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18F-FDG PET/CT表现 1例

2021-12-26刘丽莎阳宇华林菊意齐梁煜黄盛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霍奇金病史脾脏

刘丽莎,阳宇华,林菊意,齐梁煜,黄盛才

(1.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患者女,72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个月,伴腹胀;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史2年,经系统化学治疗后部分缓解;既往有输血史,否认肝炎病史。查体:贫血面容,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肝、脾下缘分别位于肋下5 cm及4 cm。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9.01 ng/ml,红细胞计数2.63×1012/L,血红蛋白60.00 g/L。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肝脏S1、S4段3.8 cm×3.5 cm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尚清,边缘可见分叶,伴FDG代谢增高(图1A),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为7.90;骨髓不对称FDG代谢增高灶(图1B);脾大,约12.8 cm×6.9 cm×11.1 cm,伴FDG代谢弥漫性增高,SUVmax为3.30。腹部增强CT:肝脏病灶呈不均匀环形强化。影像学综合诊断为脾脏、肝脏及骨髓非霍奇金淋巴瘤。行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物穿刺活检术,病理: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粗梁状、巢状排列,异型性明显,其内可见少量糖原(图1C),诊断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度分化(2级)。经4个疗程化学治疗后复查18F-FDG PET/CT,发现肝脏病灶较前进展,脾脏及骨髓病灶活性已灭活(图1D、1E)。

图1 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肝癌 A、B.治疗前上腹部轴位PET/CT图(A)、胸腹部矢状位PET/CT图(B); C.病理图(HE,×200); D、E.治疗后上腹部轴位PET/CT图(D)、胸腹部矢状位PET/CT图(E) (白箭示肝脏病灶,绿箭示骨髓病灶)

讨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来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实体瘤,其中约85%~90%来自B淋巴细胞,可发生于任何组织,以累及淋巴结为主;PET/CT多表现为脾大,密度无明显异常,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样或弥漫性FDG代谢增高灶。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HCC较为罕见。肝脏淋巴瘤CT平扫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呈乏血供表现,增强后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而肝HCC多呈“快进快出”模式。本例有罹患淋巴瘤病史,且肝脏病灶强化模式不典型,导致误诊。PET/CT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对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监测病情具有一定价值。

猜你喜欢

霍奇金病史脾脏
1990—2019年中国霍奇金淋巴瘤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病史采集能力的对照研究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HBsAg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抗HBV治疗期间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霍奇金:利用X射线解析生化物质结构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浅析影响原发性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因素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