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易代之际的浙籍儒士
——任士林家世、生平考

2021-12-24张利军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士林眉山赵孟頫

张利军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任士林(1253-1309),字叔实,号松乡,浙江奉化(今属浙江宁波)人,元初著名文人、学者。士林虽出生于书香门第,簪缨世家,但因其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待到天下承平,元初又不开科举,仕进无门。虽博学能文,但其一生命运坎坷,仅以授徒为业,不得见用于时。任士林作为宋元鼎革之际的一名普通儒生,虽在建功方面乏善可陈,但其所著《松乡先生文集》一书却流传至今,包罗万象,为我们研究宋末元初的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然而由于史料的匮乏,学界关于任士林其人之家世、生平情况,所知不多。本研究将对任士林之家世和生平逐一进行考述。

一、任姓起源考

任姓起源甚早,可以追述到远古时期。任士林之祖先,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任不齐。任氏祖先于唐末入蜀,宋代迁于福建、浙江。详考其家族,是我国古代“诗礼传家”的典范。其家族代有才人,于两宋时期,至少从“二任”兄弟开始,由进士而步入仕途者甚多。任士林出生于这样的簪缨世家,家学渊源,无疑对其成长和学识的养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任士林之任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一般认为任姓源出有六:一是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古姓之一。二是源出黄帝赐姓。《元和姓纂》卷十《薛》:“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1]1537三是以国为姓。《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三上》:“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2]2883四是源于风姓。《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以姓为氏》:“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也。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3]104五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各民族交流和融合加快,有少数民族改姓为任姓者,今天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如满、蒙等族均有此姓。六是为避祸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王宣为避难而逃奔江南并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二、任士林家世渊源考

任氏第一个有名的人物是任不齐,《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在其《世系总表》中将任不齐列为任氏始祖[4]176。任不齐乃黄帝后裔,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八年(634年)追封其为任城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其为当阳侯。任氏族人大多宗奉任不齐为得姓始祖。任氏一脉,名人辈出:楚有任不齐、秦有勇士任鄙、魏有贤臣任座,东汉御史中丞任奕,三国名将任峻,南朝文学家任昉、唐明州刺史任桐、宋代任希夷等。由上可知,任氏先贤,或以武扬名,或以文传世。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任士林,就属于以文传世的代表之一。

任士林早年,曾以所作诗文求教于南宋著名经史学家王应麟,同为浙江老乡的鄞县王应麟就曾夸奖说:“在汉东都御史中丞、句章任奕,以文辞进其名,著于会稽典录。近世任氏,多工于辞赋,有声场屋间,岂中丞苗裔耶?丹穴凤凰羽,风林虎豹章,信有种哉!”[5]早在东汉,就有同为句章的任奕,以文名显于世,被学者朱育称其为“文章之士”。虽然任士林与东汉的任奕同为句章人,可是任士林并非祖辈居于浙江,而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的。

赵孟頫在为任士林所作的墓志铭中说:“公讳士林,字叔实,姓任氏。其先蜀绵竹人,少师希夷之后,八世祖来居庆元之奉化,又再世而徙居埼山。”[5]根据《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的记载,任氏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朝末年,为躲避兵戈战乱,遂迁徙进入蜀地,居于绵竹(今四川绵竹),其后其孙任及祖居于眉山,遂占籍眉山,任及祖的玄孙为任骘,任骘有二子,分别为长子任孜和次子任伋[4]193-196。这就是被苏轼称之为“大、小任”的两兄弟,即“大任”任孜,“小任”任伋。兄弟二人属于任不齐五十六世孙,为四川眉山人。眉山与绵竹都属于四川,绵竹位于成都北偏东方向,即今绵竹市;眉山位于成都南偏西方向,即今眉山市,且两地距离成都都很近。所以赵孟頫称任士林“其先蜀绵竹人”,已经追溯到唐末的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了。不过很快其孙就迁徙到距离绵竹不远的眉山了。

任孜,字遵圣,四川眉山人,以学问气节著于乡里,与苏洵齐名,北宋仁宗庆历癸未年(1043年)进士,仕至光禄寺丞。任孜有弟伋,亦有名。任伋(1018-1081),字师中,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庆历丙戌年(1046年)进士。曾通判黄州,神宗熙宁时知泸州,元丰四年(1081年)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三百四十五《任伯雨传》云:“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父孜,字遵圣,以学问、气节推重乡里,名与苏洵埒,仕至光禄寺丞。其弟伋,字师中,亦知名,尝通判杭州,后知庐州。当时称‘大任’‘小任’。”[6]10964

任孜有子任伯雨。任伯雨(1046-1119),字德翁,号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神宗元丰壬戌年(1082年)进士,调任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县。因有善政,召为大宗正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擢左正言。任伯雨为官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宋史》卷三百四十五《任伯雨传》云:“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6]10965

由上可知,任士林先人是“蜀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其后八世祖迁徙到“庆元之奉化”(今浙江宁波),九世再迁徙到埼山(今浙江宁波),是宋代任希夷之后。前面赵孟頫提到任士林乃“少师希夷之后”,指的就是任希夷。《宋史》卷三百九十五《任希夷传》云:

任希夷,字伯起,其先眉州人。四世祖伯雨为谏议大夫,其后仕闽,因家邵武。希夷少刻意问学,为文精苦。登淳煕三年进士第,调建宁府浦城簿。从朱熹学,笃信力行,熹器之曰:“伯起,开济士也。”开禧初,主太常寺簿,奏:“绍煕以来,礼书未经编次,岁月滋久,恐或散亡,乞下本寺修纂。”从之。迁礼部尙书兼给事中。谓:“周惇颐、程颢、程颐为百代绝学之倡。乞定议赐谥。”其后惇颐谥元,颢谥纯,颐谥正,皆希夷发之。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史弥远柄国久,执政皆具员,议者颇讥其拱默。寻提举临安洞霄宫,薨,赠少师,谧宣献[6]12050。

按照《宋史》的记载,任希夷四世祖为任伯雨,但是这个记载历来颇多争议。钱大昕就曾怀疑这一记载的准确性,他在《诸史拾遗》中说:

四世祖伯雨为谏议大夫。按:伯雨传,父任孜字遵圣,其弟伋,字师中,当时称大任、小任。施元之注东坡任师中挽词云,大任忠敏公之父。忠敏公即伯雨。施元之以希夷为师中曾孙,则伯雨乃从祖,非四世祖也,传恐误[7]215。

即依据《宋史》记载排序:任孜—任伯雨—(四世到)任希夷;但是按照“施元之以希夷为师中曾孙”,则传承系统为:任伋—(五世到)任希夷。因为任伯雨是任孜之子可以确定。所以再简略言之,二者分歧可归纳为:《宋史》认为任希夷乃“大任”任孜之后;而施元之和钱大昕则认为任希夷乃“小任”任伋之后,钱大昕推测可能《宋史》记载有误。

由于此一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加之任希夷又有大名于世,后之任氏子孙多宗任希夷为其祖,至有“闽中祖”“奉化祖”“华亭祖”等,造成谱系的混乱。也致使本书研究对象任士林止步于任希夷,而不能上推和区分具体属于任孜和任伋哪一支。后偶读任恢宗先生书,在其《补记》说:“任贤臣本为任伯雨孙子,出继给堂侄任谅为嗣子后,其孙子任希夷仍然可以尊伯雨为‘四世祖’。”[8]84由此看来,前面两者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任伯雨有二子,长子任象先,次子任申先。任申先,以布衣赐进士出身,特起至中书舍人。任申先把自己的一个儿子任贤臣过继给了堂兄弟任谅为“嗣子”。任伋有子任大防,为国子监太学生。任大防有子任谅,眉山人,北宋神宗元丰辛酉年(1081年)解元,北宋哲宗绍圣甲戌年(1094年)进士。历官大中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京兆府,徙汝陽。任贤臣,右朝议大夫、武昌通判、摄群事,始家福建邵武。任贤臣有子任璜,福建德化县令[9]60-61。任璜有独子任希夷,淳煕三年(1176年)进士,仕闽,因家邵武。根据《任氏宗谱》的记载,任希夷有二个儿子,长子任秩然和次子任曦。任秩然,字理斋,居浙江奉化埼山,为“奉化祖”[8]80。任秩然有子任处恭,任处恭有子任果德,“宋进士,迪功郎”[10],任果德子为任士林。

因之,结合有关史料,梳理出任士林之家族谱系如下,只列直系,其余省略,间有注释,分本生谱系和出继谱系。

本生谱系:任骘-任孜-任伯雨-任申先-任贤臣-任璜-任希夷-任秩然-任处恭-任果德-任士林。

出继谱系:任骘-任伋-任大防-任谅--任贤臣-任璜-任希夷-任秩然-任处恭-任果德-任士林。

同样,通过考证相关史料,梳理出任士林一脉的迁徙路线大致如下:任氏始祖任不齐,为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到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末入蜀,居于绵竹,任叔文之孙任及祖占籍眉山。传到大、小任兄弟任孜和任伋时,早已经居于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且兄弟二人齐举进士。到任贤臣时“始家福建邵武(今福建南平市下属的邵武市)”,任贤臣儿子任璜曾任福建德化县令,任希夷“其后仕闽,因家邵武”,由此可知,任希夷并非“闽中祖”,任希夷祖父任贤臣开始居于福建邵武了。到任秩然时,居浙江奉化埼山,为“奉化祖”。任士林晚年时,应好友卫谦之邀,“携家华亭”,遂为“华亭祖”。《上海通志》载:“任姓,宋末,两浙盐运照磨、奉化任子良留居华亭。元大德年间,绵竹任士林,由奉化迁华亭。”[11]6959其子任耜,字子良,曾任两浙盐运照磨,晚年致仕,正当元末大乱,退居于华亭。到其裔孙任勉,占籍华亭,举大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因此任士林一脉大致迁徙路线是:四川绵竹(任叔文)-四川眉山(任及祖)-福建邵武(任贤臣)-浙江奉化(任秩然)-上海华亭(任士林)。

三、任士林生平活动考

任士林之生平,正史无传,惟于《元史》卷一百九十中附载于戴表元传尾云:“当戴表元时,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云。”[12]4337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任士林卒后,他的好友赵孟頫为其所撰的《任叔实墓志铭并序》,后世介绍任士林之生平经历,大多均照抄该文,不出墓志之范围。因而笔者以赵孟頫所撰《任叔实墓志铭并序》为基础,力图搜求相关史料,梳理士林其人之生平活动。

任士林,字叔实,号松乡,“生于癸丑八月戊申”[5],即生于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士林出生在浙江奉化之松林乡,其号松乡,亦源于此。有人认为松乡之号,源于华亭松江,如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卷二十六:“按任公后迁居松江(按:今上海松江),松乡之所由名也。”[13]881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任士林晚年才受其好友卫谦之邀,游寓华亭之松江(按:今上海松江)。关于松林乡,任士林《松乡记》云:

出奉化市郭,东南行数百步,有松蜿蜒如龙,头角爪体具,盖数百年物也。或曰:“州之秀,尽钟此松,故多名儒而少显宦。”又东南行二十里,万山苍然,风雨岁寒,不改节色。西接华顶云,南东引金峨、太白,两溪如带,无楩楠樟梓杂植,人号其地为松林乡。唐开元中,析鄞为十九乡时所名,逮更为八乡,亦不辄易。南入海为鲒埼亭,盖乡之斗绝处。余家其下,聚居亦数百指[5]。

士林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族里,诗礼传家数百年。高祖任秩然,字理斋,居浙江奉化埼山;祖父任处恭;父亲任果德,南宋进士,官迪功郎。士林幼颖秀,六岁能属文,祖父任处恭奇之,“口授古文百余篇,经耳不忘”[5]。父任果德去世,士林居庐墓下,读书其中,凡诸子百家之言,靡不周览,乡子弟多从之学。

士林一出生,就处于南宋与蒙古交战的战乱时期。早在任士林出生的前两年,即公元1251年,蒙古的蒙哥可汗即位伊始,就命令其弟忽必烈经理漠南,开府金莲川,全权负责南方汉地之事务。忽必烈采取迂回包抄策略,派兵攻大理,于任士林出生之年,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共灭云南大理国,进兵西藏之吐蕃。1257年,蒙哥留四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自己亲率三路大军大举攻宋,寇襄阳侵散关。到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围攻崖山,宋军大溃,陆秀夫背负卫王投海而死,宋亡。此时士林二十六岁,一直居于乡,以读书、授徒为业,未曾参加科举。

入元,奉化县令丁济招致之,礼遇有加,与同邑舒津、陈著二人同修《至元奉化县志》,时间大致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后,士林此时约四十岁。因士林文采出众,“廉访完颜公深所敬慕,俾经理文公书院”[5]。完颜公,不知何人。考诸王应麟《九先生祠堂记》云:“元贞丙申月正元日,廉访使者完颜公贞至学宫,谓祠宇陿陋未称,相攸尊经阁之右,规模一新。”[14]264-265可知为完颜贞,时任浙东廉访司佥事,“元贞丙申”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任士林《重建文公书院记》:“永嘉陈君友龙以朝廷首选,实来江浙。始至,起士林于家,俾复文公书院于奉化之阳。”[5]陈友龙,元贞年间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全元文》收陈友龙文一篇《淮海书院记》。按:《光绪奉化县志》载:“元贞二年,江浙提举郑友龙起士林于家,俾经理文公书院。”[15]郑友龙,误。

文公书院其名,是为了纪念宋代名儒、奉化人舒璘,谥号文靖,后之学者尊称其为文靖公。根据俞海青等主编的《奉化教育志》中的《大事记》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年),龙津书院改为文公书院,后停办。元贞二年(1296年),任士林主持修复文公书院,建于城内宝化山麓,至明朝嘉靖间停办[16]7。由此可知,元贞二年(1296年),任士林由时任浙东廉访司佥事的完颜贞和江浙儒学副提举陈友龙共同举荐,主持修复奉化县城南的文公书院。大德二年(1298年)秋,部使者完颜公行郡,问任士林家乡出处,题之曰“松乡”,此完颜公也是指完颜贞。受赵孟頫称赞的《兰芎山福仙禅院记》,作于“癸卯七月望日”[5],是为元成宗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可知从元贞二年(1296年)到其后的大德七年(1303年),这段时间,任士林主持修复了家乡奉化的文公书院,并讲学于文公书院。

文公书院既落成,有司以为然,乃命教谕上虞。任士林《经历阮公墓志铭》:“大德八年(1304年)春,余为上虞文学掾,而子贞(按:阮子贞)则为邑长于斯。”[5]任士林《孝子钱府君墓志铭》:“大德八年(1304年)春,句章任士林既职教事于古虞氏之邦。”[5]大德八年十有二月(1304年),士林与其好友刘伯寿游上虞之兰芎山,“坐筍舆,乘北风,度孝文岭,过杨尖之山,登览终日”[5]。上虞,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任士林于1304年教谕上虞,为上虞文学掾。

其后,士林乃讲道会稽,授徒钱塘。士林之来杭,实受杭州宗阳宫杜道坚之邀。杜道坚,字逸处,号南谷子,为宋末元初茅山宗嫡传弟子,其时奉旨提点杭州路道教,主持杭州宗阳宫。任士林《大护持杭州路宗阳宫碑》:“越二十有一年,是为大德八年(1304年),有旨赐(按:杜道坚)玺书,起杭州路道录,住持提点宫事。”[5]杜道坚为任士林提供授课的地点,“而宗阳杜宗师馆之于宫”[5],对其提携颇多。士林初来杭州,立足未稳。杜本序云:

惟叔实甫始自四明山中来杭,倡为古作者文辞,一时惊猜、疑愕、怪笑、非讪者,往往喧杂,独赵公子昂、邓公善之、袁公伯长、周公景远、张君锡、杨仲弘、薛宗海、吾子行、刘师鲁交相推誉,以为柳河东其人也。由是近远求文著金石者,户外之屦相接矣。往时怪笑、非讪者,亦随以服[5]。

其后,在个人的努力和杜道坚、赵孟頫等人的护持和提携下,慢慢地站稳了脚跟。士林在杭州教授弟子数十百人,杨仲宏、杜本、刘汶等皆求学于士林门下,其后并扬名于后世。士林虽授徒以为食,而文日大以肆,近远求文以刻碑碣者,殆无日虚。士林于杭州,展其文采,有名于时,所与游者,文学如赵孟頫、邓文原、袁桷、戴表元等;道教如吴全节、杜道坚、王寿衍等;少数民族高官如保八、夹谷之奇、高克恭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

任士林在杭州的这段时期,是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当时杜道坚主持下的杭州宗阳宫,逐渐聚拢了一群因儒道交游而形成的文人群体,而杜道坚、赵孟頫和任士林三人,则无疑是这个杭州宗阳宫文人群体的核心[17]111。

至大初(1308年),中书左丞郝天挺以事至杭,闻士林文名,举之行省,仅得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士林之被举荐为书院山长时,赵孟頫已经卸任江浙儒学提举。然因赵孟頫欣赏士林之文采,且二人相谈甚契,自是相与为友。而且,赵孟頫与郝天挺相友善,所以此次举荐,赵孟頫实出力为多。湖州安定书院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元代归属于湖州路。

湖州安定书院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是当时湖州知州孙觉为纪念他的老师胡瑗(安定先生)而奏请朝廷创立的湖州古代学府。士林文集中未曾言及湖州事,大概是举荐而不曾赴任。任士林《松江府华藏院记》:“至大元年冬,余客华亭,因过华藏院。”[5]可知,那时任士林正客居华亭,不在湖州。

任士林在被举荐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时,未曾赴任,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当时其长子任耒病得很重,士林担心其子的病情,无法赴任。赵孟頫记载:“而长子耒疾久不差,君念之郁郁不乐,俄亦得呕疾,竟卒于杭之客舍。”[5]可知,最终任士林也与其长子任耒一样,“俄亦得呕疾”,双双病逝于杭州客舍。

关于任士林父子所患病“呕疾”,查《中华医学大辞典》,收录有关呕吐条目共计十三条,基本都是关于呕吐病情轻重的各种记载[18]696-697。分析可知,这是一种肠胃病,轻者呕吐苦水、清水、食物残渣等,容易痊愈;重者可能吐血、上吐下泻、脱水等等,严重者可以使人毙命。古今多有患此病者,如康熙帝皇八子胤禩,于雍正四年被圈禁,史载其很快患呕疾而亡,后世一般认为其是被毒死的。具体到任士林父子,则情况可能是,任耒因感染了瘟疫而患上呕疾,其父任士林在照顾他的时候,也被传染上了,所以很短时间内,父子二人,双双病逝。

其实在大德年间到至大年间,江浙地区爆发了很严重的灾荒,《元史》中多有记载。就以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为例:“十一年春,两浙大饥,首赞发廪赈之。”[12]4122《元史·武宗一》载:七月“江浙水,民饥,诏赈粮三月”[12]484;八月“浙东、浙西、湖北、江东郡县饥,遣官赈之”[12]486;九月“江浙饥,中书省臣言:‘请令本省官租,于九月先输三分之一,以备赈给’”[12]487;十月“常岁海漕粮百四十五万石,今江浙岁俭,不能如数,请仍旧例,湖广、江西各输五十万石,并由海道达京师.......是月,杭州、平江水,民饥,发粟赈之”[12]489。

大灾之后必有大瘟疫,《元史·五行一》:“至大元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12]1080《元史·武宗一》载:正月“绍兴、台州、庆元、庚德、建康、镇江六路饥,死者甚众,饥户四十六万有奇”[12]494;六月“中书省臣言:‘江浙行省管内饥,赈米五十三万五千石、钞十五万四千锭、面四万斤。又,流民户百三十三万九百五十有奇,赈米五十三万六千石、钞十九万七千锭、盐折直爲引五千’”[12]499;七月“江南、江北水旱饥荒,已尝遣使赈恤者,至大元年差发、官税并行除免”[12]501;九月“中书省臣言:‘......江浙饥荒之余,疫疠大作,死者相枕藉。父卖其子,夫鬻其妻,哭声震野,有不忍闻’”[12]502;十一月“诏免绍兴、庆元、台州、建康、庚德田租,绍兴被灾尤甚,今岁又旱,凡佃户止输田主十分之四”[12]504;润十一月“以杭州、绍兴、建康等路岁比饥馑,今年酒课免十分之三”[12]506。

《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张升传》载“(至大元年)初,大德、至大间,越大饥,且疫疠,民死者殆半。”[12]4127任士林《诸暨州寿圣院观音殿记》亦载:“明年是为至大元年,两年之间,浙以东以旱特闻,而越为甚,民无食,流且死者以万计。”[5]关于此一时期,因灾荒引发的瘟疫,文人笔记中也多有记载。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中,也对此多有反映。如赵孟頫的《幼女夭亡帖》《小女帖》《亡女帖》《腹痛帖》等,都是关于这一时期瘟疫的记载。至大元年大到至大二年的这场大瘟疫,赵华先生称之为“丁未大祲”。赵华先生说:“赵家为这场大疫付出了惨重代价,赵孟頫‘去秋(至大元年)疾患,新年方稍安”,幼女于至大二年正月廿日弃世,婢仆死者二人,一家哀痛,至于半年。”[19]103而任士林和其长子任耒,就是在这次大瘟疫中,染病去世的。

关于任士林之生卒年,最准确的就是赵孟頫的记载:“公生于癸丑八月戊申,卒于至大己酉七月己亥,年五十有七。”[5]可知士林卒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七月。后之史书,皆以此记载为准。如清钱宝塘《历代名人生卒录》卷六《辽至元》:“任士林五十七。”[20]《中外文学年表》于“1309年”条目下亦载:“任士林卒(生于1253年)。”[21]438任士林卒于杭州后,赵孟頫应士林次子任耜之请求,在吴兴为之作《墓志铭》。其后,任耜等将士林“归葬奉化松林乡雷公山祖墓之域”。明代《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七《冢墓》:“安定书院山长任士林墓在松林乡雷公山。”[22]清代《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和《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十八所载任士林墓地与《嘉靖宁波府志》亦相一致。任士林一生之行止,就此结束了。

四、结语

任士林之先祖自任不齐始,传到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末为避兵戈战乱,遂携家入蜀,居于绵竹(今四川绵竹),其后被苏轼称为“大、小任”的兄弟二人任孜和任伋,属于任不齐五十六世孙,先后举进士,成为士林佳话。至此以后,任氏子孙,于两宋间,登科取士者,绵延不绝。任氏家族一支也逐渐出川入闽,再由闽入浙,传至士林之父任果德,举南宋进士,官至迪功郎。任士林就出生于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簪缨不绝的士大夫家族。

士林出生之年(1253年),南宋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至1279年(当宋帝昺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二月,宋元海军于崖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而死,至此宋亡。此一阶段社会动荡不安,士林一直居于乡,以读书授徒为业,未曾参加南宋科举。国家安定之后,士林受杜道坚之邀入杭,逐渐融入东南文坛,与戴表元齐名。所与游者,文学如赵孟頫、邓文原、戴表元,吾衍等,旁及佛道以及南来江浙做官的少数民族官员。这一时期,为任士林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士林虽有大名于时,然元初无科举之路可走,其后经人推荐,仅得湖州路安定书院山长,且未及赴任,就遭逢“丁未大祲”于1309年染病去世。等到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实行科举,士林去世已四年矣。

我国科举之开端,肇始于隋,完善于唐,殆至两宋,达于极致,士大夫之地位,尊崇无比。宋亡元兴,科举不行,读书人仕进无门,且处于宋元鼎革之际,以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央政权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任士林作为宋末元初此一时代的读书人之一,颇具代表性。详考其家族及个人之经历和人生命运,为我们研究宋元之际“儒士”这一特殊群体,在鼎革之际的人生经历和抉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视角。

猜你喜欢

士林眉山赵孟頫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苏轼眉山足迹
涂白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