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与尼采在人生超越哲学上的关联和差异

2021-12-23顾玉萍

今古文创 2021年48期
关键词:人性论尼采

【摘要】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总有一些相通点和差异性,所以比较学才有其存在意义。尼采是西方哲学中一位很有特色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导致了对整个西方世界价值的重估。中西方掀起了对其研究的热潮,并經久不衰,研究的视角在不断更新。本文即从比较学的层面,从三方面关注尼采与儒家的一些关联和差异。

【关键词】尼采;人性论;权力意志;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45-02

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总有一些相通点,这是人类在面对相同问题做出的类似反应,之间的差异却是由于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导致的,显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特性。近几年从比较学层面出发,关于尼采的研究有与老子、庄子、儒家思想的比较等。本文则从儒家与尼采的人生哲学来进行比较。

尼采首创的生命哲学研究生命的意义以及实现的方式,引发了现代人心灵的共鸣,歌颂超人,大唱生命赞歌。其生命哲学的性质就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儒家学派注重“克己复礼为仁”“民胞物与”,也强调生命超越天地,与天地一体的境界。按“忠恕”之道超越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内省”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下面从人生哲学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权力意志和“性恶论”共同的逻辑起点——欲望

人生哲学的起点是人性问题,人性论是构建人格模式的依据,更是定位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尼采在人性问题上的偏好(权利意志)鼓吹人性是恶,儒家的人性论是依据善、恶两种路径展开,但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更能凸显在人生价值定位和人格模式构建上的超越性。

在探讨人性问题时无法回避人的欲望,尼采和荀子都肯定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对欲望的发现以及对人性的思索都是由时代巨变引发的。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各路诸侯争战不休,“性善”观点受到严重质疑,荀子就以性恶立论。认为人有生而有之的四类欲望。“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荀子·性恶》) 是感官上的欲望。“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荀子·荣辱》) 是贪欲。“生而有嫉恶焉”(《荀子·性恶》)是嫉妒。“富有天下……兼制人,而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荀子·王霸》) 是权力欲。人的恶行产生就是由于本性的欲望所推动,就是好色致淫乱,疾恶推残贼,好利引争夺。

尼采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日渐衰落,垄断资本主义则处在不停扩张阶段,正在寻求全新生存方式。被前一时代所尊奉的理性、秩序,已然危机四伏。掠夺、野蛮的本性显露出来,残酷的争斗已不能用之前平等、博爱的口号来掩饰。而尼采对这种进行辩护和鼓吹,把这种本性晋升为“权力意志”。他认为“世界只是我的表象”,“自我”是企图占有、统治一切、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权力的欲望以及使用权力进行创造的一种本能。综上二者都认为,人的欲望可以作为各自人性理论的逻辑起点。

综观二者的思想体系,以他们的逻辑进行演绎,世界是黑暗的充满恶的,前途是暗淡的。为了对这一逻辑进行矫正,二人精心设计出“超人”和“圣人”,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模式作为超越恶的本性之依据,来作为个体的理想追求。即使尼采不想认可“下等人”之意志,但他心里清楚,并没有办法保住“上等人”的权力意志的不断膨胀和永恒保留,所以设立了超人这一模式来进行权力意志的超越。荀子设立了圣人的模式,是善之化身及捍卫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性恶》) “圣人”的人格模式被后世扩充为“内圣外王”的模式。所以二者的设计倒不是为了理论之华丽,而是凸显了“性恶”之深刻。最重要的是突出了个体超越恶之本性的哲学意义。

二、权力意志和性恶论的理想人格模式——超人、圣人

荀子所说的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点,既有制作礼乐、法度的外在事功,也有重修养的内圣特点。《大学》八条目沿着荀子的思路更清晰地描绘了圣人内外兼修的路径,要达到事功和修养的完美统一。行事处世要带仁德之心,为国家和社会可以将个人的荣辱甚至生命置之度外,这种责任感和气度来源于个人修养。修身可以为外王做准备,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后世更发展为“为万世开太平”和“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气度和境界,经过几代人的理论发展和身体力行,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尼采定义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①“超人”就是获得了解放和超越的人,来自权力意志,是大地的意义。“上帝死了,现在‘超人’生了。被尼采定义的超人就如地平线对于我们仿佛终于重新开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们的航船毕竟可以重新出航,冒着任何风险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险有重得允许了” ②是用来填补人类信仰的空白的,在上帝死了以后。但尼采的“超人”的概念包含哪些层面,没有确实的说明,从他的表述中来归纳一些观点:首先“超人”不是个性泯灭的人,也不是没有创造欲望的、浑浑噩噩的人,是与“虚无主义”相反的人。其次“超人”不是维持社会的工具,也不是个人迷信和英雄崇拜;再次“还未有过一个‘超人’” ③意思是“超人”不可能是一个完成的状态,是一种不断推进的过程;最后由“非人”和“超人”融合成为上等人,而“非人”具有充盈而丰富而深沉的本能,那“上等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辉的个人。” ④

综上二者的超人和内圣外王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相似之处首先表现为理想人格是一种过程,不是完成,在努力扬弃自身的弱点和恶,追求完美的过程,都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有理想性。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超人则是一种理想的假说,完全未经证实,是一个被夸大的抽象的人的力度,表现的是除旧立新的狂热。儒家的“内圣外王”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色彩,还是有一定的操作性,八条目包含了操作的流程,既是一个理性的典范,也有实践内容。

其次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不一样的。尼采所要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彻底的解放,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而儒家的终极追求不仅是个人的道德理想,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胸怀,通过内心的修身、自省完善是为了参与社会发展。这种忧患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是不同的,他们更重视是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对人生价值的定位——利己、利他之辨

在向理想人格追求的过程中,除了目标的指引,还需要一套观念去肯定个体修养是否合理、高尚,有价值的标准,这是人生价值的定位。在此两者的区别较大,尼采以生命是昂奋还是衰竭作为标准。他论述利己和利他都强调只有在生命昂扬之时才有价值,利己主义会激发生命的能量,凸显生命的辉煌。利他主义会使生命更辉煌,但是在生命衰竭时,再勉强做利他的行为会变得矫揉造作。进而认为利他主义这样的人生操作不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会导致颓废,会导致生命本能的彻底崩溃。对于“有良心”的行为也能使人颓废。这是从良心的道德规范會压抑生命能量。为了适应外在道德规范,而放弃利己的行为,也是对生命的窒息和压制,所以尼采要否定“良心”的价值。

儒家的利己利他主要归结为义、利之别。利他为义,利己为利,以“义”为最高价值,为了实现“义”,应该压抑个人的物质欲望,为社会奉献。在生死大是大非面前,应以“义”为价值准则。求生避死是人的本能,但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一说。张载在其《张子语录》中慨言:“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饥,亦即:惟义所在。”王夫之说得更清楚:“将贵其生,生非不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利生,生可舍也。” ⑤利他主义在儒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人有“食色”等欲望,也有社会性的利他一面。欲望和利他的关系对于不同人甚至一个人处于不同时段侧重点和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凸显人的本性是片面的。我们可以考虑自我的欲望,但我们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需要让渡一些欲望,帮助他人利益的实现。这时对自我欲望的部分限制是有价值的,也是保证社会的有序所必要的。尼采认为不该在良心监视下放弃自我的利益,而应为自我生命的昂扬和勃发。以此来使人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来显现来自生命的深层呼唤。所以在此意义上,尼采与儒家对人生价值的定位有一些偏差。

经过以上比较,发现了两者的共通之处。这表明了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人在面临类化选择时,会做出相似的回答。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中基本的价值是相通的。而之间的差异倒不能说是孰优孰劣,只能说是这些差异代表的是各自文化系统发现的真理和闪现的思想的光辉。

注释:

①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版,第7页。

②③④尼采:《尼采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272页,第13页,第13页。

⑤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二册),岳麓书社1996版,第363页。

作者简介:

顾玉萍,女,浙江湖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人性论尼采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八戒最吃香等2则
三七的传说
尼采与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