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温干旱天气下成都平原马铃薯中薯系列品种比较试验

2021-12-30桑有顺汤云川张庆沛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生育期马铃薯

冯 焱,陈 涛,桑有顺,淳 俊,汤云川,李 倩,张庆沛,陈 文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农科所,四川 西昌 615000)

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4大粮食作物[1],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成都平原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海拔600m左右,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独特的气候条件,历来有种植两季马铃薯的传统,即冬春作马铃薯(12月至翌年5月初)和秋作马铃薯(9~12月),马铃薯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4~5.3万hm2左右,鲜薯产量约70万t[2-3]。随着产业发展,优良抗病品种的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试验结合成都平原生态环境条件,引进20个中薯系列品种进行生产性状的综合比较,旨在筛选出适宜成都平原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成都平原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按品种在北方生育期的表现,将20个参试品种分为2组,即早熟组和中晚熟组,每组10个品种。第1组(早熟组):中薯红3号、中薯早35号、中薯早39号、中薯早43号、中薯早45号、中薯早46号、中薯早47号、中薯紫4号、中薯600紫和中薯3号,以中薯3号为对照(CK);第2组:中薯13号、中薯17号、中薯18号、中薯27号、中薯28号、中薯31号、中薯151、中薯191、中薯685和中薯5号,以中薯5号为对照(CK)。参试品种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9年12月18日播种,2020年5月9日收获。地点位于崇州市羊马镇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土壤类型为灰色冲积土(pH 6.87),肥力水平中等,上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方法

试验分2组,每组10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20m2(5.6m×3.6m),垄距85cm,每小区种植4垄。高厢覆膜平播起垄、双行错窝播种,播种密度75000株/hm2,150株/小区,底肥为三元复合肥(N∶P∶K=15∶5∶25),1200kg/hm2。

2020年2月14~17日,遭遇低温霜冻天气,幼苗期植株受冻害,为恢复正常生长,喷0.5%尿素1次、0.3%施磷酸二氢钾2次,灌水1次。

1.4 调查项目

生育期内的气候统计记载。物候期:观察记载各参试材料的出苗期、成熟期,由此计算生育期。生物学性状调查:株高、主茎数。产量:全区测产,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折算单位面积产量。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内的气候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整个生育期气候异常。首先,前期温度低,由于采用覆膜增温栽培技术,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但2月14~17日揭膜后,成都遭遇一次倒春寒天气,出现霜冻,试验田的马铃薯幼苗受冻害影响严重,叶片失水萎蔫,出现焦枯现象,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其次,降雨量严重偏少,特别是2020年3~4月降雨量分别为0.8mm、0mm,属于极端干旱天气,此时正值结薯期,干旱天气十分不利于薯块膨大,严重影响试验结果。

表1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气象数据统计

2.2 供试品种物候期及生物学性状比较

试验分按品种特性分为2组,即早熟组(试验组1)和中晚熟组(试验组2),各参试品种均于2019年12月18日播种,但受品种特性、冻害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出苗期、成熟期不尽相同,生育期63-92d不等(表2)。植株受冻害后有一个缓苗重新发芽生长过程,导致品种生育期延长。

表2 不同品种的物候期比较

2.3 供试品种产量表现

由表4知,试验组1中,各品种产量由高到低的是中薯600紫、中薯早45号、中薯早39号、中薯3号(ck)、中薯早35号、中薯早47号、中薯早43号、中薯早46号、中薯红3号、中薯紫4号,其中最高的中薯600紫产量达37624.95kg/hm2,较对照增产13.70%;其次是中薯早45号和中薯早39号,产量为36649.95kg/hm2和33758.40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10.75%和2.01%;其余品种产量均低于对照,最低的中薯红3号和中薯紫4号,较对照分别减产81.09%和83.86%。平均产量多重结果显示,除中薯早46号、中薯红3号、中薯紫4号与对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品种与对照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表4 供试品种产量情况

试验组2中,各品种产量由高到低的是中薯31号、中薯18号、中薯28号、中薯191、中薯13号、中薯27号、中薯685、中薯17号、中薯5号(ck)、中薯151,其中中薯31号产量最高达45141.75kg/hm2,较对照增产146.45%;其次是中薯18号和中薯28号,产量分别为37641.75kg/hm2和37158.30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105.51%和102.87%;所有参试品种仅中薯151低于对照,为4766.70kg/hm2,较对照减产73.98%。平均产量多重结果显示,除中薯27号、中薯685、中薯17号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品种与对照之间均达显著性差异。

由表3知,试验组1中,不同品种的平均主茎数为1.7~2.5个,差异不大;不同品种的平均株高差异明显,其中以中薯600紫最高,平均株高为35.2cm,中薯紫4号最低,平均株高为10.3cm;块茎大小整齐度除中薯46号中等整齐外,其他品种都整齐。试验组2中,不同品种的主茎数有一定差异,其中以中薯31号最多,为3.5个,以中薯27号最少,为1.4个;不同品种的平均株高差异明显,其中以中薯31号最高,为59.3cm,中薯151最低,为16cm;所有品种块茎大小整齐。

表3 不同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3 讨论

品种比较试验是判断品种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品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外,气候因素对品种试验结果也有一定影响。成都平原马铃薯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分为冬春作马铃薯和秋作马铃薯,其中又以冬春覆膜起垄净作为主。但成都平原冬季气温低且常年冬春两季干旱少雨,这些不利的气候因素严重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因此,筛选出抗寒和抗旱的优良品种是成都平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次试验中,揭开地膜后遭遇了严重的霜冻和干旱天气,虽然所有参试品种植株都严重受损导致生育期不同程度延长,但是不同品种表现出的抗逆性明显不同,产量结果有明显差异,有利于筛选出适宜成都平原特殊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综合田间表现和产量情况,中薯31号、中薯18号、中薯28号和中薯早45号表现出产量高、植株健壮、抗逆性好、生长势强,在苗期遭遇冻害后植株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平均产量分别达到45141.75kg/hm2、37641.75kg/hm2、37158.30kg/hm2和36649.95kg/hm2,且黄皮黄肉,市场接受度高,建议重点推广。中薯600紫熟期短、抗逆性好,苗期遭受冻害后,平均产量仍达37624.95kg/hm2,虽紫皮黄肉,但含有一定的花青素含量,在综合考虑产量、市场接受度的基础上,建议作为特色品种开发应用。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生育期马铃薯
吉林水稻关键生育期延迟型/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
不同生育期干旱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中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落成仪式在黑河举行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2014年峄城区花生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