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心肌病采用心脏磁共振检测的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2021-12-2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时评磁共振心肌

黄 倩

(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 四川 遂宁 629000)

缺血性心肌病(CAD)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且临床预后效果较差。临床研究提示病因为冠状动脉相关疾病。近年来,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大,CAD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1]。针对CAD治疗,临床中提出了及时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这一治疗方法,干预的及时程度直接决定了心肌的存活率。基于此,临床中要求准确评估CAD的发生。本次研究针对磁共振的检查效果做出分析,选取本院确诊为CAD的患者进行分析,使用MR扫描仪进行检查,分析结果图像,探讨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及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CAD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7.89±2.47)岁。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2]:①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②心电图检测示意ST段发生改变者;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患者经CT检查呈现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④临床资料与超声检测结果详细。排除标准[3]:①体内存有金属异物,或患有幽闭恐惧症等疾病,无法进行MRI检查者;②患有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肌类疾病,或心脏瓣膜类疾病,无法充分屏气的患者;④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者。

1.2 检测方法

使用MR扫描仪(Philips Ingenia;3.0T)对患者心脏进行扫描,表面线圈上建立起应用于心脏5通道的相控矩阵。患者取仰卧位,维持双手上举的状态(过头),进行扫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采用胸前导电、连电的方式实现呼吸门控技术与心电门控技术的联合监测,在取得数据的同时,实现精确性。

在进行平扫的过程中,使用T1(T1-aTSE-BB)与T2(T2-aSTIR-BB)序列,针对横断面、冠状面与长轴面进行扫描。在进行磁共振成像的操作中,需采用梯度回波系列,TR设置为3.1 ms,TE为1.5 ms,翻转角控制在60°以内。设置矩阵为192×144,层厚为8.0 mm,间距为0 mm,每一层分别采集30~40个心动周期。患者每次屏气的时间为6 s,控制信号平均(SNR)为1。轴位取与室内隔垂直的短轴位。从心底到心尖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维持层厚相等与间隔相等。

实践扫描后,进行心肌灌注成像检查,采用常规序列(DYN-sBTFE-3sl),TR设置为2.5 ms,TE为1.3 ms,采集层数为3层。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设置反转时间为180~240 ms。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500 ms,翻转角度控制在50°之内,总采集次数控制为79次。

心肌灌注检查结束后,进行延迟扫描,采用常规序列(S3D-IR-TFE-BH-20sl)向患者注入的钆喷葡萄胺,以质量为标准,剂量为0.1 mmol/kg,注入速率控制为3 mL/s。注入10 mL后开始扫描,当实现团注后,注入造影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造影剂剂量为5~7 mL,注射成功后,等待5~15 min后开始扫描。

1.3 图像分析标准

分析方法:平扫检测与磁共振检测形成图像后,由放射科内的2位医师共同观察分析,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确定为最终的意见。

分析标准[4]:采用美国心脏学会设计心室分段标准为检查判断标准。采用评分方式判断心肌强化的程度与心肌运动异常的情况。针对心肌强化程度设计总分为5分,无强化时评分为1分;实现强化介于1%~25%时评分为2分;实现强化介于26%~50%时评分为3分;实现强化介于51%~75%时评分为4分;实现强化介于76%~100%时评分为5分。针对心肌运动异常设计总分为5分,处于正常运动状态时评分为1分;发生轻微运动功能减弱时评分为2分;发生严重运动功能减退时评分为3分;无运动时评分为4分;运动功能紊乱时评分为5分。

2 结果

32例患者均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使用磁共振检测后,共检出32例,检出率为100%。

32例患者心肌缺血的部位均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呈现。磁共振检测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呈现的图像状态基本一致,见图1所示。32例患者中共分析了219处心肌节段,其中138段呈现出室壁运动异常的情况,占比63.01%,检出率较高;74段(53.62%)发生轻微运动功能减弱;57段(41.30%)无运动;7段(5.07%)运动功能紊乱。

灌注后的检测,共检出146段(66.67%)信号减低,其中出现信号减低情况的共67段(45.89%),79段(54.11%)有延迟强化的情况。延迟强化的成像图与超声诊断结果基本一致,见图1、图2所示。

图1 心肌缺血MRI成像图

图2 陈旧性心肌梗死MRI成像图

3 讨论

CAD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的一种心脏疾病,临床中多发于冠心病的特殊时期,或冠心病的晚期阶段。临床研究提示:冠心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在CAD发生的初期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够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而需要临床中进行精确的诊断,以便于为治疗提供依据。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CAD,可以得出结论:CAD的核心诱发原因为心肌细胞用于代谢的能量不足[5]。在发病初期,由于代谢能力的降低,会引起心脏收缩功能与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由于收缩功能发生问题,舒张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问题。而在疾病向后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室壁运动异常的情况,而室壁厚度的改变也可以作为检测心肌组织运动情况的参数,CAD室壁厚度的增加情况低于一般水平。CAD患者均存有一定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的,心肌组织的血流分布不均匀,从而引发心肌周边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降低。

目前,临床研究中提出[6]:能用于CAD检测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技术与CMR技术。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临床优势,因而临床中也被用作检测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但部分临床研究也提示了超声心动图的检测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其空间分辨率有限,成像情况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在对左室进行扫描时,仅能针对心内外膜进行单一层面的勾画,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而CMR相比超声心动图则具有多模态的优势,不仅能够进行静态测量,同时能进行动态测量,并实现实时播放。同时针对CAD患者血流灌注不足的问题,CMR也能通过灌注显像检测。同时,临床研究针对CAD初期病变的情况提出了瘢痕心肌组织作为检测标准的问题。初期阶段,细胞外间质的容积不断增大,负责引流的淋巴管减少,从而导致钆剂廓清障碍,进而引发病变心肌的延迟强化问题。基于此,可以认定使用钆对比剂强化MRI的成像能够精确反映出心肌微循环情况,可以作为判断心肌坏死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中,使用MRI 的检出率为100%,且图像较为清晰,与超声检测所呈现出的图像基本一致。灌注检测与造影检测均有良好的检出效果。针对节段的分析中,MRI清晰提示了不同节段的情况,基本分析出了病变节段的情况。

综上,使用MRI检查心脏问题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目前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检测中,使用心脏造影技术,对心肌进行灌注及心肌延迟增强等多种技术的成像后,可以有效评价出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临床诊断与患者预后存在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时评磁共振心肌
时评的一般思路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小鼠心肌组织中4.1 R蛋白的表达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