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2021-12-22孙凯宁孙勇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氛围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

孙凯宁 孙勇

[摘要]文章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究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合的意义,据此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创新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创设思政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良好教学条件;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

[作者简介]孙凯宁(1993-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管理学院,硕士。(山东  济南  250357)孙勇(1982-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与形势与政策课有机结合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CSZJ1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89-0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给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充分证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工匠,在我国古代主要是指从事手工业制造的一类群体,也被叫作手艺人,如木匠、铁匠、皮匠、钟表匠等。工匠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敬业精神、专注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不仅是传统匠人高超娴熟专业的技能技巧,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卓越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时还兼备不断攀登高峰、挑战自我的创新勇气,以及真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管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只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特别是在当下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必要。工匠精神不仅是贯穿高职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精神灯塔,更是帮助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站稳脚的现实依据。必须把工匠精神贯穿高职学生培养全过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条关键之路。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合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对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只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具备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尽全力培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术,还要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信心。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工匠精神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专注与奉献的职业态度,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行家里手,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展现人生价值。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大学是学生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形成积极进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在大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指明前行方向,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工匠精神的内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升华。通常人们在对工匠精神进行讨论的时候,大多觉得工匠精神高不可攀和遥不可及。基于此,需要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并非是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也没有行业的限制,而是一种职业上的精神力和意志力的体现;工匠精神不是工匠大师特有的殊荣,每个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让学生正确把握和全面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不断提升工作执行力。特别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有具备了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工匠精神,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分认识到职业是不分贵贱的,只要自己刻苦钻研、勇于担当,成功就会离自己越來越近。

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贯穿工匠精神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精神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会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不断要求自己,进而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创新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政课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融合。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优势,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既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又具有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从而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大量的、丰富的史料,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更好地把握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业精神、德艺精神、师道精神、创新精神等。例如,让学生观看关于工匠精神的短片或视频,更好地理解何为工匠精神。再如,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2.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协同育人的合力。专业课教师往往更容易觉察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详细的讲解、耐心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找出思政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使工匠精神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品德高尚的白衣天使,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其次,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知行合一。高职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是否取得满意的效果,最终还要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带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开发和实践中,促进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创设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教学条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创设良好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首先,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日常德育之中。一是辅导员或者学业导师在召开主题班会或者进行学业指导帮扶时,把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职业目标去奋斗。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管是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等,都要参与到工匠精神培养中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二是聘请相关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他们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为学生持续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明白匠心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匠心是信心、耐心、恒心、虚心的综合体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

其次,搭建工匠精神培养平台。一是组织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特别是有关工匠精神的主题讲座要常态化、机制化、长效化,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二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与专业特色聘请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校园,言传身教诠释工匠精神,唤醒学生需求意识。

4.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必须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工匠精神的传播方面,主要借助校园官方媒体平台。

首先,利用传统媒体宣传体现工匠精神的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的成长事迹等,实现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目标。例如,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工匠园”“工匠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在校园橱窗栏、走廊宣传栏张贴有关工匠精神的宣传材料,以劳模、先进为榜样弘扬工匠精神。

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如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来宣传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坚定自身意志,不断锤炼自我,努力将工匠精神融入血液,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高职院校充分采用校园板报、广播、校报、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宣传手段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5.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一是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通过交流研讨、考察观摩、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及时掌握工匠精神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等担任兼职德育导师。

其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学校层面支持和鼓励设置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二是将怎样讲、如何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思政课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准。三是加强思政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促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

[参考文献]

[1]詹忠根,陈璐.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文教资料,2019(33):185-186+138.

[2]吴乾莉.工匠精神下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24):265.

[3]朱理鸿.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3):144-145.

[4]陈娟.高职院校思政课培育工匠精神:维度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69-73.

[5]陈曦.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0-13.

[6]张欢,赵辉.工匠精神的现代释义:对高职思政工作的启示[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3):112-113.

[7]张岩,李新纲,齐文彬.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20):59-60.

[8]刘向兵.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新征程奋斗力量[J].红旗文稿,2021(1):38-39.

[9]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10]黄泰岩.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卷(2015-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栏目编辑:杨虹)

猜你喜欢

文化氛围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