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2021-12-24申小雪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工作中心山西长治046000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大田种子玉米

申小雪(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工作中心,山西 长治 046000)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领域中经营领域、生产领域、服务领域以及管理领域中运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各类现代化技术的整个过程。信息化设备与技术运用在农业生产环节中,不仅能够明显地提升农业领域经济增长的速率,还能够将农村经济生产的主体结构改变,给农业的各种决策提供出科学化与关键性依据。就现阶段山西长治大田玉米种植水准分析来看,不管是单产水准亦或是栽培技术、品种研发技术与机械化程度,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领域有着一定的差异。栽培作为农业生产中关键性一环,下面主要分析该环节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促使大田玉米产量可显著提升。

1 播种前的土地翻耕作业

确保玉米种植质量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种植地区的土地是否平整,以及对土地的翻耕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在实际的玉米种植开始之前,要充分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壤进行翻耕,以此来确保在玉米种植时土壤能够始终保持通透性。一般来说,对土壤的翻耕深度不能够低于20 cm,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某些农民家的种植面积较大,导致他们在进行土壤翻耕工作时一味地求快,对土壤的翻耕不够彻底,导致了土壤中上次玉米根茎的残留,严重的影响了高产栽培的质量。但是合理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很容易测量出具体的翻耕深度,与此同时,通过这种科学的翻耕作业可以使一些体积较大的土块得到良好的解决,确保玉米在种植过后的覆盖程度上能够做到更好。除此之外,在进行播种前的土壤翻耕作业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用一些大型的播种以及翻耕机器,代替传统的人力劳动,这样能够在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也能够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确保种植地土壤的平整程度,为大田玉米的种植提供一个优良的种植环境。

2 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进行播种

如果想要提高大田玉米的种植质量与更好的实现高产栽培,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优良的玉米品种,“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这是当地农民口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由此可见,玉米的品种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所以就要求大田玉米的种植户,要在对大田玉米的品种选择时,充分结合种植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等,并对这些条件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大田玉米种子。在现如今的玉米种子市场当中,各种类型的种子琳琅满目,有许多大田玉米种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种植能力,所以更要求农民们在选择大田玉米品种时,要充分结合好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品种的大田玉米种子要有一个辨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大田玉米的高产栽培。对于这一点,可以充分结合农业信息化技术,使用智能化仪器,做好种子的智能化处理,通过对天气状况进行智能化预测,及时的晾晒种子,在晾晒完毕之后采取药剂浸泡等手段,而药剂配置的比例则可以根据互联网的智能配比平台,进行信息化配制。其次,农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搜索一些类似于该品种的根茎、叶片等具体参数,因为这两个方面最能够显示大田玉米的营养吸收能力与对阳光的接受能力等,通过这种选种方法,可以使大田玉米的品种选择更加具备科学性。

3 玉米播种科学

在实际的玉米播种这一步骤当中,首先,农民们应当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在即将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晾晒工作,以此来消杀一些种子当中的细菌,一般来说,种子的晾晒时间不能超过两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田玉米的种子具备最基本的抗体,在“防病灭菌”功能上得到提升,同时对种子的发芽率的提高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对种子的晾晒工作结束之后,还要挑选一些相对质量较好的种子,进行专业的药剂拌种工作,这一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田玉米的抗虫害能力。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注意点,就是播种的具体时间选择。具体的播种时间选择还要结合播种地的具体温度以及湿度,一般来说,只要满足地下温度不低于10℃,并且近期有雨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进行播种工作。在大田玉米的种子播种之后,合理的施肥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也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以通过现代化生产机器,实现大面积同时施肥,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使玉米在播种之后的第一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肥料的浸润。

4 控制种植密度

大田玉米种植密度需要进行合理与科学的控制,运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视觉扫描,对种植密度进行检测。纵然不同玉米品种有所不同,但是,种植人员需要意识到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大一些,正常范围为3500~4000株/亩,种植人员需要依照大数据信息对土壤条件与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对种植密度适宜调整,保障玉米作物可以较优的生长[4]。

5 监测田间管理

对田间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以及后期管理,具体如下:

5.1 前期管理

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通过简易无人飞机与计算机的完美融合,开展查苗与补苗,若是通过远程的监测发现田地中有缺苗点,需要实施补苗处理。补苗模式是移栽模式,在移栽之后,需要重视及时的灌溉,补充水分。

5.2 中期管理

这个时期的管理主要是对施肥的选择与用量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在中期进行施肥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效果较强肥料,对此,可以选择智能施肥设备,能够对所需施肥量进行设定,确保施肥量的准确性。还需要重视进行合理与科学灌溉,灵活运用周期灌溉模式以及自动灌溉模式等,促使灌溉精准概率与水利用概率。加之,大田玉米于穗期要求的水分量相对较大。对此,开展信息化的控制过程中,需要保障土壤湿度适宜,在阴雨的天气需要降低灌溉量,在干旱的天气中,需要提升灌溉力度,针对过涝天气需要适宜的开展排水。

5.3 后期管理

在后期需要及时的追加肥料,不要认为后期玉米就要成熟,植株就不会缺少肥料。在实际种植与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肥料的。对此,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定期施肥的时间,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气候状况,在固定的施肥时间前后进行追肥。及时进行人工授粉,去除玉米植株上部分雄穗,以保证雌穗获得充足的养分,保障玉米籽粒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实现玉米植株的增产增收[5]。

6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灾害作为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种植玉米来讲,其最关键的病害为:圆斑病、玉米的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以及青枯病等。上述几点病害会导致玉米植株、玉米叶片与授粉情况受到影响,导致玉米出现减产,甚至是绝收的状况。对病虫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将农业信息化技术引入其中,对病虫害具体的影响范围与发生的机制实施合理化分析,具体可以选用病虫检测仪器,对田间的病虫类型进行扫描,而后通过互联网查找针对性的防止措施。

7 依照大数据,进行适时的收获

收获应当选择在玉米完全成熟时候,在农村有很多人收获时操之过急,导致玉米并没有完全长够个头儿影响了产量。来自数据库的云共享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预测农作物正确的收获时间,降低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农民提供最好的服务。一般而言,选择收获的时期应该为90%以上的玉米植株出现枯黄现象以后或者绝大多数玉米籽粒已经变得坚挺金黄以后方可进行收获[3]。

8 结语

综上,大田玉米栽培技术人员进行作业的时候,需要将农业信息化技术引入其中,促使各个工序都可以高效率与高质量地完成,保障大田玉米实现高产,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大田种子玉米
收玉米啦!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我的玉米送给你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