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东地区黑木耳林下高效栽培技术

2021-12-24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郁闭度杂菌原种

肖 亮

(本溪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本溪 117100)

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又名黑菜、木耳、云耳,属木耳科木耳属。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一直受到民众的欢迎,黑木耳是一种比较适宜在辽东地区栽培种植的食用菌之一,但传统大田栽培黑木耳,产量低、操作繁琐、人工调控环境手段不足;而大棚栽培黑木耳前期投入大,农民很难规模化发展。本项技术采用林下培育的方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的同时,通过培育高品质菌种、结合其特性采用二次开孔、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达到一种可行的黑木耳高效栽培方法[1-2]。

1 菌株选择

选用菌株是从吉林某地的木段上分离获得的中高温型菌株“青山1号”。该菌株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以22~28 ℃为最适宜,菌丝耐老化,抗性高,子实体在20~34 ℃出耳,其耳芽密集,耳片多而大,朵形适中,产量高,质量好,其子实体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脆弹,风味上佳。100 g “青山1号”干黑木耳中含水分13.2 g、蛋白质11.5 g、脂肪0.5 g、总糖59.7 g、粗纤维3.4 g、碳水化合物8.3 g、灰分3.4 g。营养含量超过目前市面上的普通黑木耳。

经过组织分离提纯—制备母种—制备原种进行栽植培育。

2 栽培种制备

将粉碎柞木68%、细木屑24%、麸皮5%、豆粉1%、轻质碳酸钙0.7%、生石灰0.7%、玉米面0.6%混合均匀,调整湿度至60%,装入10 cm×20 cm菌包袋内,每袋质量1.4 kg,121 ℃高压灭菌4 h。冷却后的菌包放入接种箱内,原种瓶外壁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后也放入接种箱内。接种室充分消毒,用灭菌的镊子将原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使原种瓶口对着袋口,将菌种均匀地撒在菌包内料表面上,形成薄层,这样黑木耳菌丝萌发快,抢先占领料面,以抑制杂菌侵染。每瓶原种可接30包栽培种。接种后移至养菌室,室温24~26 ℃;待菌丝可见后,降低温度至20~22 ℃;包内菌丝生长过半时,再调整温度至18~20 ℃;待菌丝长满后,降温至15~18 ℃,继续培养10~15 d达到菌丝生理成熟。合格的菌包应布满白色粗壮菌丝,无杂菌感染,具有清香味道。栽培前3 d,将养菌室温度逐渐调整至接近栽培地区温度。

该栽培种制备技术具有单包基质装载量大、生产效率高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菌包制作成本、栽培用地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3 二次开孔技术

基于高效的基质配方和较大的装载量,通过对“青山1号”氧气需求、子实体发育特性的研究,形成了二次开孔技术(第一遍开孔18×12=216个,再过10~15 d,第一遍孔开始出现黑线时开二遍孔,开口数量22×12=264个),开孔数量提高了120%,增加了菌包的透气性,显著提升了子实体发育数量,产量大幅提升。

4 林下高效栽培技术

4.1 林地选择

林地选择应以林龄10年生以上,郁闭度0.7~0.8的针叶林或阔叶林为佳。郁闭度低于0.7需要遮阳网辅助降低光照强度,郁闭度高于0.8时光照强度不足,易发生流耳和霉菌污染。林地坡度3°~10°,坡向无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防涝排水能力,靠近水源、避开风口、易于管护,附近无污染源。

4.2 栽培时间

东北地区一般应在4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一般来说,最低气温连续5 d稳定在0 ℃以上即可开始摆放菌包。

4.3 整 地

上一年度秋季栽培时,将林下灌木、杂草、石块、枯落物等清理干净。菌包安置前10~15 d,用生石灰对林地进行灭菌消毒,用量750~1 500 kg·hm-2。安置地铺设带孔地膜,以渗透水分和避免菌包同地面接触,防止杂菌感染。

4.4 菌丝恢复

栽培区域提前铺设地膜,菌包运到栽培场地后,按照品字形、间距2~3 cm摆放并覆盖塑料膜,然后用草帘子覆盖在最上面增温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同时提高地温。最佳生长温度为18~24 ℃,低于4 ℃或高于26 ℃时,菌丝发育缓慢。放置菌包时,严禁带海绵孔面朝上,要整齐地放置,不能倾斜。

4.5 开 口

菌丝恢复约7 d后用刺孔器进行第一遍开孔,开孔形式:“o”,“/”,开孔数量18×12=216个,孔径0.3~0.5 cm,孔深0.5~0.7 cm,开孔后仍需覆盖草帘子和塑料膜。再过5~10 d,第一遍孔开始出现黑线时开二遍孔,为避免开孔重叠,第二次开孔数量为22×12=264个。开孔后菌包生长期间,若温度超过26 ℃,可用取下塑料膜等方法降温。

4.6 分 床

在二遍孔生长达到完全封闭时进行分床,此时不需要草帘子和塑料薄膜,也不再需要温度观测。分床前需在地面上铺设一层地膜,菌袋须轻拿轻放,直立摆放。在人行道或每床菌包间铺设喷水带,水泵用自控开关控制。菌包间距10 cm,1.6 m宽摆放区每行可摆放8个菌包[2],平均摆放菌包约12万包·hm-2。

4.7 环境控制

4.7.1 水分管理

分床后采用微喷补水控制温湿度,水泵出水量70 m3·h-1、每泵覆盖面积5 000 m2,地插旋转微喷、间距2 m×2 m、出水量50 L·h-1。每天上午6~11时、下午15~19时,根据气温情况,浇水6~10次,每次浇水10 min。入伏后停止浇水,若连续7 d以上无降水,需浇水30 min以上。

4.7.2 遮阳网

6-8月日照逐渐增强,郁闭度不足或林冠不完整时须安装遮阳网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一般选用4针即可,悬挂高度2.5~3 m。

5 小 结

通过对“青山1号”黑木耳菌种筛选、菌种基质选择、二次开孔技术及林下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有效解决了黑木耳对氧气的需求和为子实体发育提供空间;环境控制技术为黑木耳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降低了栽培风险。目前该技术已经成熟,使黑木耳的单菌包产量达到了80~120 g,既提高了栽培产量,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森林生态效益,增加了生态服务功能,进而保障了林农经济收入的稳定提高。

猜你喜欢

郁闭度杂菌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八角林不同郁闭度对金花茶和山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种植射干的生长效果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郁闭度与七指毛桃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交换生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