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例卡罗利病超声表现

2021-12-26刘广文涂海斌林健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弥漫型索状棒状

刘广文,涂海斌,林健玲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超声科,福建 福州 350025)

卡罗利病(Caroli disease, CD)是以肝内胆管节段性囊状扩张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极低,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被漏、误诊[1]。MR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诊断CD的金标准,但因价格高、耗时长而难以普遍应用。超声是肝胆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本研究观察24例CD患者的超声表现,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24例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为CD的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7~65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4例因疑诊肝占位而行穿刺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确诊,20例经MRCP确诊。排除肝外胆管扩张或梗阻者。检查前患者或家属/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Esaote Mylab 90超声仪,CA431探头,频率3.5 MHz。嘱患者平卧或侧卧,将探头置于上腹部,常规扫查肝脏及胆囊、胆管,观察病灶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有无结石或肿块及其血流信号。对4例疑诊肝占位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检查,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造影剂0.03 kg/ml和5 ml生理盐水,机械指数设为0.06,实时观察病灶边缘、内部情况及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灌注情况,并录制动态图像至少3 min。以上操作均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完成,意见存在分歧时,经讨论达成一致。

2 结果

本组CD多表现为右上腹痛伴发热、巩膜黄染,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24例中,超声提示21例CD (21/24,87.50%),并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将其分为弥漫型(n=10)和局限型(n=11)。

弥漫型CD超声可见肝内胆管多呈囊状或“纺锤状”扩张,相互连通,可见“囊尾征”或“串珠样”表现;其中8例于胆管内见多发条索状高回声。11例局限型CD中,7例超声见局限于单一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呈蜂窝状扩张并相互连通;4例疑诊肝占位,常规超声可见肝内局灶性不均匀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散在多个小囊状或“短棒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于病灶内见正常血管分支,CEUS可见病灶呈“等进等出”,且内部无回声区未见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部分小胆管相通,提示非典型局限型CD,最终经病理确诊(图1)。

图1 患者男,22岁,非典型局限型CD A.二维超声声像图示肝S6、S7段交界处隐约见局灶性不均匀回声团(箭),内部可见散在小囊状及“短棒状”无回声区; B.彩色多普勒图像示病灶内正常血管分支; C.CEUS图示小胆管相通(箭); D.病理图,光镜下见多发胆管扩张,局部胆管壁突向管腔,其内可见小血管(箭),胆管壁及其周围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HE,×100)

超声误诊3例CD。2例弥漫型CD超声均表现为肝内多发小囊状/“等号状”/“短棒状”无回声及多发小结节状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伴彗星尾征,分别误诊为多囊肝和肝内胆管错构瘤;1例局限型CD超声见肝右叶约4 cm×2 cm不规则无回声区,囊壁菲薄,其内多个条索状高回声,误诊为肝内胆管囊腺瘤。

3 讨论

CD亦称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属Todani Ⅴ型[2],临床多无特异性表现,疾病后期可因反复炎性刺激而引起胆石症甚至癌变。目前对于C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3]认为与胚胎发育时胆管板重塑异常有关。组织学上CD可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CD可仅见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复杂型CD因存在汇管区广泛纤维化而又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综合征[1]。根据病变范围,影像学将CD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4]。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D的主要手段,包括CT、超声和MRCP等。CT可显示“中心点征”等特异性征象,但显示胆管树较差[5]。CD典型超声表现为肝内胆管弥漫性或局限性囊状/柱状/“纺锤状”扩张并相互连通,呈“串珠样”表现,或可见“囊尾征”及“蝌蚪征”[6]。

本组超声清晰显示17例胆管扩张并相互连通,其中8例较明显囊性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多发条索状高回声,可能为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及囊壁包绕肝内小血管分支所致;4例非典型局限型CD病灶回声不均,可能与局部胆管扩张导致肝内局限性血流灌注异常有关,亦可能为此病早期表现。当囊性扩张的胆管较为细小、且出现侧壁回声失落、多重混响等超声伪像干扰时,常规超声表现可不典型,可见肝内弥漫细小囊状或“等号样”无回声、低回声及多发小结节状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可伴“彗星尾征”;此时需与微泡型多囊肝及肝内多发胆管错构瘤相鉴别,行MRCP有助于明确诊断。此外,CD超声亦可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不均匀回声团,内部散在小囊状或短棒状无回声区,不见明显与之相通的小胆管时易误诊为肝占位;但若仔细观察病灶可见其并无明显占位表现,且彩色多普勒可显示病灶内的正常血管分支,CEUS呈“等进等出”灌注,并见病灶与部分小胆管相通。极少数CD表现为单纯囊性病灶,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回声,而不见明显与之相通的胆管,此时易误诊为肝内胆管囊腺瘤,需行MRCP进一步鉴别[7]。

综上所述,常规超声可诊断典型CD,CEUS可显示非典型局限型CD的特征性表现;但确诊CD还需病理学检查。

猜你喜欢

弥漫型索状棒状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六)
纹带棒状杆菌致机会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弥漫型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弥漫型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按大陵穴拯救“鼠标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124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制备棒状HMX
体部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MRI表现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