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扶贫时代青海省稳定脱贫问题研究

2021-12-25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海省贫困人口救助

张 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共有9 348万人减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的0.6%,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2020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新里程碑,也是全球脱贫事业的壮举。但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国情,到2020年,我国消灭的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在国内不同地区仍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脱贫任务不会在2020年以后就终止,而是转入新的发展状态,也就是我国将在2020年之后进入后扶贫时代。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虽然人口不多,基数不大,但是贫困发生率却高出我国平均水平将近一倍,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任务较重、难度较大的省份之一,很多地方都存在“两不愁三保障”满足不了的情况,农村贫困问题也深深困扰着广大干部群众。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政策体系为牵引,统筹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1]。到2020年4月青海省实现了全部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但接下来的扶贫工作还要继续加强,以做好解决绝对贫困后,后扶贫时代出现的相对贫困、次生贫困等问题。

1 青海省脱贫取得的成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基于省政府“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坚定有力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贫成效逐年显现[2]。

1.1 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019年底,青海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要从申请程序、救助水平、工作方式、政策衔接四方面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如果建档立卡对象基本生活存在长期困难,需要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救助政策的,可以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过渡”作用,先行给予临时救助,及时缓解其生活困难,再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审批,以提高申请救助的便捷性、及时性。

住房方面,住建部门按照上级指示和工作要求,对4类重点对象、一般户住房安全状况和新增户危房改造工作进一步查漏补缺,8个市州逐村逐户开展危旧房改造“回头看”大排查,针对住房档案资料不够完善、档案内容不够准确、填写不够规范等问题,全面开展安全住房档案资料完善和信息核实录入工作。

教育方面,青海省教育部门通过加强重要时间节点摸排工作,对未报到的义务教育学生、劝返学生等重点人群持续开展入学动态监测,对疑似失学、辍学学生进行二次劝返,及时跟进解决学生“回流”问题。省教育厅制定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单独编班课程基本标准,组织全省2019年已经毕业的3 647名学生返回学校再学习再培训。全省“控辍保学”成效得到巩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农牧区因学致贫、因贫辍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医疗卫生方面,青海省卫生部门和医保部门持续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全面构建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基本稳定控制在10%以内,大病救治率达到100%,慢病签约实现应签尽签,村级卫生室全面达标,基层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 贫困村县摘帽

自2015年开始,经过五年多的奋力拼搏,青海省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减少,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20年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民和等17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至此,青海省42个县、1 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全部退出贫困。

2 后扶贫时代青海省稳定脱贫的难点

虽然青海省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但在扶贫工作、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导致脱贫成效不稳固,成为返贫风险点,这也是稳定脱贫工作的最大阻碍。

2.1 脱贫效果不稳定,返贫态势高发

青海省虽然完成了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但由于脱贫任务艰巨、扶贫数量较大且脱贫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脱贫攻坚的效果不够稳定,脱贫群体的贫困脆弱性较高,在脱贫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返贫现象。返贫现象是贫困个体在扶贫政策、扶贫资源推动下,达到国家脱贫标准脱贫后,因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缺乏劳动技能等原因致使自身抗贫能力不足,在某些不特定因素作用下重新返回贫困状态。

2.2 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受限

近年来,青海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工作的主攻方向,在产业扶贫上投入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给贫困地区带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引导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牦牛、青稞、旅游、手工艺等特色扶贫产业,但这些产业在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的基础上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后,依旧无法改变自身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差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一旦中断政府政策偏向和资金的持续性供给,此类产业经济带动能力降低导致地区返贫。

2.3 脱贫群体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

长期以来,青海省的扶贫工作都是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的,贫困群体的脱贫积极性、自主性严重不足,对扶贫资源、资金的依赖性强。部分贫困群体“等靠要”、不配合扶贫工作、不愿退出贫困户的思想顽疾依旧存在,为后扶贫时代稳定脱贫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不得不引起重视。

3 后扶贫时代青海省稳定脱贫的对策建议

后扶贫时代,青海省作为我国相对贫困的主战场之一,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正向引导,调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积极性,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3.1 构建返贫风险预判机制

在后扶贫时代,青海省要把防止返贫放到重要位置,构建返贫风险防范和救助保护一体机制,准确掌握返贫人口和新生贫困人口情况并给予扶持,以筑牢防止返贫的安全网。首先,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构建贫困人口数据平台系统,实时监测脱贫人口的动态信息并进行返贫评估预判,对有可能返贫的人群尽早干预,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其次,推动社会参与稳定脱贫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向返贫人口输送多元资源,包括技术、设备、心理辅导、发展规划等。最后,继续完善脱贫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止“因病返贫”现象的再度发生。

3.2 促进乡村振兴与稳定脱贫相融合

实现乡村振兴与扶贫政策的融合互补主要是解决贫困边缘群体的发展问题,推动贫困群体与贫困边缘群体共同进步。后扶贫时代青海省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可将扶贫车间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既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也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乡村振兴与扶贫政策下的政策高度集中于农村地区,也能促使农村贫困地区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3.3 智志双扶助力稳定脱贫

在后扶贫时代稳定脱贫的过程中,政府要注重贫困人口的“智”“志”双扶,从而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从扶智来说,开展例如技能培训和招聘会等增加就业技能、就业机会的活动,注重提升贫困群体的技术、技能,使贫困群体具有脱贫致富条件。从扶志来看,塑造脱贫典型以增强典型人物对其他懒散贫困户的熏陶作用,树立贫困群体的志气,使贫困群体树立脱贫致富理想。扶志和扶智虽然是两个层面的内容,但统一到实现路径上都需要依靠职教、网络和社会教育等教育手段,通过相关知识的传授,改变贫困群体的思维方式,提高贫困群体的技术、技能,从而实现帮扶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和高效的服务能力参与到政府的稳定脱贫工作中,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4 结语

到目前为止,青海省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县摘帽,基本摆脱了贫困省的称号,在2020年也全面实现了小康,但是这种小康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2020年以后,我们的扶贫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相对贫困、次生贫困将会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也需要为小康时代的扶贫工作提前谋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青海省贫困人口救助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隐形贫困人口
救助小猫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