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MSCT在基层医院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研究

2021-12-23郭年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破口夹层主动脉

郭年君

(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宜兴 2142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属于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50~70岁男性群体,一旦未及时得到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尚未彻底明确,普遍认为与高血压相关,据临床统计[1],超过70%主动脉夹层血管瘤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传统临床诊断该疾病多采取血管造影术(DSA),但该方法价格较高,且操作复杂,对患者造成的辐射量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安全性不理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应用与完善,提高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质量与安全性[2]。本文针对2011年9月—2021年7月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简述64排MSCT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21年7月于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8.15±1.34)岁;其中2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8例患者合并脑梗死疾病,4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剧烈胸背部疼痛。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检查前均通过碘过敏试验,确认无任何过敏症状。检查设备为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CT,扫描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先开展常规平扫,确认病灶周围情况。平扫完成后进一步开展主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使用双筒式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提供造影剂,选择肘静脉作为穿刺点,注射速率需控制在3.5~4 mL/s,碘海醇造影剂注射总剂量控制在100~120 mL。采用CT阈值触发式扫描,阈值为150 HU。由动脉弓上缘2~3 cm位置开始,扫描至耻骨联合处水平面结束。扫描过程中视野设定为35 cm,设备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扫描影像的层间距为1.5 mm,层厚为1.5 mm,螺距为0.891,矩阵重建设定为512×512。

对扫描后收集的影像数据采用薄层重建处理,层厚为0.625 mm,将横断面图像传输至工作站,所有影像数据均采取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等处理,针对主动脉和周围重要分支血管建立三维图像,经由3D技术处理后获得多角度影像。

DeBakey分型是指DeBakey的解剖分型:Ⅰ型起自主动脉近端,延伸到头臂血管以下,Ⅱ型起自同一点但限于升主动脉,Ⅲ型起自降主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下。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MSCT影像表现,记录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内膜片及真假腔的概率。

2 结果

2.1 MSCT影像分析

根据DeBakey分型结果显示,9例(25.71%)患者为Ⅰ型,5例(14.29%)患者为Ⅱ型,21例(60.00%)患者为Ⅲ型。所有患者均可清晰判断真假腔,其中32例患者假腔相比真腔更大,多呈半圆形或新月形,位置相对平行,且两腔之间内膜片呈线状低密度影;2例患者两腔相近,1例患者真腔相比假腔大,呈圆形。另外,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破口,通过MPR技术处理后,可由多角度观察破口情况。

2.2 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概率分析

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处理技术内膜片显示率均为100.00%,容积再现处理技术真假腔显示率为100.00%,见表1。

表1 三维重建图像技术显示概率分析[n(%)]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致命性疾病之一,其中高血压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统计显示[3],超过70%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特别常见的为远端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妊娠综合征、先天性动脉畸形、血栓等均可能导致该病症的发生[4]。临床根据发病的具体位置和病变涉及范围DeBakey分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5],其中Ⅰ型的病灶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出现夹层后可直接累及升动脉、降动脉、腹主动脉等;Ⅱ型的病灶破口同样位于升主动脉,但累及范围仅维持在升动脉;Ⅲ型病灶则可分为Ⅲa型和Ⅲb型两种亚型,其中Ⅲa型病灶破口位于左侧锁骨下的动脉远端,仅累及降动脉,而Ⅲb型破口位置和Ⅲa型完全一致,但可累及腹主动脉。如简化分型标准则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病变就是由于高血压或循环系统内血流速度骤变产生假瘤腔,且腔室沿主动脉的长轴方向进一步向远端扩展,使病灶范围逐渐扩大,且和主动脉内腔形成互通关系。其二是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症状大多表现为动脉壁内血肿,大多数是由于内膜溃疡、外膜破裂引起的内部出血,使得血液流入主动脉中层部分,这种病灶的远端尚未和主动脉内腔连通,因此无法形成回腔性沟通特性。

临床将“双腔征”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之一,而根据患者病灶破口位置、破口撕裂长度、病程时间等的不同,其影像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观察双腔征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判断假瘤腔内血液的通畅性,假瘤腔对真腔造成的压迫程度,综合多方数据后方可准确判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具体情况[6]。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实现快速扫描和影像薄层重建,还可利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等技术给予进一步处理,从而获得三维重建影像,不仅可以显示病灶的位置、范围,还能进一步确认其空间相对位置、血管壁钙化程度、病灶内血栓数量、真假腔直径等多种信息。其中如仅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处理,虽然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血管情况、管壁钙化情况等,但不能明确是否含有血栓和相对位置,且对于血管内部的解剖结构显示程度也相对较差。而借助多平面重建技术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加之曲面重建技术的辅助,对影像中被部分遮盖的血管情况也可准确显示,使3D影像的准确率更高[7]。容积重现技术则可提升影像的立体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内膜片的长度,明确显示主动脉和其他分支血管的关系。临床实际诊断时病灶影像的重点在于确认内膜层破口的位置、夹层覆盖范围,并确认分支血管是否伴有累及。另外利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提升破口显示的准确性,但仍无法准确还原所有细节[8]。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下确诊Ⅰ型患者9例、Ⅱ型5例、Ⅲ型21例,占比分别为25.71%、14.29%、60.00%。共发现32例患者的假腔影像大于真腔,且影像多呈现半圆或半月形,真假腔位置呈平行状态,两腔室间的内膜层结构具有低密度影特征。所有患者影像中均可发现明显的破口,经过MPR技术处理后可从多个角度对破口进行观察。同时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曲面重建技术处理后内膜层的显示率均达到了100%,以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后的真假腔显示率也达到100%,但最大投影技术处理下无法准确显示真假腔,容积再现技术处理无法准确显示破口情况。

综上所述,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状态,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可以在基层医院推行。

猜你喜欢

破口夹层主动脉
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传热管6mm破口事故放射性后果分析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基于“华龙一号”大破口事故先进安注箱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破口
AP1000核电厂直接注射管线双端断裂小破口失水事故计算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