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湖滨缓冲带恢复研究
——以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1-12-28李秋洁马国强王德芬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3期
关键词:湖滨抚仙湖湖泊

李秋洁,马国强,余 刚,王德芬

(1.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 昆明 650216;3.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4.澄江市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云南 澄江 652500)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主要位于各大水系和支流的源头,分别属于金沙江水系、南盘江水系、澜沧江水系及元江水系[1],这些湖泊大多数为断裂陷落形成,也有一些由断裂侵蚀、溶蚀、冲积而形成,所有湖泊均属淡水湖泊[2]。高原湖泊往往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是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和自然变化的影响,高原湖泊面临水位降低、水面缩小、水质污染、湖滨带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威胁[3-4]。滇中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分布着云南省高原湖泊最为集中的湖群,而抚仙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水资源储备地,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I类水质湖泊,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 湿地公园概况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于2015年12月批复试点建设,总面积为 22 971.65 hm2。地理坐标为北纬24°21′16.26″~24 ° 38′2.06″ ,东经102°49′21.72″~102 °57′25.49″。抚仙湖流域地跨澄江、江川和华宁3县市,居滇中盆地中心,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湿地公园范围形如倒置葫芦, 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 南部窄而浅。

2 湿地公园湖滨缓冲带生境特征

湿地公园总面积为 22 971.65 hm2,抚仙湖湖面面积 21 655.74 hm2,其次为水田、林地、村庄。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狭长,涉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中北岸湖滨带生境特征以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与湖滨带组合的形式为主,湖滨带宽度 30~150 m不等,缓坡入湖,坡度均小于 10°;西岸的湖岸带生境类型相对来说丰富多样,环湖路西侧为山体,东侧以林地为主, 临湖坡度或急或缓,环湖路与湖面距离有宽有窄,最大的特征是西岸紧贴湖面的村庄或建筑物较多;东岸与西岸生境特征相似,但相对简单,并且湖岸生态修复工程的覆盖度较大,达 80%以上;南岸湖岸生境除仙湖锦绣西侧外,环湖路均远离湖岸,南岸西部为山体紧贴湖岸,之间只有宽度 10 m左右的缓冲带或人工石岸,南岸东部为农田、生态修复工程与湖滨带组合形式,缓坡入湖坡度小于 10°。

3 抚仙湖湖岸带恢复原则

3.1 近自然恢复

湖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自我净化能力,在恢复过程中,应以自然恢复、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3.2 合理布局,重点突出

恢复和重建工程应全面考虑湖岸湿地各个资源要素配置,以局部实施、全面恢复,实现系统要素的协调适宜。根据湿地公园湖岸线的现状情况,将受污染严重或破坏性较大的区域做为重点区域,重点实施人工辅助恢复或重建,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完善和恢复湖岸湿地生态系统。

3.3 科学营建恢复

充分考虑适用于抚仙湖湖岸线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和先进技术,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在抚仙湖湿地保护中的应用示范,体现湿地特征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保护管理目标,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成果。

3.4 生态功能保护优先

生态功能保护优先要求生态利益优于经济利益,生态功能、生态系统保护整体优于个体,要以自然生态演替模式优先构建人类活动秩序。抚仙湖湖滨带的科学修复要根据抚仙湖的战略定位,在加深对原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地恢复湖滨带,体现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战略生态功能定位。

4 抚仙湖湖滨带恢复措施

4.1 区域范围选择

在抚仙湖最高蓄水水位线以上 110 m陆域范围内及外围进行缓冲湖岸线恢复构建,构建一条近自然的环湖生态景观带及污染控制带,根据湖岸带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 湖滨生态类型特征等因素, 因地制宜构建湖滨生态湖岸带。在遵循近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上, 主要在抚仙湖最高水位线以上陆域 110 m的范围内,由水侧至陆地依次建设陡岸生态恢复、近自然型防护带、塘、沟透水系统;同时为维护湖岸带健康运作,必须考虑湖岸带外围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污染的影响,110 m范围外设置污染控制带,稳定控制外围污染源。

4.2 主要恢复措施

4.2.1陡岸生态恢复

湿地公园东西两岸具有地形较陡、 湖滨带狭窄、 湖岸浪蚀强烈、 植物群落单一的特点。 因此, 陡岸恢复根据其特点、地形、地貌,在立地条件较差,石漠化严重的山体区域选择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ifolia)、马桑(Coriarianepalensis)、羊蹄甲(Bauhiniaacuminata)进行恢复;在立体条件较好,离公路较近的区域选择银杏(Ginkgobilob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滇朴(Celtistetrandra)、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滇润楠(Machilusyunnanensis)进行恢复;在水陆交替地带选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菖蒲(Acoruscalam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ascendens)、落叶松(Larixdecidua)进行恢复,通过系统地选择复杂多样的植物进行恢复以改善湖岸陆域环境,防风固土,同时考虑陡岸的稳定性,在湖岸浪蚀严重区域采用人工鱼礁、毛石鱼笼等护岸,达到抗浪、消浪与防浪蚀的作用。

4.2.2近自然型防护带营建

根据抚仙湖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沿岸社会环境状况,结合沿岸旅游发展的需求,可因地制宜地恢复以云南樱花(Cerasusserrula)、银杏、枫香、滇朴、复羽叶栾树、滇润楠、山楂(Crataegusoresbia)、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等乡土树种为主体的观花、观叶、观果为主题的近自然生长防护林带,形成湖岸生态系统稳定、观赏性强的护岸林带。

4.2.3塘、沟透水系统营造

塘、沟透水系统的营造主要位于湖岸带附近的村落周边,在村落周边入湖河流区域建立塘、沟系统,通过改变微地形,选用抚仙湖及周边湿地中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尤其是对TN、TP、TK等富集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水葱、荷花、香蒲、灯芯草、金鱼藻等进行种植,培育浅水湿地生态景观。通过塘、沟系统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及地形地貌的营造,不仅能蓄渗部分或全部的雨水,达到暂存、缓存雨水的作用,同时对地表径流进行净化和过滤;将大量固体污染物沉积在绿地内,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土壤微生物作用,转变成植物的营养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塘、沟不仅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湿地中进行蓄渗,同时拦截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起到控制与治理污染带外面源污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塘、沟系统也为不同类型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5 结语

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对湖滨带进行陡岸生态恢复、近自然型防护带营建、塘、沟透水系统营造等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措施的实施,不仅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高原湖岸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对高原湖泊湿地湖滨带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湖滨抚仙湖湖泊
计入综合糙率的湿地建设对抚仙湖流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拉市海湖滨带绿色恢复策略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郑欣
湖滨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湖泊上的酒店
走来走去还是湖滨
奇异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