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彻在大地上的铮鸣

2021-12-27文/图_刘

河南电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杨靖宇雕像将军

文/图_刘 静

从河南到东北,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有一个名字始终如雷贯耳,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有一种精神即使历经百年,依然山高水长,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扎根,让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灿烂绽放。河南,东北,因为他而血脉相连、亲如一家。

杨靖宇,以独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融入驻马店人的生活,靖宇广场、靖宇中学、靖宇公园……家乡人民以最日常又最崇高的方式向将军致敬,为英雄礼赞。

我怀着无尽的哀思来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雕像下方怒放的鲜花,是自发前来的群众对他最诚挚的追思和景仰。从正门进入,“天中赤子 白山英魂”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字短情长,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道尽了将军一生的辗转奔波和战争烟火里的峥嵘岁月!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就是对将军最好的纪念。

大厅里,大型铜雕像栩栩如生。前方,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的将军骑着一匹马,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持枪,马的前蹄扬起,似乎正载着将军一路驰骋,奋勇杀敌。雕像后方,左边是拿着长矛、红缨枪、锄头、推着小推车、手扛肩挑的农民正一往直前,右边是戴着安全帽拿着铁锹、矿灯的抚顺矿工正从一个叫“福安里”的民居里冲出来。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他们的动作、神态都刻画得非常逼真到位,将他们反压迫反剥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铜雕像和“天中赤子 白山英魂”八个大字遥相呼映,心手相牵。一面由多颗五星环绕的党旗在头顶上方的天花板上亮起,鲜红将这一切柔和地覆盖,似乎在抚慰着一颗颗愁苦的激愤的心。“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看着这幅雕像,我一字一句地在心里念出了这样一句话。

脚步不自觉地向前。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画面,详尽地介绍了杨靖宇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让我们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他短暂而壮阔的一生,穿越历史的烟尘,重温那一段历史。

1905年,杨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叫李湾的村子里,儿时的苦难经历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去开封读书后,他的眼界得到了提升,思想也在悄然转变。在进步思想的启蒙下,他积极学习,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论,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心中潜滋暗长。

北伐军入豫前,确山县城驻守着直系军阀第八军的一个团,军队军费粮草均由当地农民负担,地租、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困苦不堪,群众纷纷起来反抗,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正在开封上学的杨靖宇受命回到确山,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4月,在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人的领导下,通过召开动员会、亮牌行动等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武装暴动开始后,四乡五庄农民将县城团团围住,他们占领了有利地形,日夜攻打县城,与守城敌军展开激战,各乡农民前来支援,送水送饭,最终占领县城,消灭敌军数百人,暴动取得胜利,成立河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同年11月,杨靖宇又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

确山暴动、刘店秋收起义,对于每个驻马店人来说,大概是刻在骨子里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一阵子。小时候,一提起杨靖宇,祖辈、父辈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述,长大后,哪怕我们已经从书本上、网络上、视频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杨靖宇的故事,他们依然一遍一遍、一年一年地重复讲述着,似乎永不厌烦,我们似乎也永远听不够。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传承,红色的传承,永远赓续的精神传承。

我在那间杨靖宇受刑的牢狱前驻足。狭小的牢房里,杨靖宇被绑在一根粗大的柱子上,胳膊、双腿上都是粗重的绳子,他身上的衣裤早已破烂不堪,腿上、脸上早已伤痕累累,新伤旧伤清晰可见。一个日伪军手指着他,正在气急败坏地怒吼着,另一个人手里攥着绳子,正要狠狠地甩下来。而绑着的杨靖宇面不改色,一双眼睛显得格外炯炯有神。盯着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曾数次入狱,在老虎凳、辣椒水等严刑逼供面前,他始终咬紧牙关,坚守心中的信仰,保守党的秘密,用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回应着反动派的残酷无情。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始终如一,就是坚持坚定,就是哪怕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在战争年代,有多少像杨靖宇一样的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前赴后继、壮烈牺牲。有些人也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他们用星星之火推动了整个中国革命的浪潮。

我被一片林海雪原震撼了!这里真实地再现了杨靖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是如何和日本侵略者周旋并全力打击侵略者的。东北大地白雪皑皑,高大的树木上也落满了积雪。这样的密林便于隐藏行踪,但也给联络外界、寻找食物和与敌战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片密林里,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打游击,小心翼翼地前进,坐在简陋的茅屋前给战士们开会、宣讲,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让敌人晕头转向。在现代声光电和5D科技的作用下,我们更加身临其境。

一个个场景在我眼前浮过,我仿佛置身其中,雪花纷纷扬扬,周围是数目不明的敌人,枪声时不时地响起,寒冷、饥饿、紧张、恐惧瞬间裹挟了我,也让我更加地感同身受这场战斗的艰难和险恶。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间。由于叛徒的出卖,抗日联军被包围了,战士们已经五天没有粮食了,只能依靠草根、树皮充饥,寒冷、饥饿时时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率领部队钻进了密林里,莽莽林海雪原,零下三四十度,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他双脚严重冻伤,又患了重感冒。战士们也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在一个夜晚,当一轮明月从天空升起的时候,发着高烧的杨靖宇想起了在老家确山的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从1928年离开后,他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好。在这样的夜晚,想起他们,他的心里有一份愧疚,也许更多的是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母亲、妻子和儿女的牵挂吧!

在这样的密林里,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杨靖宇和战士们靠两支手枪和两百多发子弹,与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斗。日军派叛徒劝他投降,他大声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战斗中,杨靖宇左臂负伤,敌人沿着血迹疯狂追击,最终发现了杨靖宇,并包围了他。在同敌人血战的一个小时里,他腿部和胸部中弹,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他依靠的那棵树默默地注视着,无声地见证着他最后的战斗。

时光永远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35岁的杨靖宇用他的一生抒写着对党无限的热爱和忠诚。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肚子发现,里面只有草根、棉絮。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共产党员,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是源远流长的革命精神,正如毛泽东评价的那样:“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将军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从河南确山出发,到信阳、到开封,到上海、到东北,永不停歇地战斗着,用热血和赤诚为青春增添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也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确山的特色农副产品享誉省内外,工业园区的机器唱着欢歌。随处走走,宽敞的街道,林立的屋舍,群众脸上的喜气洋洋都在诉说着新时代的新希望……这盛世,已经如他所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应该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回应!

离开前,我又一次回望了将军的雕像,蓝天白云下,他静静地望着前方,是在眺望家乡的山水,是在东北的密林里穿行,还是在追忆渐行渐远的岁月……恍惚间,泪水又一次湿了眼眶。

猜你喜欢

杨靖宇雕像将军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我家的“将军”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将军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将军驾到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