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引领是为了更好的创作

2021-12-28何碧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8期
关键词:创新力

何碧玲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现在的教育和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其中一点是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积淀和人文关怀。童诗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人文情怀的重要手段。当今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和诗歌作者有一定隔阂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诗情,更难以创作诗歌。为更好让学生体会诗情,走进诗歌,更好进行诗歌的创作,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童诗教学中引入“下水文”,使学生更好理解进行创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诗心”,让学生“诗情”更好活跃于课堂之中。

【关键词】下水文;童诗教学;创新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 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因此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光对学生进行口头上进行方法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学目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习作的规律有精确的了解,才能更好让学生更好掌握学习作文的规律。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亲自进行“下水文”的创作,可以让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薄弱点,从而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儿童诗教学具有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因为儿童诗语言浅易,富有童趣,所以深受儿童喜爱。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虽能很好理解这些浅显易懂的诗句,朗读时朗朗上口,但在实际要动笔写的过程中,往往不少学生会下笔困难,有的不敢轻易动笔,有些写出来的诗歌,和一般的记叙性的句子没有太大的差异,缺少诗歌的韵律美。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童诗内在的特点并不能很好的掌握,主要是有以下的原因:一是学生并没有把握住诗歌的特点,即是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诗歌的创作,或者无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诗歌的创作;二是受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学生观察力和创作力都有待提升。这两个原因,都导致学生在创作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进而产生畏难的的情绪,甚至失去创作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童诗的教学中,教师的引领,尤其是进行“下水文”的创作,就显得很有必要。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在童诗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入了“下水文”的创作,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既是为了让学生消除一种难以下笔或是担心写不好的顾虑,也能更好理解儿童的创作特点,让学生明白创作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参与童诗的创作,学生能够在仿照中学会自己创作,并且能够实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见,教师进行“下水文”,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有章可依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创作力

布鲁诺说:“使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有良好的兴趣是写好童诗的基础,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提升。

在童诗教学之前的备课,我主要是采用“看物——联想——见心”童诗三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即引出一幅较有诗意的图画,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联想,可以联想到自己遇到的人或物,也可以是一件具体的事情,最后则是运用具体的事例谈论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三步教学法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因此他们不能很好把握詩歌和记叙文之间的差别,诗行字数太多,读起来缺少诗意。又或者部分学生在抒发感情的时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使整首诗歌缺乏诗歌的灵动。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先是搜集不少学生的诗歌作为例子,学生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则后进行创作。但经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仍有困难感,部分学生认为所选的诗歌离自己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从“看物——联想——见心“三个方面进行不同阶段的创作,下面以《雨的畅想》童诗教学课例为例进行讲述。

在“看物“的阶段,我引入一幅下雨的图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已有的事情进行联想和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通过下雨的图画想起洪水,会引起家园被洪水冲毁的悲伤;也有部分学生想到小时候下雨天,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发生自己有趣的故事等。从中我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中,并和学生分享自己下雨天的故事。随后,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诗歌创作中的三个过程,我也和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下水文”——《雨的思念》:

天空霎时间变脸

哇的一声

所有的不满

化作豆大的泪水

在苍老的大地间

纵横

还记得吗

你离开的那一天

我撑着一把伞

在雨中奔跑

却只能远看

你悄悄离开的背影

你走了

好几年

天依旧暗

雨依旧下

滴滴答答

滴滴答答

在引导学生写诗歌之前,我对自己所写的每一部分进行讲解,让孩子更好走进教师的创作内心,了解诗歌创作的几个关键步骤;通过品读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的特点,同时也更好激发学生内心最深处的“诗心“——创作力,让学生在有章可依,大胆进行诗歌创作。

二、把握时机师生共创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但是我们该如何做到“导之有效”呢? 下水文运用的时机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品味老师的下水文, 给学生的模仿,但又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束缚学生的创作力,时机的把握就显得比较重要。因此,经过探讨,因为诗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为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下水文“的创作和修改中,从中潜移默化接受到诗歌创作的要领和特点,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感等。因此可以在童诗创作前作为引领学生的例文创作后进行修改的范例进行。

(一)创作前:读懂要求,下水摸底

当学生面对一些新文体或陌生的题目时,往往会无从下笔。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先进行第一次的“下水摸底”弄清要求,组织语言,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立意、选材、构思等。因此我在备课中充分品味图画,发挥想象,并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写出了《雨的思念》,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品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所写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兴趣比之前高涨,因此教学中学生能够深入感情,而教师也能在此期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创作时:引领学生共同创作

寫作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写作主体,由于情感态度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写作素养和技巧不同,固然会有不同的写作结果。但从教师自己的诗歌中,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得到习作灵感,使教师的写前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用。而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渗入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相信能够让学生激发兴趣,提高自己创作力。如《雨的畅想》诗歌教学课,我首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地位,让学生畅谈看到下雨他们会联想到的东西。然后汲取部分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对我的下水文进行创作,结果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学生就能打开思路,和老师一起完成了《雨的畅想》。语言富有童趣,体现出诗歌的特点,和之前教师简单教授方法后自己动笔写有明显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很多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群策群力,无形中掌握了诗歌的创作的要领,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学生能够大胆下笔,大胆想象。

(三)创作后:师生比对再提高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教师能够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诗歌,就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通病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下水”。本次创作,涌现出一大批学生的优秀佳作,这时候,将教师的创作和学生的创作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学生既能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向他人学习其优点,更是开阔了自己的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创作力。而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创作氛围。

总之,“下水文”的创作在诗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能够让学生拨开云雾,明确要求,从而打开思路,提升自己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赖淑珍.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6(11):21-22.

[2]吴惠琼.“下水文”引领示范,让习作快乐起航[J].新课程,2013(12):76.

[3]戴炳,刘海燕.读 赏 写——奏响儿童诗教学的三部曲[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4):8-10.

[4]时琪.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6(7):9.

(责任编辑:伍静仪)

猜你喜欢

创新力
BAT爱少年
工作大未来
2017-2018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最具创新力价值TOP100
2017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发布,阿里创新力领衔中国公司
创新力社会
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
山东院创新力浅析
大学生创新力培养浅思考
全球十大创新力国家地区排名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