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伟大转折 推进改革开放

2021-12-27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4期
关键词:下岗职工铁西区老李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从单纯的重化工业调整为消费导向型工业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我国相继实施了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从而将中国工业化的航船驶入深海区。

1999年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一个叫《打气儿》的小品,小品中一位下岗职工有一大段自述:“你就拿我来说吧,18岁毕业,我就到了自行车厂,我是先入团后入党,上过3次光荣榜,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台下虽掌声响起,但掌声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酸与无奈。同年,刘欢的《从头再来》传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浅吟低唱着:“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憶。”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从1998年至2002年,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平均下来,全国每100人中便有两名下岗职工。

在东北,情况更为严峻。1996年,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为14.2%,黑龙江省为13.8%,吉林省也高达10.3%。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国家打下了工业化进程的基座,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又一次以共和国长子的姿态率先“刀刃向内”,喊出了“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但所有发生的一切是非此不可的进程与规律,只不过,当阵痛突然来临的时候,没有人来得及准备便被卷入时代的浪潮。

“上午还乐呵呵地签到,下午就被通知下岗。”老李今年65岁,1998年下岗那年,他正值壮年。回忆起当年的下岗大潮,老李说,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一切,但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老李所在的厂子位于沈阳市铁西区,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工厂内,厂办学校、食堂、浴室、影院……不用踏出工厂,便可经历一生;厂房内外,子承父业,师傅如父,一个车间恍如一个街坊。

老李看到的表面之下,其实是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暗隐的沉疴顽疾:政企不分,重复建设,人浮于事,包袱沉重……“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实现的利润是213.7亿元。”后来,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改革都是逼出来的,当不改革的风险要大于改革风险的时候,改革就是必然的选择。

1998年的沈阳市铁西区,满大街下岗职工,耳边听到的全是“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就业”等新鲜词汇。当司机的,下岗后去拉脚;干铆焊的,开起了修车铺;跑销售的,去私企重操旧业。老李是钳工,他摆起了地摊……

当时在铁西流行一首诗歌——《下岗工人》:习惯了接订单的手,今天的指间流出彷徨;装工资的口袋,今天写满空荡……

老李眼前看不懂的迷惘,却是国家处变中笃定的方向。从1998年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脱困3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0年后,老李的地摊变成了商铺,如今老李又开了一家公司,每年略有盈余。无聊的时候,他来到工厂的旧址,这里早已成了商业中心。夜色中,步行街弹吉他的小伙子唱起了《桥边姑娘》,老李忽然也想唱歌,不自觉地哼出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猜你喜欢

下岗职工铁西区老李
最美中国话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帮奶奶的鸡减肥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下岗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沈阳:民委为下岗职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