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果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1-12-23陈忠艺

辽宁丝绸 2021年1期
关键词:果桑桑椹菌核病

陈忠艺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467300)

植桑养蚕一直是我省传统出口创汇产业,曾经为河南省茧丝绸深加工、出口创汇和全省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受农业结构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单一的植桑养蚕产业陷入历史低谷。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领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生产,是摆脱当前蚕桑生产日渐萎缩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省在果桑产业上开展了区域性示范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植时间短,产品单一,再加上深加工企业规模小,尚未形成拳头果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致使果桑产业发展缓慢。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对我省果桑产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梳理出今后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以供同仁们参考借鉴。

1 河南果桑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果桑产业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开始在部分县区试种。近3年来,我省果桑种植规模发展迅速,目前我省果桑种植面积已达700hm2,主要集中在濮阳、台前、卢氏、伊川、信阳、兰考、汝州、鲁山、南召、方城、内乡等县(区)。其中以濮阳县和台前县种植面积最大。基地规模一般在30-50hm2左右。栽种品种涉及“红果1号”、“红果2号”、“大十”、“白玉王”、“白珍珠”、“黑珍珠”、“台湾四季果桑”等。全省现有河南益品葚业有限公司、河南蓝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南伟富实业有限公司、兰考富源产业有限公司等果桑深加工龙头企业十多家。研发产品有桑椹酒、桑椹饮料、桑椹醋、桑椹果酱等,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生物制药等领域,市场前景喜人。

2019年,全省桑椹产量达到1.5万吨,创鲜果产值3亿元。其中鲜食桑椹5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桑椹深加工1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果桑产业已成为我省蚕桑生产的一个新亮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和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2 河南省果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我省的果桑生产与其他省区相比,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区域性试种推广阶段,全省几乎所有地市均有种植,但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大都是农户自愿种植的,比较零星。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给果桑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桑椹收保、加工、销售带来诸多问题。

2.2 桑椹是浆果类水果,缺乏保鲜加工条件

桑椹属于浆果类水果,鲜果的含水量一般在80%~85%,加上果皮脆薄,不耐储运和保鲜。成熟的桑椹在常温下保质期仅有1-2天。若不及时保鲜或加工,就极易腐烂变质。全省的果桑仍处于边采摘边鲜销市场运作模式,若遇桑椹大量上市,因没有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桑椹深加工,会造成桑椹滞销而影响果桑产业的发展。

2.3 果桑菌核病发生严重

果桑菌核病又名白果病,主要危害桑椹,生产上可分为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三种。桑椹被侵害后失去应有的红紫、鲜亮、滋润色泽,呈现出大小不一、黯淡无光的形态。病果后期外观变白易脱落,果实不能食用,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整株桑树的桑椹全部发病,并快速扩散蔓延到整个果桑园,可导致桑果绝收。

2.4 开发产品单一,果桑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省的果桑生产仍然是以销售鲜果为主,而对剩余部分进行桑果深加工利用或以休闲观光采摘为主进行消费的方式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桑椹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研发产品仅限于桑椹果汁、桑椹醋、桑椹酒等初级产品,产品数量较少,市场竞争力弱,果桑产业化程度低。

3 发展果桑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河南省果桑生产规模在700hm2左右,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果桑产业是我省蚕桑生产中一个新兴的产业亮点。为使此项产业潜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得到不断延伸,在全省发展谋划上要统筹考虑,科学制定规划,规定果桑优势发展区域。黄河以北应以濮阳市的濮阳、台前县为主。逐步建立35-70hm2果桑生产基地3-5个,按照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好果桑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生产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黄河以南以信阳市信阳县、南阳市淅川、内乡、南召、平顶山市的鲁山县、汝州市为主,培育集中连片、规模生产果桑示范园,并与休闲观光旅游、采摘、蚕桑文化等进行紧密结合,发挥果桑多元化功能,以此带动果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建立储鲜冷库,合理搭配品种

桑椹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浆果类水果,保质期短,在常温下保鲜时间短,市场销售期7-10天。因此,建立完善配套的保鲜冷库是稳定果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根据桑椹市场销量和年总产量配备一定数量、容量的冷库,通过延长桑椹保鲜期,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此外,在果桑栽培上,可利用果桑不同品种成熟期,做好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实行分批采摘,分批上市,从而赢得市场主动,让农户获取更多收益。

3.3 切实做好果桑菌核病预防工作

果桑菌核病的预防直接影响着果桑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果桑菌核病要建立完善监测预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现代研究表明,果桑菌核病的病原不仅是果桑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气象条件、果桑品种抗性和栽植技术也是发生果桑菌核病的一个诱因之一。因此,在预防上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一是选择抗菌核病强的果桑品种;二是加强生产管理,适时修剪,做到合理密植,及时深翻土壤及科学防治;三是及时清除病果,采取地膜覆盖,隔年轮伐等物理防治方法,在做好农业和物理防治的同时,再配合化学防治方法,如从果桑初花期至花期结束,采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50%建克灵1500倍液进行喷花,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在采桑果15天前停止喷药,方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与扩散,为全省果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4 培育深加工企业,全方位宣传推介,推动果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我省原有深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壮大2-3家有生产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主要担负全省果桑生产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及市场营销等。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推进全省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加工、监管、品牌创建上的优势,除传统的桑椹果汁、桑椹果酒、桑椹醋产品外,可研发一些桑椹果冻、桑椹食用色素、桑耔高级食用油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并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规格”的方式,实行线上与线下销售。在市场开拓方面,可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果桑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进行大力宣传,培育引导消费群体的绿色生态保健消费观念,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果桑的营养和保健功效,让果桑产品消费成为当前的一种流行时尚。也可借助举办“桑椹采摘节”、“桑椹文化旅游节”等产品推介活动,运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促进企业与农户融合,产品与市场的对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提高我省果桑产业化生产水平,推动我省果桑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果桑桑椹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春天手作“桑椹膏”
桑椹(外一首)
桑椹
四川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控对策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