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原则和策略

2021-12-28广东廖聪文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广宁小明中学

广东 廖聪文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下简称“真实情境”)一般包括以下两种类型:第一,原生情境,即客观真实的情境;第二,再现情境,即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活动等内容,借助文字或媒体重新回放,再现情境。笔者论述的“真实情境”,主要针对第二种类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也就是说,真实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在真实情境创设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易创设出低劣的真实情境;第二,不知道如何创设优质的真实情境。

为什么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少创设真实情境的原则和策略。如果一线教师确立了创设真实情境的原则,就能避免创设出低劣的真实情境;同样,如果掌握了创设真实情境的策略,就容易创设出优质的真实情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设真实情境的原则

笔者认为,真实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真实、具体、有挑战性的原则。

1.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再现的情境要符合客观事实。情境越真实,就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例】你看到我的快乐,就像庄子看到了鱼。你不是庄子,我不是鱼。

以上诗句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编写故事,可阐述观点。

诗句的内容只是诗人的个人感悟,远离当代中学生的生活,也不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无话可说,便没有写作欲望。

又比如,笔者在广宁第一中学高一某班完成了《劝学》《师说》的教学后,创设了以下情境:

小明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学习态度一般,上课偶尔睡觉,课后的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他的学习习惯也不好,有不懂的地方不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认为这样丢面子。如果你是小明的同班同学,请你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情境就很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2.具体

所谓具体,是指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模糊的、空泛的。主要表现为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人物包括写作者的身份以及拟真的交流对象。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够具体,学生就不会有交流的欲望。

【例】你熟悉广宁第一中学吗?这里有你喜欢的地方吗?请你以“我们的一中”为题目,写一个片段。

上述情境的设计缺少拟真的交流对象,缺少具体情节,学生没有分享的欲望。

这个情境的设计可以修改为:

作为广宁第一中学的学生,在遇到以下情境时,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学校?

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进行写作。

情境一: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很感兴趣,听说广宁第一中学擅长培养美术生,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情境二:一位初三的学生还在犹豫是否报考广宁第一中学,他想知道学校有没有什么能吸引他的地方。

情境三:一位毕业多年的师兄发来微信,他想知道母校最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修改后的情境变得非常具体,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能够激发学生向拟真的交流对象介绍广宁第一中学的欲望。

3.有挑战性

所谓挑战性,是指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中的任务既不能让学生轻易完成,也不能让学生无法完成。

比如,某教师在《百合花》的教学中,创设了如下情境:

你是“通讯员”的战友,现在“建国七十周年”栏目邀请你,希望你介绍一下“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并不理想,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单纯地分析了“通讯员”的人物形象,却忽略了“‘通讯员’战友”这个身份,也忽略了拟真的交流对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首先,让学生将自己代入“通讯员”战友这个身份有一定难度,毕竟学生没有当“战友”的经历;其次,假设的环境是“建国七十周年”栏目,而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看过类似的栏目,要学生代入这个环境也是有难度的。

又比如,笔者在广宁第一中学高一某班完成了《奇妙的对联》教学后,创设了以下情境:

对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明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给小明布置了三个任务:请小明为本班级写一副对联,为语文教师所在的办公室写一副对联,为学校饭堂写一副对联。

这样的情境具备挑战性,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班级、办公室、饭堂写对联的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

二、创设真实情境的策略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三种策略:将整篇课文设为真实情境;为课文内容补充真实情境;由课文内容拓展真实情境。

1.将整篇课文设为真实情境

有些课文比较长且枯燥,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不妨将整篇课文设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务。

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最近美国在全世界挑起各种各样的矛盾,一些人担心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肇庆市广宁县图书馆馆长打算以“和平的祈祷”为主题,在图书馆展览厅展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百合花》等作品,希望借此呼吁人民热爱和平。馆长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即将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此让我转告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帮她四个忙。

问题一:读者可能不理解标题的深意,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标题。

问题二:读者水平有限,请大家把文章分成几部分,给每一部分添加一个小标题。

问题三:请同学们赏析整篇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让观众也能体会到该文章的精彩之处。

问题四:请同学们采访广宁各行各业的市民,记录他们对和平的看法,写成一篇新闻稿,要求和展示的作品交相辉映,使展览更“接地气”。

2.为课文内容补充真实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内容(通常是重点或者难点)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角色,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穿越者,让学生置身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解决问题。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假如你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书生,你会选择辅佐哪位君主?为什么?(可以选择的君主包括郑伯、秦王、晋侯)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假设你穿越到《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你很想改变荆轲失败的命运,为此你会做出哪些努力?

在教学《边城》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在《边城》中,翠翠和傩送是善良的,但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性美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到作品中,成为翠翠或者傩送,你会选择穿越到作品的哪一章?你会为改变自己的爱情悲剧做出哪些努力?

3.由课文内容拓展真实情境

由课文内容拓展真实情境,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真实情境中发展思维。

在教学《雨霖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小明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某班的学生。一年的时间快过去了,学校即将因为选科的原因分班。小明对老师、同学有太多不舍。假如你是小明,你会在班级微信群发一段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小明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某班的学生。班级的正班长是小莫,小明是副班长,但是因为小明能力突出,同学和老师更喜欢小明,小莫因此厌恶小明。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小明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某班的学生。现在是十月,学校的摄影协会正在征集“校园的秋”主题作品。要求:请对校园中的某个场景进行拍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这个场景。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拍摄学校的哪个场景?你会怎么介绍?

这其实就是把课文的背景换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拓展了思维。

真实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真实、具体、有挑战性的原则,还应掌握相应的策略,如此,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广宁小明中学
小明照相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河梁风月”——广宁桥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做不到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广宁路口
寻找魅力人声刘广宁:将所有的热情留给配音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