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谈

2021-12-29苏琴

甘肃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作策略小学班主任德育

苏琴

【摘要】发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用人需求的优秀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指导活动中,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表现,使其获得内心上的满足,才能完成教学指导任务。幸福教育是基于学习者的情感需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幸福教育理念,思考班主任如何在幸福教育的推动下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幸福教育理念;德育;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44—02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也是学生接受智育、美育与德育的起点,素质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主观需求,即努力做到让小学生在幸福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1]。在幸福教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道德观念,还要让学生在充盈着幸福感的状态下践行道德要求。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从当前的教学指导活动来看,幸福教育即让学生感受到幸福的教育,意在改变部分学生“愁容满面”的学习状态,使全体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的生活與学习中。对于小学的德育工作来说,让学生消除对学校的负面认知并在思想上热爱学校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都是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2]。幸福教育强调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两大板块的互相配合,注重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获得情感层面的满足,再完成教育任务。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完成教学指导工作。

二、小学德育活动中幸福教育的渗透问题

1.对幸福教育缺乏了解,教学效率低。幸福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幸福感的教育指导理论,其不仅强调教学工作的育人价值,更重视教学活动的情感满足作用。但在当前的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将幸福教育、快乐教育等教育理论混淆起来,并不会刻意强调学生的幸福感、满足感在教学环节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虽然在尝试利用德育游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德育教育互动表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特点,学生的幸福感、满足感仅表现在德育游戏环节,接受德育教育工作的能力较差,在脱离游戏之后,其依旧依靠“教师允许做……”“教师不允许做……”的基本准则来完成德育教育任务,“被管束”的问题依旧存在。对于学生来说,长期化、科学化、自由化的德育才是其所需要的,幸福教育理念虽然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但由于教师对其核心思想缺乏重视,其落实并不容易。

2.德育方法单一,德育效果差。在借由幸福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对于“幸福”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在教学指导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幸福、如何宣传幸福是教师的发力点,对于德育教育是否与幸福教育理念相融合,班主任并不会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分析[2]。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出现了新的漏洞:教师借助物质奖励、语言鼓励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表扬,但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消极行为、错误行为,其并不会给出针对性的德育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的纠错价值消失,班主任无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也无法在纠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

1.给予足够关切,让小学生感受到关爱。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大家长”,在负责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对于独立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班主任还是其在学校中生活起居的负责人,因而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烦琐,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需要留心的事情不计其数[3]。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按照德育的目标与要求展开教学,更要通过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如此学生才会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幸福感,进而对德育产生更强的接受能力。

例如,在小学班级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而各个突发状况背后又有着千奇百怪的原因,班主任有时会疲于探究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草草处理。事实上,大多数突发状况都可当作德育的机会,小学班主任可在向学生表达关切的过程中输入德育。如学生出现了“随地吐痰”的行为时,班主任需要对其进行“举止文明”相关的道德教育。在告诫学生“随地吐痰”是错误行为同时,班主任也要问清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是身体不适,有没有按时吃药等,并帮学生准备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好纸巾,要求学生在下次吐痰时用纸巾包好。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既能让学生明白“随地吐痰”行为的对错,又告诉了学生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同时还对学生表达了关切,这会让学生在幸福感较高的情况下提高道德修养。

2.给予适当鼓励,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受成长环境差异性的影响,每个班级中学生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有乐观开朗的学生,也有沉默内向的学生,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学生大部分性格方面的差异都没有优劣之分,外向或是内向,都有其优势之处,但在自信与自卑这一组相反的性格中,自信则远远好过自卑。由于抗压能力较弱,许多小学生在遭遇挫折或打击后,尽管这种挫折或打击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遭受很大冲击,从此变得自卑敏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若想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幸福,还应对其加以适当的开解和鼓励。

例如,在参与“培养运动习惯”相关的德育时,小学生需要一同进行多种体育运动,常见的有跑步与广播体操等,这时班级中体育素养不太好的学生就会“掉队”,而小学生又惯于“起哄”,被嘲笑的学生很容易因此失去体育锻炼的信心,不愿再参加体育运动。这时,小学班主任要负责帮助学生重拾运动的自信,让学生再次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进而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班主任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加练”,让学生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当学生获得了进步时,班主任要及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在学生追上集体进度之后,可以给予其物质上的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可逐渐恢复自信,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越来越愿意培养运动爱好,也越来越容易感受到幸福。

3.推动学生合作,使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现代社会学研究认为,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对于活动能力不强,学习技能不全面的小学生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如果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导入合作教学指导机制,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态度进行训练,则能够借助群体的力量降低学生完成有关任务的难度,加快学生处理教学活动的速度,培养其幸福感。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学生合作,小学班主任可更加顺畅地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相尊重”与“诚实守信”相关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变得更加谦逊有礼。因此,依照幸福教育理念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应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更多的德育内容,并在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素养[3]。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为例,小学生没有形成时间观念,认为上课迟到、活动缺席都是可以被原谅的错误,由此,教师可借由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班级内推行小组评比机制,将迟到、早退等活动纳入评比标准当中。班主任可每周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次各组学生迟到的次数,告诉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孩子们会为了避免拖累小组名次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避免迟到。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体荣誉感会让他们对“早起”这件事的抗拒情绪会逐渐消退,也就能在德育中产生更大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视角下的德育工作应带给学生更多的幸福感,使学生在积极心态的影响下加速能力积累。在德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与学生取得情感交流,其次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巩固学生的正向行为,帮其树立自信,最后要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生活,从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感受到更多幸福。

参考文献

[1]郭丽.论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3):246-247.

[2]冯继红.论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科学与财富,2016(09):147.

[3]刘超.论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策论[J].留学生, 2016(06).

编辑:孟刚

猜你喜欢

工作策略小学班主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
关于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