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组合作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精彩“舞台”

2021-12-24吴月红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圆周角圆心公式

吴月红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江苏苏州 215224)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的运用拉近了师生身心的距离,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激发弱势群体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使学生学得较轻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日渐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开设公开课时的选择。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少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生参与合作不均衡、不主动,教师只在旁边观看,放任自流,不能给予适度及时的点拨。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还得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备好“剧本”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是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不是每个数学知识点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要设计好“剧本”,即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剧本”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没完没了,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

例如在教学《圆周角》时,首先教师给出图1并提出问题:∠BA1C、∠BA2C、∠BA3C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互相补充,学生不难得出共同特征是:1.顶点都在⊙O上,角的两边都和圆相交;2.它们都对着弧BC。教师再提问:圆心O和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为下面分类研究圆周角与所对弧上的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好铺垫。接着教师给出图2、图3,请学生动手画一画弧BC所对的圆周角,并思考:可以画多少个圆周角?用量角器量一量所画的圆周角是多少度?还有什么发现?通过对图2、图3的探索,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猜想的种子: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度数都一样,并且是这条弧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那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怎样验证呢?结合图1,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虽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但这些圆心角相对于圆心有3种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这一分类,就把无限的问题转化为有限的问题来进行研究了。要求学生画出分类后的三种情况:图4、图5、图6,小组间合作交流来进行对猜想的验证。

又如在教学《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时,我对课本上提供的问题2进行了改变:四川山区的一个景点想种一些杜鹃花,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有变化,而杜鹃花有合适的生长气温,不能随处栽种,为了景区能顺利种上杜鹃花,你觉得需要查阅哪些数据来解决?通过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他们知道应该需要下面这些数据:山脚平均气温;杜鹃花生长适宜的气温;海拔升高气温变化情况。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索,得出要在该山区种植杜鹃花,应种在比山脚的海拔最多高多少米的山坡上。“应用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发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再来是通过合作学习,让数学问题生动起来,让学生觉得原来“应用题”也没那么难嘛!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并且也不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好的剧本是演出成功的基础。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重点内容的编排意图,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精心设计方法。可选择开放性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选择有梯度层次和实验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避免问题太难或太易,使合作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

二、教师当好“导演”

有了好的剧本,还得有个优秀的导演才行,一节好的课,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必不可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点拨,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的进行。教师就是监视器后的“总导演”。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一课时,可以这样来安排问题:1.圆锥的侧面积该怎么求呢?2.它是平面图形求面积问题吗?3.怎么实现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呢?4.你如何得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通过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难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而扇形面积公式学生刚学,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求圆锥侧面积,就是求它侧面展开图扇形的面积。这时候老师又可以提出问题了:想要知道圆锥侧面积,你需要知道哪些量呢?圆锥里的量和展开后扇形的哪些量一一对应呢?学生知道扇形面积公式是:

又如《乘法公式》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得出完全平方公式时,事先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两个长为b,宽为a的长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卡片。让学生选用其中两张卡片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怎么计算面积呢?学生1: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学生2:新长方形面积等于拼成它的两个图形面积和。教师及时点评,两种方法都对,说明我们可以把新图形看成一个整体计算,也可以分开来计算,两种算法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可以再让学生选其中的三张卡片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并用两种方法计算它的面积。教师走进每个小组,看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适时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将四张卡片都用上,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两种方法计算其面积从而得到:(a+b)2=a2+2ab+b2。除了通过拼图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等式外,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前面刚学多项式乘多项式,不难得到:(a+b)2=(a+b)(a+b)=a2+ab+ab+b2=a2+2ab+b2。完全平方公式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过多种方法引出这一公式,希望学生对此公式有一个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教师恰当的引导成为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对小组合作进行仔细观察,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对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指导、讲评,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生做好“演员”

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怎么能少了好的演员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拿到“剧本”,经过研读后,必须要有自己对知识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导演”的引导、启发,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光芒。

比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学生前面已经经历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了,所以这节内容也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本在安排这节内容时用了四个课时,从y=x2到y=ax2,再到y=ax2+k、y=a(x-h)2,最后是y=ax2+bx+c,层层深入。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像,那么他们合作画出y=x2应该问题不大,教师可以追问一下:你觉得y=-x2的图像会是怎样的?再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画看。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在进行下面的探索时更加游刃有余了。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二次函数图像在系数发生变化时,图像会怎么变。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奇特魅力。

又如在探索《确定圆的条件》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A,请学生上黑板做一个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学生1上来画了一个,学生2上来画了一个……当第五个学生上来的时候,提问: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答:无数个。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圆心,二是半径。现在这种情况,当圆心确定了,那么因为要过点A,半径也就确定了,但圆心的位置有无数种,因而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教师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点B,请学生上黑板作圆,使它经过点A、B,学生1上来连接了AB,用尺度量了AB,取了AB的中点O,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了一个圆。学生1说因为要过A、B,所以取了AB的中点,同组的学生2补充说:不仅中点可以,只要是AB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A、B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圆心肯定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这样的圆可以画无数个。同组的学生都赞同地拍起了手,教师也欣慰的点点头。学生3说:老师,你可以画第三个点了。那第三个点可以怎么画呢?教师先画了一个和A、B在一直线的点C,请学生3上来画过这三个点的圆,发现画不出。教师改变一下点C的位置,使得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学生3顺利的画出了一个圆来。通过这样的探索,使学生理解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要让学生成为好演员,教师的有效调控是关键。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小组合作的操作程序,控制好合作的时间;要“帮富济贫”,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成功的“舞台”,让数学课堂变得更轻松、更高效,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猜你喜欢

圆周角圆心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运用圆周角定理求角的大小“五结合”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