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沟通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2021-12-28甘蕾蕾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7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亲子沟通高中生

甘蕾蕾

【摘要】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过渡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亲社会行为是衡量高中生道德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尺。亲子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而良性沟通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班主任工作中善用“倾听”方式,架起亲子间的沟通桥梁,有利于良性亲子沟通的形成,促使高中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和提升心理社会适应性,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沟通;亲社会行为

出自先秦的《蓼莪》中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显而易见,在传承上千年的中国社会文化中,亲子关系是浓墨重彩的一种社会关系。亲子间的情感联结是家庭各类关系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表明,亲子沟通的质量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影响因素,良性的亲子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亲子关系的融洽会正向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良的亲子沟通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对孩子的情感、品性等造成不可预估的恶劣影响。

高中生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生理与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与家长的相处模式基本固定,亲子关系走向稳定状态。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水平仍在不断变化,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旨在造福他人的自愿行为,包括帮助、分享,以及关心和照顾他人等。它是衡量高中生道德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尺,针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亲子沟通的质量会影响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亲子沟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子沟通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以下方面:一是良性沟通,一般在权威型家庭里容易形成。父母富有人格魅力,“三观”正确,以身作则,对子女坚持温和而坚定的管教,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经常性通过面对面交谈、微信交流和户外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沟通。当子女面临难题和困扰的时候,愿意向父母倾诉,并认真听取父母的建议。在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下,高中生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共情能力强、移情水平高,移情水平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源,他们的亲社会观念逐步加深,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二是非良性沟通,往往多见于专制型、忽视型和放纵型的家庭里。专制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犹如上下级关系,亲子沟通是单向的训话、讽刺、挖苦,子女得不到尊重和认同。忽视型家庭对子女“放任自由”,既无情感联结又无适度管教,父母与子女如两条平行线一般不想交,親子沟通是无效的,严重者不存在亲子沟通。放纵型家庭父母的溺爱行为明显,容易被子女牵着鼻子走,亲子沟通多是反向的、贫瘠的。这些非良性沟通致使高中生认知浅薄、情感缺失,共情难,移情水平不高。因而,这类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缓慢,特别在匿名性亲社会行为、遵从性亲社会行为、公开性亲社会行为和利他性亲社会行为等发展不均或缺失。

二、亲子沟通的优化策略

高中时期正处于青少年早期阶段,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高中的学业比较紧张,许多高中生因住校而离开家庭,亲子沟通的时间缩短。许多父母因孩子上了高中,认为他们已经长大,减少了对孩子的关注,或单一关注学习情况,亲子沟通的内容减少。十几年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原有的亲子沟通模式已经有所固化,父母意识不到亲子沟通的必要性和问题所在,子女也潜意识放弃沟通,也有单向需求的沟通无法满足,亲子沟通的效果减弱。

基于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的长期观察和访谈,许多亲社会行为发展迟缓或偏弱的高中生渴望良性的亲子沟通,同样,感觉到孩子“难管”的父母也希望与孩子构建良性沟通。他们之间缺乏一条“桥梁”。与学生朝夕相处,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班主任恰好是构建亲子良性沟通的桥梁。

“倾听法”是笔者总结出的一个有效协助亲子沟通的方法。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很微妙,许多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产生情感联结,信任班主任。同时,班主任是与高中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敏锐的职业性,容易发现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并有义务引导学生发展亲社会行为,健全人格。再者,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依赖,家长需要通过班主任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愿意倾听班主任对子女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子女在薄弱学校就读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与沟通的,往往非常依赖班主任,高度接纳班主任的意见。鉴于此,笔者使用的“倾听法”有了用武之地。

三、用“倾听法”优化亲子沟通,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小梅是名女生,喜欢二次元文化,对社会现象总有自我见解,性格独特,朋友圈较小。高一的时候就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在高二时确立了目标——考取某术科院校和专业,选科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术。每次和笔者聊天,她对未来充满憧憬,构建了一副美好蓝图,平常学习也努力,经常放学后在操场上边溜圈边背诵。期中考之后,她的成绩逐渐下滑,美术课堂请假次数增多,多次问询,与父母求证,都说是身体缘故。笔者加大关注,发现她越来越喜欢独来独往,出现旷课和夜不归宿,甚至被舍友投诉。通过家访和多次沟通,捕捉到小梅的改变是与家庭有关,特别是与母亲之间的沟通有关。

笔者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小教室,与小梅谈话,有意而自然地引导她讲述她的家庭、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情况。这次谈话得知,小梅的一切改变源自一场事故。小梅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因勤劳朴实,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并育有五个子女,小梅是大姐。从小,因父母经常外出打工,小梅既是姐姐又是“父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高一的时候,父亲不幸遇到交通事故,瘫痪在家,家庭面临重大变故,有赔偿金和救济金,基本生活无虑。小梅的母亲在这次变故中逐渐发生改变,除了照顾其父亲的生活起居外,只管子女三餐和自己的娱乐活动,喜欢买各类化妆品和外出跳舞。小梅每次回到家里,很难和母亲好好聊一聊,她渴望母亲多问一下她的学习、她的理想,而不是一味地说只要考上大学肯定有书读。

笔者选了一个小梅不在家的时间,与她母亲约谈了一个小时。从中了解到小梅母亲内心的压力非常大,她不知道如何管教子女。小梅母亲表示,自从丈夫出事后,整個天都“塌”了,以前虽然自己挣钱不容易,但是总有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有得依靠。特别是她与丈夫的年龄差距大,对丈夫的依赖性很强,丈夫出事,全部要靠她一力承担,她常常感到窒息。谈及亲子沟通,她认为没有什么变化,一直以来,子女们读书很自觉,大女儿(小梅)从来没有让他们操心,唯一担心的是怕小梅有金钱和家庭的顾虑,所以她常常告诉小梅考上大学有书读。

笔者对小梅和她母亲的家庭沟通认知对比后,发现她们是典型的不良沟通,贫瘠无效的沟通,多数情况是无沟通,而突破口是小梅母亲。笔者尝试多次与小梅母亲交流,并逐渐透露小梅的在校表现与小梅的渴望。小梅母亲得知小梅的心声时非常诧异,她认为自己一直表现出支持和肯定的态度,也非常关心小梅的学习,只不过自己文化水平有限。面对小梅母亲的疑惑,笔者整理了一些交谈技巧和对话,不定时地指导小梅母亲,随着小梅母亲与小梅的交流增多,小梅的旷课、请假、睡觉等情况逐渐减少。在高三的时候,小梅偷偷告知笔者,她的母亲想让她画全家福,当时小梅的表情是愉悦的。进入高三后,小梅与舍友一起奋战,明显朋友圈变大了一些。某天,小梅在放学后告知笔者,班里有一个充电宝一直在充电,她怕有危险就拔掉了,放在讲台上。小梅的母亲后来也反馈,说小梅越来成熟懂事,家里大事小事都能够帮得上忙。

小梅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是线性波动的,她与母亲之间的不良亲子沟通,影响了她的身心状况,进而发展为抗拒的社会性行为,对周边漠不关心、对自己放纵,不仅影响了学业,还影响了社会关系。随着亲子沟通有效而良性地改善,小梅逐渐表现出对周边同学和家人的关心,愿意主动帮助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关注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培养高中生道德素养水平关键,良性的亲子沟通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促进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善用“倾听法”,构筑良性亲子沟通桥梁,有效地发展高中生亲社会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泽泉,朱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98.

[2]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J].心理科学,1998(6).

[3]金娟.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亲子沟通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