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篇

2021-12-27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4期
关键词:邯钢

改革開放时期,劳模评选更加多元化,劳模精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内涵。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优秀科技工作者、顶尖技术工人、杰出女性劳动者……各行各业劳模灿若星辰,他们担起了改革开放“先锋战士”的重任,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精英,在各自的领域书写传奇,推动改革巨轮飞速前行。

厂长荣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得意之作,就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几乎一夜之间,厂长一下站到了国有企业舞台的最前沿,成了备受瞩目的中心人物。

1980

马胜利

桌上还摆着两个包子、一碟咸菜和一只未收走的粥碗。71岁的马胜利刚刚吃过午饭,简朴程度让人很难跟“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几个字联系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工人出身的河北汉子马胜利,决定在全国20个省承包下100家造纸厂,组建中国第一个跨区域的商业集团“中国马胜利纸业集团”时,全中国都因其所展露的超前、快速的商业革新能力而惊叹。

中国国企承包改革,这已经是马胜利迈出的第二步辉煌。1984年,他就曾用一纸“大字报”换回了石家庄造纸厂的承包权并出任厂长。4年下来,石家庄造纸厂利润增长了22倍,“马胜利模式”更是在当时的企业改制大潮中成为一时之冠。他本人也迅速成为推行承包制的先进典型而闻名全国,并被邓小平接见了4次。

在1986年被邓小平接见时,马胜利问了一个问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里面包不包括我们(企业家)?”邓小平闻言一乐,反问道:“你说呢?”“不包括!”邓小平又一乐,没有再答话。22年后,马胜利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我们这些企业家先富很容易,我们要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在马胜利纸业集团一次次的承包对象选择里,非亏损企业不要,甚至在招工时,也优先考虑失足青年。“我就招劳改劳教、小偷小摸的,最次也要派出所开有不良证明的。”说这话时,马胜利脸上的那种自信令人惊叹。

然而荣光没有持续太久,马胜利纸业集团在享受了短暂的扩张快感后,在交通、通讯、地域间资源交流限制等种种因素束缚下,亏损、解散、破产轰然而至。太过稚嫩的市场并不足够支撑马胜利的雄心。1995年,56岁的他被免职退休。

“太超越了也不行,扩张如果要脱离现实也会失败。”回顾那段历史,马胜利承认当时没有考虑现实因素。“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再写那张大字报。”2008年,马胜利再次联合了部分国内造纸企业,谋求再续马胜利纸业集团之梦。此举不乏个人英雄主义与赌气的成分。“我觉得当年这事没错,我这人的性格就是想要把它做成。”这枚昔日在改革大潮中熠熠发光的71岁的螺丝钉说。

1988

赵希友

1983年,沈阳市准备将农机汽车工业局成建制地改造为一家企业性公司。这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摊子,农机工业局旗下有96家与汽车相关的工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加到一起只有1.9亿元,“工厂四面透风,四处漏雨。”

1984年,金杯的前身——沈阳汽车工业公司成立,赵希友出任董事长。

赵希友铆足了劲要大干,但没钱,就向上级提出“沈车要搞股份制试点”。

当时,中央对股份制并没有政策许可,但也没有禁令,大家“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赵希友把对现代化的理解落实到汽车上,并且给实行股份制找了两个理由: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但这只是政治意义上的主人,如果职工购买了金杯股票,他们从经济上也就变成了企业主人;同时,社会上大家都来买金杯股票,都是金杯的主人,这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对股份制有了一个初步结论:可以搞。这回,金杯股票是规范的了,并且是公开募股,不是计划好了企业私下认购的。赵希友的算盘打得挺好,金杯公司有5万职工,一人买一股就有500万元,买10股就5000万元。但实际情况是,大家几乎都不买——“不可以退,钱还不瞎了?”

这时,赵希友突发奇想:“何不将股票拿到北京去卖?”随即派人去北京,国家体改委一位处长热心帮忙张罗,把卖股票的地点选在了体改委办公地22号院。

1988年9月8日,赵希友带着几个职工像地摊小贩那样支上桌子,对每个路过的人反复解释,最后总共卖得2.7万元。随后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布了一条消息,题为《中南海里购股票》。当天上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问办公厅:“谁在中南海里卖股票了?”

在中南海发生这样的事意味着什么?股票是什么?当然是私有制的物件,股票分红,就是用资金来赚钱,这就是不劳而获,与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在中南海卖股票,是不是就意味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买股票了?也参与股份经济的经营活动了?也为股票正名了?这当然会引起李鹏的重视。

于是,1988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更正称报道失实。赵希友被叫到北京写了一星期的检查,几位买了金杯股票的“接近中南海”的机关干部都退回了股票。

虽然赵希友写了检查,但他因此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多年后,赵希友回忆说,《人民日报》第一次报道金杯公司在中南海发股票,外国媒体没有几家转载的,等到《人民日报》更正了,几乎所有大的媒体都转载了,但不是转载更正,而是说金杯公司就是在中南海里发了股票。

1992年7月24日,金杯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市17元。当时在沈阳黑市,金杯股票每股4元。马上,一批人打电话到了沈阳,以每股4元全收,然后飞上海,转手就捞一大笔。与此同时,赵希友也在操作金杯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2年10月9日,英文縮写“CBA”的华晨汽车股票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500万股被抢购一空,股价从开盘价16美元上扬至20美元。金杯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在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

在纽交所敲钟回来,赵希友又被叫去北京写检查,“二进宫”。

在沈阳,相关部门奉命去调查此事,发现对金杯悄没声儿地在美国上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知道,何止是知道,双手欢迎,极力支持,每次会议都有记录。

1991

刘汉章

邯钢之所以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下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头羊,刘汉章的贡献居功至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工业战线树立了两个典型,一个是大庆,另一个就是邯钢。

1990年末,邯钢陷于四面楚歌。火爆的市场急转直下,严重疲软,原本2000元一吨的钢材几乎在一夜之间降到1600元,已跌破邯钢生产成本。而燃料、运费、原材料等价格突涨,邯钢一年中因此增加成本八九千万元。一落一涨,两面夹击,邯钢一时几乎山穷水尽。1991年,刘汉章敢为天下先,大胆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推墙入海”,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一次真正面对市场的汪洋。

刘汉章的重大决定,让邯钢这艘巨轮顺利驶出了浅滩。经过几个月严密的测算,邯钢全厂2.8万人每个人头上都有了指标。10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成本指标落到全厂2.8万名职工的头上,无论是分厂厂长、车间主任,还是炼钢工人,大家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抬起头来,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海……半年过去,邯钢模式显示出了神奇的魔力,6月份的月赢利高达1700万元。邯钢就这样成了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刘汉章和邯钢集团对国家的贡献不仅仅是他们由一个地方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一个特大钢铁企业。更大的贡献在于,“邯钢经验”为无数在改革中摸索前行的国企树立了一个典范,打开了一条直面市场的道路。一位勇敢决绝的钢铁巨子,就这样掀动了时代风云。

2004

李东生

从一名技术员到TCL通讯总经理再到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只用了14年。

一次,李东生到飞利浦公司考察,获赠了一个雕塑——“做灯泡的小女孩”。这件纪念品见证了飞利浦在100年间从一家做灯泡的小作坊成长为跨国巨头企业的历程。从那时起,打造一家享誉世界的中国企业成了他实业报国梦想的新内涵。

2001年对中国和TCL而言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那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凭借可靠的供应链与高效的营销网络,TCL在与长虹、康佳的彩电大战中“笑到了最后”,如愿登上中国彩电销量第一的宝座。

面对喜人的成绩,李东生没有太多喜悦,因为那时候的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内家电企业间的厮杀太过激烈,国内市场利润已经“薄如刀片”。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同行已在不远处磨刀霍霍,新一轮冲击就在眼前,中国家电企业的生存之路究竟在哪里?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级的伟大企业。TCL理应在这样的征程中扮演先锋角色。”那一刻,李东生下定了决心。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与多轮博弈,2004年1月28日晚,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TE)正式成立。这笔“蛇吞象”的并购也被国内外媒体称为“中国企业崛起里程碑式事件”,开创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先河。5个月后,TCL再度出手,收购法国电子业巨头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

短时间内的两次重大并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气魄与实力,也让李东生成为最受欧洲业界关注的中国企业家。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不过敢于先跨出这一步的企业遇到的困难、风险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大。当然,这也能倒逼我们持续提升竞争力。”在李东生看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能力,就是国际化给TCL带来的最大礼物。

科技精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在社会掀起了崇尚知识、崇尚科技之风。一大批知识型、专家型劳模应运而生,并在中国科技史上取得卓越成就。

王启民“铁人精神”传承人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启民为石油而生,用自己一生的奋斗为祖国建设“加油”。他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赢得了整个世界石油工业的尊重,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包起帆共和国的抓斗大王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20世纪80年代,包起帆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革新,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赢得了“抓斗大王”的美誉,让世界对中国创造竖起大拇指。

吴文俊“吴方法”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律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新松是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许杏桃电力科技创新先锋

国家电网江苏安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扎根电力生产一线30多年,许杏桃在电网节能降耗、电压稳定和电能污染治理等领域持续创新实践。开发的“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电网传输的无功电压控制方式。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王选引领了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的革命,用激光照排技术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赢得了“当代毕昇”和“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美誉。

技术大王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愈加趋向于,以在生产中做出经济贡献的大小为首要衡量标准。一大批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有社会担当的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他们凭着一身超绝的技艺,为企业增产增效,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劳动奇迹。

中国压缩机机壳拼装第一人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人杨建华

杨建华16岁进沈鼓集团,从学徒开始,干铆工一干就是44年。1992年,创新性推出“一四拼装法”,攻破了世界级技术难题。2008年,主导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的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当代愚公

太原钢铁(集团)渣场顾问李双良

愚公挖山,李双良也挖山;愚公挖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李双良挖的是钢渣、煤矸石两座山。他搬走了渣山,搬来了金山,为国家腾出了几万亩土地,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创造收入3亿多元。

蓝领专家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煤码头分公司操作队队长孔祥瑞

扎根港口一线40多年,孔祥瑞视岗位为课堂,把问题当课题,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再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练就“听音断病”绝活儿,创造“孔祥瑞操作法”,从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蓝领专家”和“门机大王”。

了不起的中国工人

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

30多年无悔奉献,“知识工人”邓建军从一位中专毕业的维修工成长为优秀技术工人的前行者,带领技术研发团队不懈奋进,托举起中国纺织产业的技术梦想,让外国技术专家发出“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

打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

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固机高级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许振超

许振超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带领团队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精神”名扬四海。

冷轧技能专家

宝钢股份公司宝钢分公司冷轧厂技能专家王康健

王康健让中国结束了易拉罐钢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将易拉罐原料钢材厚度从最初0.28毫米,减薄到0.22毫米,每罐可乐包装成本降低到不到三毛钱。

工人发明家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代旭升

代旭升扎根油田一线45年,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专业技能拔尖人才,自主完成技术创新成果96项,他研制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工人发明家”。

钢轨焊接的工人专家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焊轨段高级技师郭晋龙

凭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劲头,郭晋龙从一名初中学历、连一张简单电路图都看不懂的维修工,成长为电气设备维修方面的工人技术专家、全国铁路首席技师。2010年,他研发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机械密封大王

中国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抚顺工程建设分公司三公司维修车间密封班班长赵林源

赵林源通过自学,由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大名鼎鼎的密封技改专家和管理专家,撰写三部专业技术书籍。他自己设计、制造密封件,对全厂进口和国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为企业节省上亿元资金。

幸福千万家

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水电工徐虎

20世纪90年代,徐虎在辖区挂出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义务为居民服务。这3只报修箱一挂就是13年,他开箱3191次,义务为居民维修2155次。有8个除夕夜,他在居民家中维修保养。人们记住了“徐虎信箱”,也记住了他这颗如金子般闪光的心。

巾帼楷模

女劳模作为巾帼英雄,是劳动业态中的精英一极。改革开放以来,女劳模被赋予无限荣光,她们深耕专业,在改革的浪潮里,找到了最能展示自身魅力,也最能体现女性精神的时代切口。

船台女铁人

1948年,郭玲华出生在一个造船工人的家庭,18岁那年,她带着父亲的期望踏进了大连造船厂的大门。从踩上船台的那一刻,郭玲华就下定决心——做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好焊工。

那時候女焊工极少,老师傅根本没对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姑娘抱太高期望。谁也没想到,只在摸爬滚打了几个月后,郭玲华就在车间的焊接大赛上和一个六级焊工老师傅并列夺冠,一时间全场哗然。

时间转到1985年,大连造船厂,来自挪威的考官在台前正襟危坐。30名技术工人正在等待考试结果。当考官宣布此次通过挪威DNV(二类)认证的只有女焊工郭玲华时,又一次全场哗然。几十个大小伙子居然没比过一个女工?郭玲华再次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在造船业,女人也可以是“半边天”。

郭玲华当焊工30多年来,一共用去多少根焊条?焊接的焊缝连接起来一共有多长?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留下的只有她先后获得“美国ABS船级社证书”“日本TSGS证书”“英国劳氏船级社证书”“中国ZC船级社三级证书”和“挪威船级社证书”5张电焊工“国际通行大证书票”,以及无数次以100%的合格率获得国外验船师称赞的一个个传奇的女铁人故事。

1995年,年近50岁的郭玲华依然活跃在船台一线上,凭着过人的技术和任劳任怨的精神,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在工作岗位上,郭玲华以惊人的技术名噪全国甚至海外。退休后,她也没闲下来,成了很多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最后,她选择了能够让自己技术得到发挥的岗位——CCSI的监理工程师。在这个唯一以“中国”冠名的船级社(一个维护船舶、离岸设施建造和操作技术标准的非政府组织)里,雇员有博士、硕士,最低学历也是本科,但是他们都尊称郭玲华一声郭老师。他们敬佩的不仅是郭玲华的技术,还有她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做监理工作的责任比以前在一线还要大,因为这是在把关,一有疏忽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李素丽服务没有终點站

李素丽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现北京公交集团)第一客运分公司60路、21路任售票员,1998年调到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负责“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工作。

30多年的工作生涯里,她不仅是一名北京公交票务员,更成了中国服务窗口的闪亮名片。正是因为有“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的意识,她为自己定下了“热心、细心、诚心、真心”的服务原则,多看、多扶、多问候,用眼、用心、用真情。从服务岗位上真情为人,到转岗之后担任北京交通服务热线主任,再到担任北京公交集团客户服务中心经理,李素丽数十年如一日,始终饱含对岗位的热情,带着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做着让大家满意舒心的事。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脚步不能停,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

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李素丽开始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下基层、入社区,用她的热情细心感染身边人。她就像一团火,照亮自己、照亮生活,更照亮了整个社会。

樊锦诗相伴敦煌矢志不移

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敦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她。大学毕业时,她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选择了敦煌。

作为一名石窟考古专家,樊锦诗主持编写了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我在敦煌莫高窟转眼58年了。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

胡小燕我为农民工发声

胡小燕1998年南下广东佛山打工。因不会讲普通话,不会骑自行车,找到第一份工作足足花了3个多月。这一段经历让她刻骨铭心。“不敢打电话回家,因为听不得小孩的哭声。写了无数次信,但没有一封写完,因为写到中途全部被泪水打湿了。”胡小燕说,为了省钱,她和4户人家合租一间民房,1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入4张1米2的床,中间用帘子隔开。

后来,胡小燕终于在一家陶瓷企业找到工作,月薪500多元。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胡小燕拼命学习。她将一天分为三段: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剩下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踏实肯干、性格果断的胡小燕很快就找到用武之地,迅速成长为车间副主任。

2008年,胡小燕成为第一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社保转移、医保对接、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欠薪入刑……任职期间,胡小燕一共提了20个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建议,基本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胡小燕说:“我身上承载的不再是一个人的得与失,而是2亿打工者的重托与希望。”虽然她出身农村,但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她尽己所能,抓住时代机遇,为农民工发声。

猜你喜欢

邯钢
邯钢高炉INBA水渣系统改造实践
疫情之下再谈邯钢经验
河钢烧结矿冶金性能和矿相的研究
河钢邯钢5项成果荣获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
邯郸站货运扩能增收对策探讨
刘汉章闯出来的“邯钢经验”
邯钢自主完成铁路铺设专用车优化升级改造
邯钢成功生产出系列高纯气体产品
2013年邯钢汽车板产量计划逾100万吨
河北钢铁邯钢获“全国质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