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农情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12-25何佳洋罗小敏

南方农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调度乡镇人员

何佳洋,张 凯,罗小敏,夏 波

(1.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 401121;2.重庆远达渝地环境治理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

农情调度作为记录反映种植业生产动态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指导种植业生产的“晴雨表”和指挥种植业发展的“仪表盘”,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管理种植业生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农情信息调度的参谋和引导作用,我们对重庆市农情调度体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当前农情调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现状

1.1 农情调度机制

重庆市建立了涵盖市级、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的种植业生产信息调度机制,构建了农情信息联网报送系统及市级农情信息发布平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农情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发布流程。制定了相应的农情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了同气象、统计、应急等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以及同各级农情部门之间的会商制度。信息化系统和规范化制度的日趋健全,为确保农情调度顺利、规范、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情调度机构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办——农情办,负责重庆市农情调度工作。重庆市38 个涉农区(县)均有专门负责农情调度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并有专职农情调度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开展。区(县)农情调度机构分为4类,1)农技推广部门,例如江津、永川和南川等,占61%;2)农业农村委办公室及产业科室,例如长寿、铜梁和大足等,占26%;3)农业信息中心,以梁平和开州为代表,占5%;4)其他占比8%,其中潼南区设立了专门负责农情工作的农情信息中心。

1.3 农情信息人员结构

1.3.1 年龄结构

据调查,重庆市农情信息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岁。区(县)农情信息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39%;40~55 岁的占比53%;55 岁以上的占比8%。在乡镇农情信息人员中,40 岁以下、40~55 岁和55岁以上占比分别为24%、73%和3%。

1.3.2 学历结构

据调查,区(县)农情信息人员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最高学历为硕士,最低为中专。硕士学历占比13%,大学本科占比47%,高职占比37%,中专及以下占比3%。乡镇农情信息人员学历主要集中在高职,占比42%,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为24%,中专及以下占比34%。

1.3.3 专业结构

据调查,区(县)农情人员中农学学科门类专业的比例为82%,主要包括农学、农业技术推广、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非农专业则主要为统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他,占比分别为8%、5%、5%。

1.3.4 职称结构

据调查,在区(县)农情信息人员中,副高职称及以上占比32%,中级职称占比34%,初级职称及以下占比26%,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

1.4 农情信息采集渠道

重庆农情信息来源主要分为3个方面。1)面上调度信息。按照“乡镇(街道)—区(县)—市”顺序,通过农情调度系统层层上报,全面收集、整理、汇总农情信息。2)田间定点监测信息。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生育期内,由8 个农情基点县定期、定点采集作物生长环境、生育进程、长相长势等农情信息。3)会商研判信息。通过与统计、气象、应急等部门及农业专家沟通会商,全面分析气候趋势、农业灾害情况,结合农业优新技术推广等农业生产因素,综合研判农情信息。通过全面覆盖、点面结合、联合会商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农情调度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情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农情信息人员总体稳定,但乡镇农情信息人员稳定性普遍较差。据调查,区(县)农情信息人员从业年限在3年以上的占61%,从业年限1 年以内的占21%;部分区(县)频繁更换农情人员,甚至有个别区(县)农情信息人员阶段性缺位。乡镇农情信息队伍建设普遍较差,有15 个区(县)反映,辖区内只有不到20%的乡镇有稳定的农情信息人员,乡镇农情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2.2 农情信息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农情信息数据量大,专业性强,既需要农情信息人员具有“细心、耐心、责任心”,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较好的分析研究能力。农情信息人员“专人不专职,专人不专业”等问题较为突出。这既不利于农情信息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情信息质量的稳步提升。据调查,约92%的农情人员同时承担了较多的其他工作,剩余人员也或多或少承担一些其他工作。同时,乡镇农情人员非农专业比例偏高。有22 个区(县)反映,所属辖区内乡镇农情人员中农学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在50%以下。此外,从填报农情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看,部分区(县)农情人员责任心不强,填报数据时效性不够、逻辑性差。

2.3 农情工作阵地建设相对滞后

除潼南外,目前绝大多数区(县)没有专职农情机构,而是由农技部门、农业信息中心、经管站及农业农村委机关产业或综合科室承担农情调度工作,乡镇则基本没有固定的农情调度机构。农情调度机构从市级到乡镇没有形成一条线,行政体系不顺畅,导致上传下不达,工作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据区(县)反映,基层部门非常重视领导批示的专项工作,而农情调度这项基础性工作常常被忽视。

2.4 农情信息化设施装备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农情调度项目经费缺乏,市级部门首先确保农情调度项目正常运转经费,基本没有剩余经费投入到农情信息采集、监测、记录、传输等配套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同时,各区(县)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基本上没有专项农情项目经费预算,几无可能建设完善农情信息化设施装备。目前,农情信息调查基本都是传统的人工采集、监测、记录数据,电话、短信、QQ等传送数据手段,自动化农情设施投入相对薄弱,导致部分区(县)常常不能按时上报农情信息或上报的农情信息质量不高。

3 对策

3.1 加强农情组织领导

建议加强重庆市农情调度工作的组织领导,强调农情调度工作的责任主体,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农情调度各项工作制度,并要求各地各级农情部门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抓细抓实抓好工作。制定农情调度工作鼓励政策,如农情调度机构奖罚机制、农情信息人员晋升机制等,充分调动基层农情机构和农情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在种植业重要生产环节、主汛期等,开展重庆市农情调度督导工作,督促各地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农情调度工作。

3.2 强化农情队伍建设

制定农情信息人员职业标准,农情信息人员实行职业化认证管理。区(县)、乡镇等须确定1~2 名农情信息人员,经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农情信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开展农情信息调度工作,且中途不能随意更换,要更换也需新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更换。同时,加强农情信息人员培训力度,每年至少开展1 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情人员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能力。各级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农情信息工作。此外,要加强市级、区(县)级农情专家分析研究团队建设,聘请粮油专家、蔬菜专家等担任农情顾问。逐步引导各级农业部门形成“专人专岗,专人专职”农情信息调度网络体系,建成一支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的职业化农情信息人员队伍。

3.3 加大农情经费投入

建立农情信息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事关农情信息化建设能否得到发展,事关农情调度服务种植业生产水平能否加快提升。建议政府部门要把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和形成农情调度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农情信息采集、监测、传输等信息化设施设备,探索研究物联网、遥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同时,制定社会组织开展农情调度补贴方案,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情信息服务,提升农情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3.4 拓展农情信息渠道

加强田间定点监测、联合会商、专家团队等农情信息采集渠道建设。1)进一步优化监测点布局和升级监测设施设备。在现有水稻、玉米田间定点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水稻、玉米种植分布,优先选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增加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的监测点,完成自动化、可视化监测设施设备升级改造。2)进一步完善农情信息会商制度。农业部门内部要加强种植意向、生产形势、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推广面积和主要农业技术推广面积等信息会商。加强与统计等部门信息沟通,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第一时间获取相关部门信息。3)进一步加强农情专家分析团队和灾情分析研究团队建设。定期不定期以电话咨询、会商、约稿等形式,获取重要农情信息。组织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主要作物开展苗情、产量、效益等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建成横向、纵向、点上、专家信息采集上齐头并进的多样化信息采集渠道,不同渠道信息之间也可以相互印证、相互支撑。

3.5 提升农情服务水平

农情部门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农情信息分析研究能力不足,急需进一步充实力量,提高农情信息分析研究水平。同时,需明确农情分析研究的时间节点、重点主题、主要内容、成果运用等,集中“农情人”的智慧和力量,谋求在一些重大农情问题上,尤其是在预见性问题上出成果、出精品,达到既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又能为生产者提供指导服务的作用。

猜你喜欢

调度乡镇人员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基于强化学习的时间触发通信调度方法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基于动态窗口的虚拟信道通用调度算法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