。(9)《训令:令京师私立振华小学校申斥沿用体罚》,《京师学务公报》1926年第2卷第9期,第3页。小学生日记中有不少体罚场景的记录,“今天有许多人自由到街上去,程日芬也是其中之一。她是从了胡允柏的命令,后来郑先生责罚他们,每人打了一板手。”(10)吴珮瑛等著:《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页。小学生淑民迟到五分钟,“老师要执行学校的规程,对着许多同学,打了我三板子,打得我手怪痛麻,心里又很害羞,终于忍不住哭了”(11)淑民:《小学生日记淑民(遗著)》,《夜光》1932年第1卷第5-6期,第94页。。

体罚不但使人产生疼痛感,而且造成精神上的羞辱感,对学生形成身心双重伤害。在民国一些小学生心目中,学习不努力和违反学规,受到体罚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合于情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安徽等地乡村小学推广小先生制,要求每个小学生都要教学生,部分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未完成任务者会被教师打板子,一名小先生的学生不学了,他无法上交学生写的字,只好对教师说,“明天我不交字来,尽你打!”主动要求体罚。(12)承国新、杭茂祥著,陶行知校:《小先生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67-68页。未完成作业者受体罚乃天经地义。可见,民国小学生延续了传统的体罚观,教师体罚是为了自己好。

小学生吴珮瑛对体罚的认知颇具代表性。她指出打手板是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因为常识课背不下来,被先生打了三板手,她心感惭愧。“先生和我们说了几次,叫我们预备,我至今还背不来,岂不惭愧吗?我们切不可说先生不该打,只可怪自己不用心。”级长教育学生说“不要打手最好,你要知道打手这事很可耻的呀!”吴珮瑛把这句话谨记在心,说明她在处理身体与成才的关系中,认识到体罚给人的羞辱感;同时认为如若每个人都增加自治能力,谁“都可以永久不消打手的”,为了成才,将身体免受体罚的前提归于自身努力,而非怪罪施罚者。(13)吴珮瑛等著:《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页。小学生在看待体罚时,将身体感受与学业密切相连,更多强调自身羞耻感和自身反省,从而促进学业长进。

(三)身体养护观:健康卫生

民国时期小学生不仅对生病缘由有一定认知,而且能积极预防疾病并自觉养成卫生习惯。

第一,对疾病的认知。小学生对疾病产生的缘由、养护等皆有一定的认知。日记《病了一场》中详细讲述了小学生某暑假患痢疾,差点病故的过程,“我因为爱吃瓜果,把肚子吃坏了,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把这条小命送掉了。”他指出肚子痛是因乱吃瓜果,没有节制所致,此后不再乱吃东西(14)时毛:《民国模范作文:日记》,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能主动分析得病的缘由,小学生对疾病养护亦有所知,姚宝贤早上起来眼球痛得怪难受,就向学校请假,在家里休养(15)姚宝贤:《我的病中日记》,《少年(上海1911)》1922年第12卷第3期,3-4页。。与此同时,小学生对时疫亦有一定认知。周建中亲身经历时疫,镇里多人染病,见到同学王顺全面目苍白,周身冰冷的状况,他感觉时疫异常可怕,“我们见到这个危险的疫病后,对于卫生方面,要格外地留意才好”。(16)吴贤岳:《一个乡村小学生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9-10页。保持卫生乃预防时疫传染之重要手段。

第二,反对迷信治病。民国时期乡村迷信盛行,遇到疾病,乡民多以为是神鬼作怪,找神婆等做法治疗,小学生多持怀疑态度。根弟母亲生病了,他家雇了几个神婆,拿了许多香、烛、纸、锭到惠林禅寺去念佛,小学生承国新认为“他们以为到菩萨面前去念了佛,病就会好的。唉!中国人真迷信极了”(17)承国新著,陶行知校:《一个小农人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4年版,第14页。。可见,小学生对于疾病治疗已有正确认知,坚决反对迷信做法,提倡寻医看病是治疗疾病惟一方式。

第三,养成卫生好习惯。小学生已经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一位小学生在日记中提出模范学生应养成六个卫生习惯:晚上八时睡觉,早晨六时起身,并向太阳呼吸五分钟;饮食要有定时,食量要有节制;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扑灭蚊蝇,捕杀老鼠;物不洁不食,水不沸不喝;房屋要常打扫,沟渠要常疏通。(18)《民国小学生作文·书信日记》,吉林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94页。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要养成两大方面卫生习惯:

首先,不乱吃零食。学生包关生认为,吃杂食害处有二,一是对于卫生方面有极大的害处,因摊上的东西有尘埃,到夏季往往有苍蝇带着病菌飞来飞去,做传染病的媒介;二是在路中吃杂食,很不雅观,并且走到家中,虽有山珍海味,嘴里想吃也是吃不下去了,食欲不能自制,多食易患积食病。(19)卢冠六编:《小学模范日记·增订胜利版》,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第15页。此例明确指出路边摊吃食的卫生状况不佳,是导致疾病发生造成身体伤害的重要原因。同时,零食多食影响正餐食量,或造成积食,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其次,养成平日生活卫生习惯。如每天刷牙的好习惯,小学生程日芬传唱一首刷牙歌:

打起堂锣,敲起鼓,请听卫生刷牙歌。早饭午饭晚饭后,日刷三次不为多,白齿洁似山中玉,红唇香如六月荷,免着蜡黄一板齿,被人厌恶心难好。

每天刷牙三次,不但清洁而且雅观(20)吴珮瑛等著:《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当时已成为小学生的一种普遍认识。承国新强调平日不刷牙齿,牙齿便容易蛀,并且还会痛,他举了其祖母的例子,说明了平日不刷牙齿的害处(21)承国新著,陶行知校:《一个小农人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4年版,第25页。。杭茂祥在星期生活计划中有换洗衣裤三次;洗鞋子两次,洗澡七次;扫地六次,揩桌子一次等。(22)承国新、杭茂祥著,陶行知校:《小先生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60页。当时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洗浴的重要作用,称洗浴可以“清洁皮肤,促进抵抗力,增加营养,预防感冒的效力,卫生上是不可缺少的。”(23)董坚志编:《民国小学生日记》,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关于居室卫生,有小学生提出要注意整洁,通风,及时清洁(24)董坚志编:《民国小学生日记》,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页。。有很多小学生强调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很重要。(25)瞿世镇编:《模范日记读本·春季始业卷》,春江书局1936年版,第77-78页。

小学生不仅自己注意保持清洁,还要求家人注意卫生,如吴珮瑛要求佣人常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会藏污纳垢(26)吴珮瑛等著:《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页。。一个小学生记载了房东妇人的不卫生,房间不整洁,“他家的痰盂,是他小女儿的马桶,面盆有时也当作锅子。他们每天用的锅碗,今天不洗等到明天要用时才洗。”(27)卢冠六编:《小学模范日记·增订胜利版》,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第3页。

由上可见,民国时期学生对身体养护主要体现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培养,不但凸显了学生对自身身体的重视,而且能够带动周围人,形成辐射,推动国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四)身体锻炼观:强身健体

民国时期政府重视学校体育纪律和学生体魄培养。小学设有体育课,课间设各种体育游戏。日记表明,小学生已普遍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因而对体育课积极性很高,一篇名为《不要忽视体操课》日记称“体操这件事,非但足以锻炼身体。并且能使精神愉快,断断不可忽略”。(28)瞿世镇编:《模范日记读本·春季始业卷》,春江书局1936年版,第18页。小学生吴立基因下雨不高兴,缘于下雨便不能到操场上去运动,“便不能使血脉流通。”(29)吴珮瑛等著:《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群益女校凌小英描述了自己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过程,上午上体操课,由于天气寒冷跑回教室;“下午,我想尝尝运动的滋味了,那知一经运动,果然一点不冷了,等到回来的时候,呼呼的北风,只像和暖的春风一样。运动强身体,不错,人的健康术,就是运动”(30)凌小英:《小凌的日记:十月二十二日-运动强身体》,《儿童晨报》1935年第229期,第6页。。不仅认识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快乐,逐步形成积极的身体锻炼观。

有些小学生亦能自觉探讨运动的原理,日记《健康与运动》对运动促进人的健康论述颇为深刻:

我们在学校里体操,是强健身体的第一要件,尤其是心脏衰弱的小学生,经过了运动,能够使心脏渐次旺盛,并且使身体的内部各种器官养分也很活泼。第一,在体内无用的东西,因血液的循环心脏,可以排除体外;第二,当运动时,呼吸也比平时为急促,吸进的空气,到了肺脏之中,能使污浊的血液,变为清洁;第三,全身的筋肉,经过运动后,筋肉的伸缩,也很自由!我们终日在教室内,埋头上课,毫不运动,那筋肉与内脏机关,就要产生障碍,所以应当有相当的运动。柔软体操能使胸膈扩张,腕肩背腹补等各部分筋肉非常活动,增进体力与能率,能把全身内脏各器官活泼,促进食欲的机能。我们从学校回来,如有闲暇,散步公园,也是保持健康的一法。(31)董坚志编:《民国小学生日记》,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作为一名小学生,对运动原理的认识如此深刻,难能可贵。

更有意义的是,部分小学生已经认识到身体与国家前途的紧密联系,杨延壎强调运动可以救国,“锻炼身体全靠运动,如果将身体练好,长大就可以和外国人一拼了”。(32)瞿世镇编:《模范日记读本·春季始业卷》,春江书局1936年版,第6页。

小学生不仅能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而且认为锻炼身体是自己的权力。冬天天气冷了,美村林曼若等小朋友们清早到学校后,想运动一下,但当时巡查员不允许,每次记名,于是联合村民写信给区长,“自从入冬以来,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小朋友们清早来校,坐在教室里不运动,觉得手脚冷得发麻,不便工作。于是大家喜欢到运动场上去跑跑,使血脉流通,手脚也不冷了”。请区长知照巡察员不必干涉,得到了区长胡其忠的认可。(33)时毛:《民国模范作文:日记》,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230页。

由上可知,小学生已经认识到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争取锻炼身体的权力。

二、民国小学生身体观溯源

人的身体既有生物性,也有社会性、文化性。近代中国掀起了身体改造的浪潮,从剪发易服、到放足放胸,到卫生体育,仁人志士积极倡导,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小学生也厕身其中。在改造自我身体的过程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领悟和思考。溯其本源,学生的身体观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的身体观。首先,中国古代即有重视儿童的礼仪和卫生习惯养成的传统,从《论语》《礼记》到《颜氏家训》、朱熹的《童蒙须知》、清代《弟子规》等对学生的身体礼仪、习惯皆有明晰要求。同时民间习俗亦有一定影响,立夏称重乃传统习俗,亦为小学生身体认知之途径。

第二,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1902年蔡锷正式提出军国民主义思想,晚清新政明确地把尚武写入教育宗旨。民国肇建,教育宗旨强调军国民主义,各级学校加强体育训练。国民政府时期的训育中有童子军的培训,都强调学生的体育。这一思路对近代学校的体育影响深远,也对学生的身体观造成很大影响。小学生的日记中多次出现西方思想家洛克的“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一段文字(34)吴常胜:《体育与卫生》,时毛:《民国模范作文:日记》,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说明小学生开始接受西方思想。

第三,近代卫生教育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纳入西方殖民体系后,中国人被看作是不卫生的民族,不卫生与“东亚病夫”息息相连,卫生教育成为国人追求健康,进而实现强国强种梦想的途径。学校教育是卫生教育重要的场域,民国肇建,关于卫生与健康的教育法规相继出台,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各级教育卫生管理部门也响应配合,遂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次第推广。正如台湾学者黄金麟所说,民初时期对于学校卫生学的看重,要求各级学校在建筑形式、整齐清洁、急救治疗和传染病的预防上都必须有所动作的规定,以及主张学童必须进行系统的体能活动,以达到锻炼身体和养成健康身体的目的。(35)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

三、民国小学生身体观的特点分析

第一,新旧杂糅。其身体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前文学业与身体的关系、体罚观等皆体现这一特征。与此同时受传统影响,小学生对体罚取认同态度。在民国中西新旧文化杂糅的时代中,小学生对自身身体观的新认识,有徘徊但亦有了自己的选择。

第二,自我发展需求与学校规训之间的矛盾。法国学者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身体是在政治和社会种种制度制约下的被规范的物件。”民国小学生的身体意识和活动,处处渗透着国家意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包括卫生教育、健康教育、体育等等。不仅有国家制度,民国出版的小学课本里,对小学生的身体规训处处可见。1931年7月起任江苏大学区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校长的刘百川,在改进卫生设备和制度同时,督促儿童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如“不开口呼吸”“不在日光下看书”“饭后不运动”“不与人合用手巾”“吃东西要洗手”“铅笔、手指不放在嘴里”等(36)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民国期间各界强调儿童本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身需求和规训矛盾时有发生。例如小学生侯可九认为,做兵式体操的时候,学生“都像傀儡一样,由着提线人去摆布”,他以为兵式体操是军队杀敌的技能,所以说“学这些人类自相残杀的技能,可就不对了”(37)侯可九:《一个学生底日记》,《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第3卷第16期,第4页。;小学生淑民因为没有干净的制服被老师赶回家,他心生不满。(38)淑民:《小学生日记淑民(遗著)》,《夜光》1932年第1卷第5-6期,第94页。

第三,具身性凸显。具身理论认为,认知与身体、与身体的构造与功能、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紧密交织在一起,而身体是一个具体的身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有机体。(39)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53页。身体是我们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小学生的身体认知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其身体认知与身体实践是一体的,虽然有一些看法比较肤浅,直白,但毕竟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体现了其主体性,在经历了运动、锻炼、体罚的疼痛、疾病的病痛等磨练后,小学生逐步认识到身体自身的需要,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主旨。

第四,辐射性。学生身体观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健康与卫生,而且辐射到家庭与社会。《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日记》描述了乡村小学学生种痘以后,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给学生的弟弟妹妹种痘,学校前后为25人成功接种牛痘苗(40)俞子夷:《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84-85页。。小学生许琼花妹妹因为乱吃生病了,她写信告诉朋友不要乱吃(41)许琼华:《长期通信:身体康健》,《小朋友》1930年第433期,第31-32页。。见到妹妹舔铅笔,小学生告诉他铅笔有毒,不可舔(42)《善良少年之模范日记》,《少年(上海1911)》1915年第5卷第1期,第1-2页。学校教育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场域,小学生作为各级教育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近代卫生教育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广者。

综上所述,学生身体的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部分,近代国民身体观的形成包括各个社会层面的群体身体观的形成,也包括小学生的身体观的形成。民国小学生日记直观呈现了此际学生的身体观念,这些观念尽管零碎、不系统,但它却是时代新的学生身体观的缩影,体现新的教育观的发展方向,顺应和推动了民国身体卫生健康的科学认知新潮流。

猜你喜欢

体罚民国卫生
智取红领巾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卫生歌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讲卫生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