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1-12-22钱吉奎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文化,实施特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行业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价值认识不足、双元文化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对此,应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拓展双元主体协同机制,建设三类文化育人平台,实施四大文化育人路径,打造五大文化育人载体,全面提升文化育人质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文化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钱吉奎(1965- ),男,江苏泰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43-05

新时代,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成为职业教育新的追求。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视。职业院校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还应以独特的院校文化推动价值塑造。当前,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全国已有30余所职业院校更名为“职业大学”。有大学之名,更需有大学之实。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特殊价值和功用,用文化为办学治校立魂、为立德树人铸魂、为产教融合聚魂。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从推动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出发,创新特色文化育人理念,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大学文化建设路径,让文化育人在新时代发挥更大效能。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部分院校的文化育人模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仍未有效解决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行业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落地落实问题,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系统设计,企业在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成效依然不明显。

1.对文化育人的价值认识不足,难以实现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培养。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师生更关注就业问题,考虑“何以为生”,而弱于思考“为何而生”,对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职业使命等缺乏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2.双元文化育人的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在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机制,但很少将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合作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对校企文化如何交融、双方资源力量如何集成、文化育人工作如何协同推动缺乏系统谋划、深入研究,已有的实践常常表现为内容重虚轻实、方式重形轻质,呈现碎片化特征。

3.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健全,文化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提升。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维度出发系统构建文化体系,文化建设没有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开展的文化育人不能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发展自身规律,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融通现代大学文化、办学行业背景、职业文化特征以及自身文化特色等,难以有效集成校地、校企、校内资源力量进而开辟清晰的路径、丰富的载体。没有健全的文化育人体系,文化育人的成效便与期望相去甚远。

二、高职院校推动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与理念创新

要破解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难题,真正挖掘文化的价值,发挥特色文化育人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育人体系,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成效,让立德树人落到细处实处,推动产教融合向文化融合的深层次迈进,需要在更新文化建设理念、构建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承机制等方面下真功夫、做大文章。

1.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立魂铸魂聚魂”。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内核,是守正创新、接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下,文化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应当深刻认识文化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殊功用,依托办学深厚文化积淀,传承办学禀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现代大学文化等,凝练自身文化核心价值,为办学治校“立魂”;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确立文化育人目标,为立德树人“铸魂”;坚守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属性,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共同担当时代使命形成共同价值追求,为产教融合“聚魂”。将“立魂铸魂聚魂”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之中,形成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文化动力。

2.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培根铸魂润心”。高职院校需要更新文化育人理念,深刻认识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精心挖掘和建设自身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推动文化育人。第一,以特色文化为人才培养培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根脉,从而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清醒的时代眼光观看世界、辨识大是大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以特色文化为人才培养培根的重任。第二,以特色文化为人才培养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融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是培育青年学生一心向党、勇担责任、报效祖国精神的根源所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高职院校把“文化铸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第三,以特色文化为人才培养润心。文化育人最深厚的力量在于“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灵,点亮人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可以从价值理念上引导青年学生立志服务祖国和人民、确立职业志向、提升职业素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涵养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终身成长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院校要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提升适应性的新需求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定位,从加强党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双元协同文化育人机制、建设多功能文化育人平台、开辟系统化的文化育人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载体等方面入手,构建高职院校全动力特色文化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1.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为文化育人定向领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依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要求,确保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党建育人深度融入文化育人,为文化育人定向领路,增强文化育人“牵引力”。第一,系统谋划文化育人工作。学校党委应把文化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学校事业发展文化专项规划,将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文化育人的组织保障,设立文化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组建文化研究与教学团队,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工程。第二,党建项目领航。实施“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书记项目,设立文化育人研究专项,精准聚焦文化育人,增强项目选题的导向性、针对性,以党建项目研究推动文化育人实践,探索解决文化育人工作难题的途径方法,提高文化育人工作的质效;实施“校企—校地—校内”三级党组织共建,依托行业企业、区域红色资源和党建阵地,推进党组织文化融合,激发党组织文化育人活力;推动建设特色文化馆廊,围绕红色文化和行业精神传承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建设“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项目”。第三,强化课程思政示范引领。学校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开展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坚持党委书记为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结合党史、行业史、校史等,建设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以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2.拓展双元协同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文化育人格局。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文化育人主体的多元性。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汇聚社会力量办学,是推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校地、校校、校馆协同文化育人模式,让行业企业文化、区域文化、院校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要形成校企、校地、校校、校馆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充实力量、完善资源结构,实现文化育人成果多元共享,提高多方参与文化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文化育人“推动力”。第一,完善校企协同文化育人机制。依托学校发展理事会、校企合作联盟等平台,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吸纳合作企业,拓展人才培养多方合作渠道,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合。学校和企业以产教融合促进文化融合,共同实施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第二,完善校地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校地共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场馆等,以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行业区域内的优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目标,系统挖掘、整理行业和区域内的产业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共同开展文化传承弘扬活动;创新学校和街道社区协同育人途径,推动文化作品进校园、进社区,增强文化育人的辐射作用。第三,完善校校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推动校校联合,在党建、教科研、团队、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共建,借助机制、平台、举措创新,打造文化建设共同体和思政精品课,实现文化育人资源深度互通互享。第四,完善校馆协同文化育人机制。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合作,探索校馆合作文化育人新范式,共同挖掘英烈事迹、革命先烈精神、行业精神、传统文化精髓,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拓展文化育人优质资源。

3.建设三类文化育人平台,集成文化育人资源力量。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更高层次,文化育人平台的搭建是校企迈向文化融合的第一步。校企共建文化研究、文化教育传播、文化实践创新等“三类平台”,可以有效集成文化育人的优势资源力量,增强文化育人“集聚力”。第一,建设文化研究平台,提升研究功能。校企共建文化研究机構,深入开展新时代行业文化研究、区域红色文化研究、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推广应用文化研究成果,开发行业文化系列课程,推出行业文化创意产品,以行业文化研究融合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两大功能,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提供新思路、新视角。第二,建设文化教育平台,提升传播功能。挖掘行业文化资源、学校文化积淀等,建设校内外文化馆群如行业史馆、学校史馆等,助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员工培训等,满足校内外不同人群的文化服务需求,增强文化平台的传播功能,将文化馆群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三,建设文化实践创新平台,提升孵化培育功能。依托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坊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文化实践创新平台,培育学生实践项目,孵化行业红色文化和区域红色文化创新创业类项目,打造实践创新项目品牌。

4.实施四径并进举措,激发文化育人内在力量。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功用,按照“浸润—习得—践行”的文化育人规律,构筑“思想引领—制度养成—实践历练—环境熏陶”四条路径,激发文化内在育人力量,彰显文化自身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育人“内驱力”。第一,以思想引领植根。把文化核心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重点建设包含行业精神谱系、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存的“行业红色文化资源库”,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以制度养成立规。对接行业管理和岗位要求,突出职业规则意识,实施具有职业特征的企业化管理制度、职业素养训练方案并将其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凸显制度规定的刚性,强化学生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为毕业生胜任行业企业岗位做好准备。第三,以实践历练强基。着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大力开展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第四,以环境熏陶赋能。广泛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宣传周等活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仪式开展文化育人。系统建设校内特色文化主题园、文化广场等校园景观;鼓励师生创作原创歌曲等文艺作品,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不断涵养学生的爱国报国强国情怀。

5.打造五大文化育人载体,实现全过程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载体对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也是特色文化育人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贯穿文化育人全过程。校企应协同共建特色文化育人载体,增强文化育人“支撑力”。第一,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特色课堂。“第一课堂”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将行业精神文化融入书记校长第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示范课,强化价值引领;“第二课堂”突出典型示范和先进带动作用,通过举办“劳模论坛”“校友讲堂”“工匠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强化榜样激励。第二,打造“文明行为养成+职业素养训练”的特色管理。“文明行为养成”针对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文明观念,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职业素养训练”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与员工素质特点,开展职业礼仪操、专业体能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胜任工作奠定职业基础。第三,打造“校内实景+校外实境”的特色实践。“校内实景”的实践依托校内馆群开展行业文化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训,助力学生感受行业文化,掌握扎实专业本领;“校外实境”的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习、志愿服务,提升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坚定意志。第四,打造“原产原创+传承传播”的特色文艺。“原产原创”让学生深度参与文化建设,产出有行业文化特色的原创歌曲、原创舞蹈、原创音乐剧、原创文学作品、原创影视作品等,打造特色文艺品牌;“传承传播”立足提升特色文化影响力,通过大学生艺术展演、举行校园文艺节目进企业和社区等活动,增强文化辐射力与示范效应。第五,打造“显性物质+隐性元素”的特色环境。“显性物质”环境着力建造特色校园文化和校内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坊,建设富含行业背景元素的校园景观,增强特色文化的可视化效果;“隐性元素”环境着力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月、青年志愿服务宣传周等活动,烘托特色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全动力特色文化育人模式适应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以及行业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党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现代大学文化,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技術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文化发展自身规律,推动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文化育人路径更加清晰、平台载体建设更加丰富系统、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效应更加彰显,有效整合、集成党建牵引力、主体推动力、平台集聚力、路径内驱力、载体支撑力等五方面力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品位与文化育人质效,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育人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03-107.

[2]韩延明,栾兆云.论大学文化的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182-186.

[3]眭依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J].探索与争鸣,2016(7):4-8.

[4]钱吉奎.高职院校文化:“双高”建设的灵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90-93.

[5]阙明坤,占丽,周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掣肘因素及干预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30-34.

(栏目编辑:杨虹 黄晶晶)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高职院校
古希腊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