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丘陵玉米施肥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2021-12-24赵贤月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6期
关键词:黑穗病青枯病玉米螟

赵贤月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安徽 六安 237167)

土壤是玉米生长的重要基础,而土壤肥力则是玉米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病虫害防治也会对玉米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结合玉米生长需求,合理运用施肥技术,提升施用效果,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1.玉米施肥技术

1.1 玉米生长过程的需肥特点

1.1.1 玉米生育期需肥量

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和矿物质,而所吸收的营养元素中,以氮、磷、钾为主,通常情况下,每产出100千克玉米,植株需要从土壤中吸收2.0千克氯化钾、2.5千克的纯氮以及1.2千克的五氧化二磷。而为了保障玉米的高产,在施肥过程中则要根据耕地的肥力状况,合理施加肥料,保障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1.1.2 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

在玉米施肥过程中,要掌握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把控施肥比例,这样才能提升施肥的针对性和施肥的有效性。玉米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有临界期限,通常在玉米生长到三叶期的时候,磷元素营养需求可到达临界期,营养需求逐渐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转移到土壤外部营养。玉米生长对于氮元素需求的临界期要稍显滞后,主要发生在玉米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这一时期之内。需肥临界期如果发生营养元素过剩或者营养不均衡这类问题,都会给玉米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难以补救。玉米生长对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最高的时期是大喇叭口期,在大喇叭口时期,玉米不但对于养分的需求量大,而且养分吸收速度最快,因此在该时期进行适当施肥,可以更好地发挥肥效。此时选择科学施肥策略,既能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也能有效提升肥料的利用率。

在玉米的苗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其对氮元素的需求量占比分别为2.3%左右、52%左右、46%左右。而在玉米生长的苗期、中期、后期对磷元素的需求量占比分别为1%、64%、35%。结合玉米不同时期的需肥特点进行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玉米生长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对于提升施肥的科学性以及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玉米施肥技术类型

随着玉米施肥技术的发展,其技术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不同的玉米施肥技术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应用方法,在玉米施肥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选用施肥技术。

1.2.1 种肥正位分施技术

种肥正位分施技术是指在施肥过程中将肥料施加在种子的下端,并且用土层将二者隔离开来,肥料在土壤中溶解,进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分。这种施肥方式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同时由于肥料处于种子的正下端,能够促进玉米根系向下发展,可以更好地避免玉米幼苗出现倒伏。应用种肥正位分施技术,种子与肥料之间的间隔应控制在3-5厘米左右的厚度,这样一来,施肥深度也会随之提升,通常情况下,施肥过程中的开沟深度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才能保证施肥效果。

1.2.2 一次性施肥技术

一次性施肥技术是指在玉米播种的同时进行施肥,并且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进行一次施肥,通过一次性施肥来为玉米生长的前、中、后期提供养分供应。一次性施肥技术能够极大地简化玉米施肥流程,降低玉米施肥工作量,同时还有助于提升肥料利用率,可以起到有效的节肥作用。另外,一次性施肥技术还有助于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该技术的优势十分显著,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应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对所应用的肥料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应用高氮复合肥或者混合肥,这种类型的肥料市场价格较高,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1.2.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利用测土配方这一技术进行施肥,可以充分按照土壤肥力情况和玉米生长的需求,利用平衡施肥法,保证养分能够均衡供给,先施加基肥,后施加种肥,最终追肥,按照上述步骤保证施肥有序进行,对于土壤肥力进行培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测土配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各生长时期玉米对于养分存在的不同需求,根据地力差减方法以及肥料效应函数方法对于肥料进行科学匹配,保证土壤内部养分的协调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运用测土配方技术可以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取样化验,掌握土壤的养分含量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施肥类型以及肥料的施加量。其次,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要结合土壤养分情况。以有机肥作为基肥,在春季,起垄之前可以将有机肥施加在垄沟之内,还可以选择条施基肥的方式完成。如果经过测定,土壤肥力相对较低,或者因为基肥的用量不足,或是在基肥没有使用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口肥进行壮苗。

1.2.4 玉米穴施肥技术

玉米穴施肥技术是指将肥料施加在玉米穴下方,然后用土层覆盖,并在土层上播种玉米。这样一来,施肥的间距与玉米种植间距相同。这种施肥技术能够避免施肥偏移影响施肥效果的问题,能够更高地规避肥料浪费,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借助玉米穴施肥技术,实现了玉米穴播穴施,保证每穴中都有充足的肥料,可以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玉米穴施肥技术,有助于节省肥料,同时也能降低施肥对土壤以及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1.3 玉米施肥技术的改进措施

1.3.1 改进施肥方法

在玉米施肥过程中,除了应用一次性施肥技术之外,其他技术的应用均需做到基肥、种肥、追肥的合理搭配,把控好施肥频次与施肥时间,提升施肥效果,在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同时,减少肥料的浪费。要结合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肥方法进行改进,确保施肥方法符合玉米生长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肥料的作用,提升施肥的科学性。

1.3.2 提升施肥机械化水平

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玉米施肥也应加强对施肥机械的应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玉米施肥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并且所应用的机械多为小型机械,施肥效率不高,并且施肥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施肥机械的研发,结合玉米施肥需求,开发更具实用性的高性能、易操作的施肥机械。另一方面要注重玉米施肥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完善机械设备购置补贴制度等,缓解农民群众购机压力。

1.3.3广辟肥源

在玉米施肥过程中,应加强有机肥源的开发,保证玉米施肥的有机肥供应。有机肥源除了传统的动物粪便之外,还应加强对秸秆的应用,做好秸秆还田工作,借助秸秆还田的方式来增强土壤肥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某些工业废料作为有机肥加以应用。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糖渣、醋粒以及蒸馏酒糟等,养殖场畜禽粪便经堆置发酵施入地中,这些均可以作为有机肥应用到玉米种植之中。总之,要善于开发有机肥来源,为玉米的科学施肥奠定基础。

2.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2.1 常见玉米病虫害类型

2.1.1 玉米黑穗病与玉米青枯病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黑穗病会导致雄性花器变形,形成黑粉,不能生成雄穗。与此同时,雌穗的果穗会变短,也会发生变形,其基部变得粗大。患有黑穗病,玉米除了苞叶相对正常之外,其果穗将会变成黑粉。黑穗病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黑穗病不仅会对本茬玉米造成危害,而且还容易影响下茬玉米。这是因为黑穗病的孢子进入土壤之中后,会在下茬玉米种植过程中继续产生影响。

玉米青枯病通常也被称为玉米茎质病,玉米青枯病同样也是比较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并且其影响范围更为广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青枯病的发生。青枯病主要会在玉米灌浆的后期发生,会给玉米的产量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由于玉米青枯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其危害较大,一旦防治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影响。玉米青枯病会导致玉米植株干枯变色,进而导致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下降。腐霉菌或者镰刀菌感染是发生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土壤水分突增也是引发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 玉米螟虫及玉米蚜虫

玉米螟虫是比较常见的玉米虫害之一,通常情况下,玉米螟虫也会被称为玉米钻心虫,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玉米螟虫会对玉米的心叶、雌穗等造成侵害,是威胁玉米健康生长的主要虫害之一,如果大面积爆发玉米螟虫,则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玉米蚜虫也是比较常见的虫害之一,蚜虫主要会对玉米的植株和玉米的果实造成侵害,蚜虫会将玉米汁液作为食物,因此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玉米蚜虫生长过程中,其体内还会分泌出影响玉米生长的物质,这不仅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甚至还会导致玉米植株出现畸形。蚜虫的爆发期通常会与玉米扬花期重合,因此针对蚜虫的防治应注重在玉米扬花期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蚜虫的爆发。

2.2 防治措施

2.2.1 玉米黑穗病与玉米青枯病的防治

在玉米黑穗病的防治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选用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如中单2号等,这些玉米品种对黑穗病有着较强的抗性,能够有效降低黑穗病的发病概率。在玉米播种前,还需应用10%烯唑醇乳油拌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黑穗病防治效果。

在玉米青枯病的防治过程中,也应注重选用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如辽单18、庐玉9105号等,其对玉米青枯病有着较强的抗性,选用此类品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青枯病的发病概率。除此之外,针对玉米青枯病的防治,还要注重田间的水分控制,避免出现土壤含水量骤增的情况,以免引发青枯病。

2.2.2 玉米螟虫及玉米蚜虫的防治

针对玉米螟虫的防治,首先要注重清除田间秸秆,这是因为玉米螟虫会在玉米秸秆中越冬,如果田间玉米秸秆清除不干净,越冬的玉米螟虫在第二年春天成蛹,继续危害玉米的生长。其次,在玉米心叶期,需要喷洒药剂来防治玉米螟虫。

针对玉米蚜虫的防治,首先应合理把控玉米播种时间,由于玉米蚜虫通常会在8月中旬左右爆发,因此适当提前或推迟玉米播种时间,将玉米的扬花期与蚜虫爆发期错开,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危害。江淮丘陵地区提倡种植春玉米和秋玉米,另外,还可以应用25%吡蚜酮750ml/hm或70%吡虫啉120g/hm防治蚜虫,效果也十分显著。

2.3 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大力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这是因为绿色防治技术可以在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玉米的绿色与安全,同时降低环境以及土壤的污染,是践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上文提到的科学选种以及药剂拌种等均属于绿色防治技术,除此之外,绿色防治技术还包括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

就生物防治技术而言,主要是借助生物食物链关系,在农田中投放害虫天敌,同时营造良好的天敌生存环境,借助天敌来控制虫害。例如,在玉米田中投放瓢虫,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借助瓢虫捕杀蚜虫,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再比如,可以借助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虫的爆发。除了引进有害生物天敌之外,生物防治技术还能够以菌治虫,这种方式无残留毒性,对人畜均不会造成伤害,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方式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针对玉米螟虫的防治,便可以应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应用这种微生物农药杀虫剂,可以引起害虫败血症,使害虫直接死亡,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还可以应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能够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生物制剂的成本低,效果持续时间长,同时也不会对玉米以及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其应用效果也十分显著。

物理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并且该技术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节省化学药剂以及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在物理防治技术中,色诱板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害虫的驱色特性来进行防治。例如,蚜虫具有一定的驱色性特点,因此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防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玉米田中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虫。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难以彻底消灭病虫害,并且对人工的消耗量较大,同时防治效率较低,但是该技术属于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3.结束语

江淮丘陵地区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施肥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促进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要合理选用施肥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在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猜你喜欢

黑穗病青枯病玉米螟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