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来,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2021-12-31云/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针头知音麻雀

观 云/文

哇,你竟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不怕被人批评“想法太奇怪”,也不怕被人指责“想法自相矛盾”,或者被人嘲笑“想法幼稚”?

我不怕,我不怕,因为,我发现,很多人的想法,跟我一样。本期《典藏小书坊》,就让我们去会会那些跟我们想法一样的人吧。

原来,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说到贪玩,爸爸教训我们,妈妈教训我们,爷爷奶奶也教训我们,还有老师,更是天天教训我们。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真相:

爸爸的玩具才多呢。他有一屋子的音响器材,两大箱的摄影器材,一玩起来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妈妈是最贤淑的女人(许多人都这么说),她最擅长弄吃的,不论是中式、西式,大餐、小食,烧烤、沙拉,家乡风味、祖传秘制,她都做得像模像样。而那些厨具,蒸的、煮的、切的、炒的、磨的、搅的——一套套都是精品。她只是喜欢做,自己却吃得很少。后来我明白了,煮东西是她的游戏,厨具是她的玩具。

爷爷年轻时喜欢玩什么我不知道,如今他玩什么都气喘吁吁的。可是他满身是玉,脖子上挂着,手腕和手指上戴着,裤带上扣着,方的、圆的,黑的、白的、绿的、黄的,透明的、不透明的,有花纹的、没花纹的——他一有空便拿出来又搓又揉地玩。

奶奶的“积木”是麻雀牌。她一坐在麻雀桌前便兴高采烈,哪怕有什么不舒服也忘得一干二净。她可以从上午玩到下午,从下午玩到半夜,天天玩不厌。

原来人人都喜欢玩,这才是正常的。不喜欢玩的人我看有点不正常。

小猫很爱玩,兽医说它们是从游戏中学习。我希望我最怕的数学和英语,也可以从游戏中学习。但愿我能遇上一个一面跟我们玩一面教我们读书的好老师。

——阿 浓《谁不喜欢玩》

“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临下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了,我已组织好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问。

我多么希望老师叫我啊,我却没有勇气举手。我默默地等待着老师,心里轻轻呼唤着:“老师,我会!老师,叫我吧!”然而头还深深藏在那片整齐的方阵里。

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老师突然笑了:“别这么紧张嘛,我又不会吃了你们,来,把头抬起来。你们不觉得憋闷吗?”

我跟着大家把头抬起来,心里一直呼唤着老师,可老师听不见。

老师也在等。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老师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还在寻找,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她的目光居然又回到我身上,我们的目光相遇了。

——姜 莉《那一瞬》

当我烧得昏昏沉沉来到医生面前时,我就像一只无助的小羊羔,任由医生摆布。医生听听肺部,看看喉咙:“还是做一次血常规吧!”“遭殃!”神志不清的我隐隐约约意识到灾难将从这里开始。

我来到化验室,三下五除二撸起袖子,等待护士阿姨用针头与我亲密接触。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护士阿姨,您手下留情,轻点啊……”还好,就在我胆战心惊时,护士阿姨已经把针头扎进了我的血管里。

要打点滴了,我想让自己拿出点大将的风度,这么多关都过了,还怕什么!可我还是小瞧了这一关。当护士阿姨推着小车,拿着吊瓶走到我的床前时,我努力让自己镇静。护士阿姨态度很好,轻轻拍打我的手臂,寻找血管。由于我的小手胖乎乎的,找到血管并不容易,所以细细的针头扎进去以后没找到血管。结果护士阿姨的针头在我的手背上翻来覆去,折腾了3 次才算成功。这时的我已经疼得咬牙切齿,连说“护士阿姨,轻点”这句话都忘到脑后了。

——梁媛《护士阿姨,轻点》

米歇尔叔叔移动着小碎步,我小心翼翼地摸来摸去。忽然,我摸到一团软绵绵、暖烘烘的东西,手放在上面,觉得下面在蠕动。

“我可找到了,找到了!”我大喊大叫起来,随手慢慢地掏出两三只幼雀,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睁着眼睛,有的吱吱叫唤。

“快让我瞧瞧,”叔叔大声嚷着,“放到我口袋里,好暖暖它们。”

这时候,老麻雀差不多贴着我的脑袋飞来飞去,发出凄然的哀鸣。

我对幼雀顿时心疼起来:“叔叔,您没看见老麻雀围着我们飞来飞去吗?它是幼雀的妈妈呀。我们干脆把幼雀放回窝里去吧。”

“你好糊涂哇!”米歇尔叔叔乐呵呵地回答,“把它们放进窝里,你要那精致的鸟笼干吗?你又想玩麻雀,又不想把它们放进笼子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要好好喂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会渐渐长大。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它们长得可快了,过不了几天就长大了。”

——博纳维里《捉麻雀》

解析导读

真是说到我们的心坎里啦!

原来,老是骂我们贪玩的大人们,自己比我们还贪玩呢!这下,可算找到同盟啦。

原来,上课时,也有人跟我一样,既想被老师叫到,又怕被叫到;打针打点滴时,人家也在勇敢和害怕之间煎熬着;淘气的小孩想抓麻雀玩,却心疼麻雀离开了妈妈,做了坏事又想当好人。这些矛盾和纠结,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知音,知音啊!

那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想法的呢?我们可以从“描写视角”和“描写方法”两个角度来细品。

从描写视角来看,以上文段都是以“我”为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想,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会感觉十分真实,甚至觉得自己也成了文中的“我”。

虽然描写视角一样,但在描写方法的选择上,却有所不同。

有的侧重于内心的直白,如《谁不喜欢玩》,娓娓道来,有理有据。

有的将心理语言描写与周围场景描写相结合,如《那一瞬》,除了“我”的内心直白外,还加进了对课堂的场景描写,以交代“我”纠结的原因,烘托“我”矛盾、犹豫的内心。

有的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内心,如《捉麻雀》,“我”的动作和“叔叔”的语言,客观地表现了“我”自相矛盾的心理。

同学们,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像这样写出来,也许也能引来“知音”呢。

猜你喜欢

针头知音麻雀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晏殊的忘年知音
燕子和麻雀
梅似女子,芳魂寄知音
报复
火风与霍尊:是父子,更是知音
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
麻雀与红襟乌
各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