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的理解性教学
——以《登高》为例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23期
关键词:飞鸟古诗意象

胡 微

(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登高》一诗为杜甫的代表作,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时年55岁,三年后郁郁而终。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以“悲”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情悲景悲笔,怎一个“悲”字了得!诗中意象的使用为作者抒发情感烘托出了浓厚氛围。充沛、饱满的情感犹如春芽萌发一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挡地流露出来。此诗意象丰富,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

课前,教学人员要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学习氛围[1],应通过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和谐交往活动与交流来促进理解性教学,即在其中通过交往活动和对话来生成“教学事件”,理解教学意义。在教学中,为了增强理解意识与能力,突出自我理解和理解自我,教学主体必须善解人意,凸显道德要求。理解性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是诸多要素相统一、融合的过程,涉及心理准备、沟通理解、反思理解、跟踪理解等。理解性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包括情绪发泄策略、教师奖励策略、暗示意会策略、感受成功策略、罚后安抚策略等。

教师在古诗学习中适当运用理解性教学,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理解性教学概念引导下,先确定预期结果,随后确定评价方式,最后才规划和开展教学活动。

现以《登高》中意象的分析为例。

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歌首联写景,提到“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等意象。“风急”和“天高”表明了作者登高时的天气状况,高天疾风之下,人倍感寒冷。而作者运用这两种意象不只是为了表达身体之寒,而是借用这两个意象来象征心灵的寒冷和天底下人的渺小,为诗歌增添一丝孤单意味。“猿啸”常用来表达或烘托悲凉气氛。古人用猿鸣来表达悲伤之情,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登高》一诗中,作者写悲哀的猿鸣声,实际上是用此烘托出悲凉气氛。“渚清”“沙白”指水清沙白的河洲,但在作者笔下,俨然勾勒出了一幅惨淡的画面,烘托出景色的惨白凄凉。“飞鸟”在古诗中常被作为意象使用。诗人们常用“飞鸟”来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抒发快乐自由之感。但不是所有的“飞鸟”在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也有可能是抒发愁绪,如“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这句诗里的“飞鸟”就是对愁绪的表达。《登高》这首诗里,鸟儿在荒无人烟的“渚沙”之间盘旋,可见其孤独,以此来象征悲凉寂寥的凄凉氛围。

首联通过以上几个意象烘托出悲凉萧瑟的气氛。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耳听猿鸣哀声,内心十分孤独,仿佛一只忧伤、悲哀、绝望的孤鸟。教师在运用理解性教学法讲授首联意象时,应注重首联环境的渲染,在讲解之前,要确定预期讲解效果,运用暗示意会策略[2],让学生将首联意象的本意与在本诗中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落木”在这里指秋天飘落的树叶。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也像树一样,已是晚年,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由景及人,萧瑟之景使诗人生出悲凉的人生感叹。“长江”这一意象常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杜甫笔下的“长江”指时间上的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歇,与“无边落木萧萧下”对比,显示出了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的人生哲理。颔联的两个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感。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透过表层含义去理解深层意义,和学生沟通,以良好的师生交流来促进诗意理解,层层深入,营造萧瑟凄凉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其中,通过情感感知,让学生理解意象背后蕴含的真情实感,深入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更好地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疾病缠身,独上高台。“秋”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用来衬托萧瑟悲凉之感,更何况作者在句中已点明“悲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悲怆之感已无法在文笔之中隐藏,其感情真挚、直接,以“秋”来表达内心的寂寥与哀伤,情景交融,传情达意实属绝妙。

“登台”即“登高”,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登高望远,畅叙幽怀。可诗人这里写的是“独登台”,由秋及人,感慨自己老年多病,形单影只,孤独登台,心中的苦闷跃然纸上。

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这一联的意象时,教师要讲述诗人当时的切身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秋”与“登台”两个意象在本诗中的独特含义,即“秋”在本诗中不可当作简单的季节词来解释,虽然在此诗中起到了点名季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烘托诗人心中的那份苦闷与寂寥。“登台”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传统活动,登高抒怀,多是为亲朋好友祈福[3]。但诗人独自登台却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忧。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白“登台”这一意象在诗人笔下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就需要向学生灌输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当年的生活遭遇。师生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登台”在诗人笔下被披上了一层悲寂无奈的情感色彩。

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尾联通过“艰”“难”“苦”“恨”四个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郁闷。“繁霜鬓”道出了诗人愁绪万千,白了头发。是怎样的愁苦烦闷才能使诗人白了头发、失了流年呢?

杜甫爱酒,可诗中写道“新停酒杯”。诗人心中愁苦万千,却还要放下可以“借酒消愁”的酒杯。由此可见,他晚年身体状况是有多么糟糕!白发日多,多病断饮,好不凄凉!

壮志未酬身先老,诗人在尾联通过“繁霜鬓”与“新停酒杯”写出了内心的无限愁苦与哀悸。学生在理解时,需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剖析诗人如此作诗的意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向学生讲述为何爱酒之人要放下酒杯,为何愁苦到白了头发,引导学生理解尾联所表现的感情。

理解性教学重在师生间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在理解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古诗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有一些不同。理解性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在过程上是有区别的。理解性教学要求第一步是确定预期教学结果,而不是规划教学过程。理解性教学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预期确定的教学结果,而传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催生教学结果。理解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善学生对整体和部分的理解,整体与部分兼顾,如对《登高》一诗,是要通过对意象的理解性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整首歌的把握。而传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背诵、会默写,明白诗句意思,把握诗歌情感,更偏重于应试。

现实中,大多数语文课堂忽略理解或缺少理解,甚至还会出现阻碍理解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依次呈现给学生,没有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进行整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教授与学习其实无关理解。因此,在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解性教学应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古诗学习中,引入理解性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控制教学的话语权,否则,课堂就缺乏活力与生机。师生交流是实施理解性教学的重中之重。融洽的课堂氛围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师生情绪的统一是理解性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师生无限的思考能力不能被教材局限。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思考能力,畅谈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理解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改善学生对知识点的固化或生硬的理解。古诗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理解性教学融入课堂实践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复杂的“系统”。要将理解性教学融入语文课堂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理解的可能性,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每一位老师都应在实践中去培养“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飞鸟古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飞鸟与少年
“拟古诗”之我见
意象、形神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飞鸟
岛与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