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探析

2021-12-28徐青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认知能力教学情境高中生物

徐青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微观知识学科。然而,大部分教师沿用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授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针对如何做到入情入理,激情启思,丰富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   认知能力

在新教育策略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立场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一改古板的形象,学生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一些共同的难题摆在了业内学者和广大教师面前:传统模式存在着单调乏味、灵活性较差、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比较差等。借用一句古话来形容,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认真探究出兼具多样性、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有反作用。在研究有效教学和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样遵循着科学的认识规律。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理论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源于一种相对和谐宽松的内心环境,如果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较多地干涉学习行为,就会出现不好的教育结果。有效教学侧重强调学生的自我关注程度,说明学习不是一个外部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吸收、自我消化的过程。

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就是最好的有效教学。从现代发展起源来看,该教学概念最初形成于20世纪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转变,不再坚持以教师为主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反馈效果。通俗来讲,教师的授课即使详尽丰富、形式多样,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和认知水平,那么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相对无效的。伴随这个理念产生的还有其他几个附属概念,同样引起了广大师生甚至家长的关注,包括教学成效量化、单位时间内实际学习成效等。参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对有效教学成果也有不同的界定。基于教学效果有效性观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只要带来了可以量化的实际产出,就可被认定为教学;基于教学有效特征有效性观点,类比规律性教学等就可被认定为有效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学低效教学现状

1.教育对象主体性缺失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述和内容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权,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相对丰富、大小实验众多,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该类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依靠课堂讲述和内容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2.教学过程趣味性缺失

当前,传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较为严重,在唯分数论的思维方式下,教师过多地关注考试结果、测验成绩和名次排序,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评价和教学反馈关注不够。在传统思维影响下,多数生物课表现出了授课内容简单重复、讲课方法陈旧、课堂趣味性不高的特点。这种授课模式很难体现本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和趣味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评价方式单一

多样的教学评价途径和评价方式能够促使教师改良授课方式,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好感,并做出好的评价;对后进学生,教师不能客观面对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有时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会做出负面评价。这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不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还会产生相对滞后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如果评价内容相对单一,不能突出学生特点,也会导致评价效果不佳,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浓厚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自觉交流研究、主动探讨学习。在众多方法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最直接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情境不能盲目创设,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并联系当前社会现状和日常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融入情境,联系社会生活,并寻找其中的生物因素。

如“DNA分子的结构”中提到了有关生物学家、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有关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知识点。在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图像进行讲解,阐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并通过课后实验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师如果以一般叙事方式来讲述以上探究过程和研究成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笔者以医学中的DNA鉴定作为课堂导入,学生想起了电视剧中经常提起的亲子鉴定的画面,笔者马上提出问题:“亲子鉴定是鉴定体内的哪种物质?通过DNA鉴定亲子关系的依据何在?DNA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它适合作为遗传物质?”教师借助一些有趣又切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顺畅地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

2.串联新旧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联系旧内容、串讲新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构建结构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学生形成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反思旧知识,回顾旧理论,在找寻规律和原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便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仍以“DNA分子的结构”的内容为例,在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后,笔者提出了以下环环相扣的问题:“思考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结构是什么?碱基有哪几种?是由什么字母代替的?”上述问题的设置,主要目的是督促和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知识,并充分运用现有知识,结合参考模型和基本原理形成DNA基本结构模型,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直击教学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适度调整角色定位。新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发挥监督辅导作用。如考虑到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恰当的引导时机和方式会产生不当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创设授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的基本属性,综合运用结构分析、数据归类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DNA分子的结构”时,笔者找出了不同建构模型,并提出问题:“两条链位置关系如何?两条链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碱基之间又是怎么配对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展示奥地利科学家查哥夫的不同生物来源DNA碱基分析数据提出问题:“DNA分子含有哪几种碱基?生物体内DNA含量有何特点?同种生物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生物体内DNA含量有何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何A=T,G=C,碱基如何配对?”笔者借助多重问题的设置和解答,逐步引出了本节课程的中心内容。

四、结语

实践经验指出,要发挥有效教学的最大效能,教师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结合不同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深刻把握有效教学策略的重点,适时优化、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长胜.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7(12).

[2]龚彩霞.生物教学生活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有效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

[3]杨瑞林,王永胜.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7(4).

[4]邓可,张小亚.试论生物教科书中科学素养的评价[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5]张小平.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8(2).

(作者单位: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认知能力教学情境高中生物
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方法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