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高分辨率CT表现

2021-12-26辛海燕闫淯淳郭宏伟袁新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肺野小叶征象

辛海燕,刘 嵘,闫淯淳,郭宏伟,杨 洋,袁新宇*

(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2.血液科,北京 100020)

尼曼-皮克病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发病率4/100 000~ 10/100 000,可累及肝、脾、肺、骨髓和脑,临床最常表现为肝、脾显著肿大和骨质稀疏,肺部受累亦常见,但婴幼儿期多无明确症状,多于成人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1]。由于婴幼儿常无法配合完成肺功能检查,而支气管肺泡灌洗及组织活检均有创,使影像学检查成为评估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主要方法。胸部CT、尤其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对于显示肺内病变(气道病变、肺间质病变和肺泡病变)具有明显优势[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尼曼-皮克病累及婴幼儿肺部的HR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男9例,女2例,年龄4个月~3岁,中位年龄1岁6个月;11例均存在肝、脾大,仅1例肺部听诊闻及呼吸音粗,余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和体征。检查前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Optima CT 660 128层CT仪行胸部螺旋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肺底。检查前对无法配合者予口服10%水合氯醛0.25~0.50 ml/kg体质量以镇静,于患儿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参数:管电压80~100 kV,自动管电流,X线管转速0.6 s/rot,螺距1.375,层厚0.625 mm。采用骨算法重建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率图像。

由2名经过评分标准培训并具有7年以上儿科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独立观察HRCT表现,调整图像窗宽为1 600 HU、窗位为-650 HU,对各征象进行评分,取其均值为最终结果。分别对双侧肺部各3个层面进行评估,即主动脉弓层面(代表上肺野)、气管隆嵴层面(代表中肺野)和右膈面高度水平层面(代表下肺野),并参考文献[3]标准对病变累及范围进行评分:0分,未见异常征象;1分, 25%以下肺野可见异常征象;2分,25%~50%肺野内可见异常征象;3分,50%以上肺野见异常征象。HRCT异常征象包括气道病变征象(气体滞留、支气管管壁增厚、小支气管扩张及树芽征)、间质病变征象(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肺泡病变征象(磨玻璃密度影)及其他肺内(索条征)或肺外改变(胸膜增厚)[4-5]。气体滞留指沿支气管树分布的局部肺野透亮度增高影。小支气管扩张指小支气管管径大于伴行动脉。树芽征为类似树芽状分支的阴影。小叶间隔增厚指次级肺小叶之间见线状影。小叶内线指次级肺小叶内出现细线影。小叶中心阴影为次级肺小叶中央出现的点状小结节影。磨玻璃密度影指局限性密度增高,其中并见支气管血管束。以各征象在各肺野中的评分之和为其评分结果;以各征象评分之和除以征象数为病变评分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例中,气道病变和肺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11/11),81.82%(9/11)累及肺泡,见表1。婴幼儿尼曼-皮克病气道病变、肺间质病变及肺泡病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7,P<0.01),以间质和肺泡病变累及较广泛。左、右肺野病变HRCT评分见表2,左、右侧各征象评分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7.50,P=0.64)。

表1 11例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评分结果

表2 两侧肺叶中肺部病变征象HRCT评分

2.1 气道病变 11例尼曼-皮克病患儿胸部气道病变征象HRCT评分见表3。4种征象,包括气体滞留、支气管壁增厚、小支气管扩张、树芽征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1,P=0.03),以支气管壁增厚(图1)和树芽征累及范围最广,气体滞留最少见(图2)。支气管壁增厚多见于上肺野,树芽征多见于上、中肺野,气体滞留和小支气管扩张(图3)分布较均匀。

图1 序号11患儿 A.轴位胸部HRCT图示左上肺支气管管壁增厚(箭); B.不同层面轴位CT图示右中肺野小叶间隔增厚(白箭)及小叶内线(黑短箭),双侧中肺野小叶中心阴影(黑长箭)及双侧脊柱旁磨玻璃影(椭圆圈)

图2 序号2患儿 轴位胸部HRCT图示右上肺野索条影(短箭)及双上肺气体滞留(长箭) 图3 序号5患儿 轴位胸部HRCT图示左上肺小支气管扩张(箭)

表3 11例婴幼儿尼曼-皮克病病例气道病变不同肺野HRCT评分

2.2 肺间质病变 11例尼曼-皮克病患儿肺间质病变征象HRCT评分情况见表4。3种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67,P=0.06),见图1B,均较多见于上、下肺野。

表4 11例婴幼儿尼曼-皮克病不同肺野肺间质病变征象HRCT评分

2.3 肺泡病变及肺内、外其他病变 11例中,9例见肺泡受累而出现的磨玻璃影(图1B),其在上、中和下肺野的HRCT评分分别为19、18和20分,累及范围相近;3例见叶间胸膜增厚,2例见肺内索条征(图2)。

3 讨论

尼曼-皮克病罕见,以受累组织中网状内皮细胞内出现鞘磷脂蓄积,形成泡沫样细胞为特点。依据累及器官不同,本病可分为3型:A型和B型因酸性鞘磷脂酶活性明显减低引起神经鞘磷脂蓄积而致病;C型因细胞内胆固醇转运障碍出现二次鞘糖脂蓄积而发病;以B型最常见[6];其共同点为泡沫样网状内皮细胞浸润及肝、脾肿大;不同之处在于A型和C型均可见严重神经系统病变。本病虽可累及肺部,但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尤其儿童期患者。本组11例患儿中,仅1例就诊时可闻及呼吸音粗,其余10例均无呼吸系统相关临床表现,与文献[7]报道相符合;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婴幼儿病程相对较短,虽有肺部病变,但其程度和范围均较成人为轻,故病程早期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及体征。

CT、尤其HRCT可明确诊断肺部病变、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为检查和评估婴幼儿尼曼-皮克病患者肺部病变的主要手段。尼曼-皮克病肺部表现中,肺泡病变(磨玻璃影)和间质病变(网点状阴影)较为常见[5]。本组11例中,胸部HRCT显示气道病变和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肺泡受累率81.82%,其累及范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间质和肺泡病变累及范围较为广泛,提示婴幼儿期尼曼-皮克病所致肺部病变以累及肺间质和肺泡为主,与既往文献[8-9]报道相近。本组11例年龄均≤3岁,结果提示病变早期泡沫细胞即可浸润小叶间隔,致小叶间隔增厚和小叶内线阴影增多,且泡沫细胞可脱落或浸润肺泡腔而形成磨玻璃影[6,10];同时,泡沫细胞还可浸润至支气管壁内,导致支气管壁增厚等气道受累表现。

本研究发现左、右肺野病变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尼曼-皮克病累及肺部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发病。气道病变中,以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最常见,且支气管壁增厚主要见于上肺野,而树芽征主要见于上、中肺野。病变早期泡沫细胞浸润支气管壁,不仅导致管壁增厚,亦引起受累支气管管腔狭窄,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导致支气管填塞而出现树芽征。本组肺间质病变各种异常范围相近,且间质病变多见于上、下肺野,与既往报道[1]一致,其具体原因尚未清楚。肺泡病变主要以磨玻璃影为主,其病理基础可能与泡沫细胞部分填塞肺泡有关。成人尼曼-皮克病肺部可见肺实变[11],可能为病情进展导致肺泡填充所致。另外,本组3例见胸膜增厚、2例见肺内索条影,与文献[10]报道相似,推测可能与既往肺部感染有关。

总之,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疾病HRCT表现以肺间质和肺泡受累为主,肺间质病变多见于上、下肺野,气道病变多见于上肺野,而肺泡病变则较广泛均匀分布。本组样本量小,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观察。

猜你喜欢

肺野小叶征象
改良肺部超声评分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状态及呼吸支持模式的相关性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肺野分割和肺炎筛查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儿童肺部CT定位像精准扫描策略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小叶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