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2021-12-27竟辉

桂海论丛 2021年1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

竟辉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发展大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围绕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与思想解放、独立自主、深化改革、社会稳定、制度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有效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发展。通过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所展现出的唯物辩证法意蕴,既有利于从思维认知层面加深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从决策执行层面促进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举措的落实。

关键词:习近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唯物辩证法意蕴;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1-0004-08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研究”(63202049);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中美贸易摩擦对天津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TJZDWT2020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比较视域下的中国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研究”(2019M651026)。

新的开放实践呼唤新的开放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注经济全球化问题,并且针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作出了专题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作为指导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科学指南,亦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注重发掘其中所蕴含着的对外开放与思想解放、独立自主、深化改革、社会稳定、制度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现时期,通过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中所彰显出的五大辩证关系,既有利于从思维认知层面加深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从决策执行层面促进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举措的落实。

解放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中国改革开放的始终。在某种意义上,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深刻表明,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先导和前进动力。20世纪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掀开了尘封在国人思想上的历史帷幔,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内容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和发展。不仅如此,这一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也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爭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143思想解放作为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开始展现出伟大力量而大放异彩。“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2]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出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破除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实践课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立足基本国情,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不断解放思想以应对前进路上的新情况、解决复杂的新问题,不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新境界。坚持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思想解放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明确解放思想是前提,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发挥其“总开关”作用;关键在于明确实事求是是目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外开放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甚至可以说,缺少思想上的解放,或者思想解放缺乏力度,就不会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自然也就不会有中国经由改革开放而取得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解放思想之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的重大作用,认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92。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就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1]141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思想僵化的极大危害性,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从当前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新要求出发,用创新性办法解决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新问题。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3]87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思想解放的辩证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确,“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3]92。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71。解放思想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的每一次进步,开放的每一次扩大,无一不闪烁着思想解放的熠熠光辉。在新时代,更加开放的中国必然会面临新旧观念的交锋和各种利益的冲突,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3]87。要知道,“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3]87。这就意味着,唯有解放思想,才能开辟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境界,将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遵循。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我们党始终遵循的根本思想方法。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382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际国内局势正经历着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而要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开新局、抓机遇,在开放融通的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赢得发展优势,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5]13这就表明,思想解放唯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大厦之上,才能焕发出磅礴生机。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大胆实践,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2]13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必须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作为党和国家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法宝,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既敢于大胆探索又勇于脚踏实地,不断推进中国对外开放事业深入发展。为此,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这是因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6]。

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反复证明:“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3]29在新时代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基于鲜活的历史实践经验,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受制于人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率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并把改革开放上升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对外开放过程中要保持民族、国家的自主性。在他看来,“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4]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3]29必须明确的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也不是盲目排外。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畏任何外来风险,不怕任何外来挑战,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自信的胸怀走向世界、融入全球。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首先就是要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个根本性问题。“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482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正确看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改革開放这一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正是基于中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3]29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以时不我待的心态和包容开放的姿态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在与世界交融互动中,最为可贵的是中国始终保持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清醒认识。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画脚,是要犯错误的”[4]2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7]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促发展,始终秉持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但这种学习和借鉴绝不是邯郸学步,也不是囫囵吞枣。以政治制度为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独立自主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5]286。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次遇到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冷静沉着,准确判断暗含其间的“变”与“不变”,总能成功稳住大局、扭转危局并适时开创新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无论是在封闭僵化的“老路”面前,还是在改旗易帜的“邪路”面前,都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当今世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5]51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大国担当。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当时的中国将自己置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的大潮之外,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家积贫积弱;二是从受苏联模式影响到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振兴民族工业的需要,在对外交往中受苏联影响较大,但随着日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三是改革开放阶段,通过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也正是在第三个阶段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特色更为鲜明。可以说,4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畏惧任何强权;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与此同时坚决捍卫我国自主发展的权利,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融入并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3]266-267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着力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共赢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外交辞令。中国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在制度上也是这样设计,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8]17-18

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和开放犹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可见,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革与开放同时并举、同向而行。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对外开放,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鲜明特征。进入新时代,为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改革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全面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关系,他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指出:“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9]66扩大对外开放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改革,开放难以为继,发展更是无本之木,改革有深度,开放才有广度;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帶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开阔了改革的视野和思路,彰显了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3]86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互动中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自1978年以来,我们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深化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回答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正是这一历史性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8]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起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并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由此使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态势。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要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增强改革协同推进,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改革成就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7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5]39。面对改革开放道路上的种种问题和重重困难,我们除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外别无他途。要知道,只有以改革促开放,以深化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有利于拓展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的视界和视野。开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5]504对外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得益彰,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宏观视野,使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建立于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在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确保我国能够审时度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更大的魄力和更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促进市场公平开放竞争,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比如,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化水平。另外,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5]100今天,中国用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告诉世界:“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5]212面向未来,中国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自觉性和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9]194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加速融合的态势,“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5]504。就此而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改革、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4]284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的原因,许多国家没有把握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失去了发展机遇,从而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与这些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认识到“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3]266。也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国家安全的视角出发,强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他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3]201新形势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随之增多,“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3]84。为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化解影响社会安定的各种风险挑战,从而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同时,更好地推进中国对外开放事业。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必须致力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设稳定的国内环境,把稳定置于和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5]384。与此同时,他还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3]106维护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要确保政治安全,始终确保对外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始终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是因为,政治安全是根本,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是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3]348进入新时代,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使对外开放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从而确保对外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才能确保对外开放不会发生重大事故,确保社会稳定向前。维护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二要确保经济安全,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推进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审慎为之,切不可罔顾实际冒进开放,必须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最后,必须维护社会安全,始终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捍卫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我们党站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要求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并且在准确审视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决要求消除一切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从而确保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及时普惠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96他还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3]96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务必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此才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必须致力于构建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中国始终高举和平旗帜从未动摇,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40多年间,中国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谋求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造福世界。现实一再表明,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和平,发展就是天方夜谭;如果没有发展,和平也就难以为继。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且把构建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作为一项神圣使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28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的时代旗帜,既统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内大局,又把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大局,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携手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营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9]202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都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带来复杂严峻的考验。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也正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让和平发展的阳光普照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5]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保持战略定力的“定海神针”。这一定位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开放合作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完成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华丽转身。40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正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压器”和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变革日新月异,成就前所未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充分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即“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36。那么,这种自信源于哪里?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我们有效应对问题挑战、化解矛盾风险的底气所在、信心所系。这就要求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自觉坚定制度自信,真正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视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目标。相信无人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根本政治保障,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我们就会在对外开放中迷失方向而断送发展前程。为此,扩大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进而把既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旨归,注重发挥制度优势以保障对外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知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基本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3]8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不过,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至今天并不是已经至善至美、成熟定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5]289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9]17。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而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布局的不断完善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他指出:“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8]29

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发挥治理优势以保障对外开放顺利推进。作为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决定着一个政党治国理政效能的高低和好坏。新中國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如何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将其真正转化为我们党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事宜的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发展实际,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目标指引。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详细论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蕴含着的重大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其具体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而这各部分内容之间又相互联系、彼此关联。总体而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性安排,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3]91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始终坚定制度自信,这既是确保对外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中把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根据社会进步不断变革那些不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54

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鲜明昭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8]4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对开放融通的时代潮流,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为正确处理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原则遵循,必将助力跑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8.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49.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
信息化时代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浅析
绿色植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体育哲学与体育运动互助关系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实效的辩证关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