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9 杭州国际戏剧节看浸没式戏剧在国内的先锋探索

2021-12-22

戏剧之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戏剧节杭州戏剧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浸没式戏剧有多个表演空间,观众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行选择观看方式和路线,并且可以参与到表演过程中,与演员进行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新型表演模式有效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险欲,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浸没式戏剧模式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戏剧从业者抓住行业契机,开始了对国内传统音乐剧和舞台剧进行浸没式改编的尝试,以适应观众对创新型戏剧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孟京辉的《死水边的美人鱼》作为中国浸没式戏剧的开端,为中国当代戏剧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语境。同时他开放合作,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进行了《死水边的美人鱼》“公共空间计划”,更是为杭州的浸没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他在成都打造的全球最大规模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更是当代城市先锋精神的集中展示。

杭州国际戏剧节自2012 年首次举办至今,共邀请了来自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日本等世界各地的70 部顶级剧目,进行了120 余场演出。八年间,杭州国际戏剧节立足城市视角,开辟杭城戏剧水准高格局,已成长为当今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第八届杭州国际戏剧节,依然以“兼具国际视角和美学高度”为标准选择剧目,特邀立陶宛、巴西、比利时、丹麦等世界各地的精彩好戏来杭,使杭州观众可以敞开怀抱尽情享受国际当代前缘戏剧的冲击。孟京辉作为第八届杭州国际戏剧节(2019.09.11-09.29)的艺术总监,一直是中国戏剧界力推浸没式戏剧的先锋,他特别为本届戏剧节专门设置了浸没单元,如由青年导演张紫淇和廖书艺导演的《金色甲壳虫》、黄镜璇导演的《人造孤独》以及探讨年轻人生存方式的《养生海滩》等。

《金色甲壳虫》作为此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将演出地址选在了良渚艺术中心。良渚于2019 年7 月刚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成为杭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坐标。将开幕大戏选于此,很好地利用了良渚大屋顶的空间,其外在设计和内在意象都是具有杭州气质的,是独属于杭州的浸没式戏剧。演出利用良渚大屋顶独有的建筑风格特点,将整座建筑转变成一个巨大的舞美空间。藏书阁、三角天窗、室外大台阶等,戏剧与建筑多角度融合,在两个多小时的表演时间里,演员在多个空间里表演,试图借助不同的物理空间建构起观众的心理空间;观众也跟随演员不停地在各个空间进行穿梭,试图找寻散落在各处的线索碎片并构建起独一无二的故事整体。《金色甲壳虫》的创作来源于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画作,孤独和狂躁的主题情绪借助声音、影像和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弥漫在整部剧中。整剧共有三条主线,七条副线,内含三十二个段落,四十八个谜题,观众在多线叙事和碎片化空间里解构和重构故事,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审视并参与到演出中来。该剧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注重语言文本和表演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摇滚、重金属、电子工噪等艺术元素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张力,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也更深刻更生动地传达出人物情绪和内心活动。

而由黄镜璇导演和出演的《人造孤独》则挑战了在微小空间里的先锋表演。表演在一个改造过的浴室中进行,在这样一个私密封闭的空间里,道具也非常简单,气泡造型的浴缸上方垂着由可溶性材料制成的透明帘子以及淋水喷头,还有一个由特雷门琴充当的人工智能。该剧探讨了死亡主题,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也无法解决的终极难题,创作者希望人类能近距离面对死亡,勇敢而严肃地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观众可以站到表演者身边,观看表演者每一个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感受狭小空间的压迫和窒息感,正如人类终将面临死亡时会体会到的紧张和无力。同时作为表演者和创作者的黄镜璇也将催眠应用于该剧中以创造出梦境般的体验。通过运用碎片化叙事、梦呓般语言以及舞台留白使观众如置身于梦境中,真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生存显得近若烟火遥如星河。

笔者作为戏剧爱好者,有幸到现场观看并体验了这两部剧的演出。现场多为年轻受众,较多是各大高校戏剧或传媒专业学生或教授,由此可见浸没式戏剧在杭州一经出现便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观演结束后观众自发组建微信群,对浸没式戏剧独特先锋的改革和创新各抒己见,意见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对其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肯定和期望。笔者也结合自己本届戏剧节的观剧体验将浸没式戏剧近几年来在国内推陈出新的嬗变总结如下:

从表演形式上来看,肢体语言取代口头语言。与传统戏剧重剧本相比,浸没式戏剧的剧本显得尤为精简。大部分对话和情节被删减,只留下决定故事发展走向的几个关键情节,而这些情节也不似以往传统戏剧那样分幕分场次表演,而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进行平行交叉表演。演员不需要通过台词对故事情节的递进和转折进行提示,只需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角色的情绪内涵。这时演员的表演不再是为了展现情节和叙事,而是进行一种情绪模拟,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情绪模拟让观众自行探索和挖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这过程中,演员的角色更像是舞者,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情绪张力;而观众的参与也增加了舞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对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观众体验上来看,观众不再被固定在特定的座位,可以四处走动,自主选择想看的场景。观众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场景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线,将原本一个故事解构成不同的故事,每个人将会获得独一无二的观戏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还能够近距离全方位观看演员的表演,可以和演员一对一互动,甚至加入到即兴表演中来。这样一来,观众对故事的解构和重建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发挥。西方许多实验戏剧领军者很早之前就提出过“戏剧表演中演员和观众交流十分必要”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观众参与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这种观点一度受到较大争议,而浸没式戏剧则是这一观点在戏剧演出中的成功践行。

从场景渲染上来看,用电影场景取代戏剧场景。传统戏剧表演中,所有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舞台表演,道具简单,更换频次不高。不同场次之间需要更换道具时,观众还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搬动道具,影响观剧的连贯性。但是,浸没式戏剧采取电影式布景,用灯光、音乐、道具等渲染演出情景,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过上海版《不眠之夜》观剧体验的观众一定也会对剧场的场景渲染记忆犹新:检票后走过漫长曲折的黑暗走廊,而走到候场的Manderley 酒吧时忽然眼前一亮,摇曳的光影、复古蓝调,宛如梦境。场景渲染可高度还原演出情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情节。

从叙事角度上来看,以多线叙述的非线性结构取代单线叙述的线性结构。传统的戏剧呈现一般只有一条故事主线,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作为叙事线索。这种线性结构缺乏跳跃性和悬念,使得故事显得平淡无趣,对观众没有挑战性。而非线性表达在一个故事中埋藏多条线索,这些线索在不同场景空间同时展开,或平行或交错或分离地进行着,观众可抓取不同线索,并对其进行排列组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个过程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

浸没式戏剧开启了多维观演时代,这种流动的美学盛宴甚至有可能成为外地游客来杭州打卡旅游的新时尚。杭州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场地都可以用来开发做独具杭州特质的浸没式戏剧。这些杭州传统文化元素,被揉入浸没式戏剧中,成为杭州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走入故事空间的中国观众,在西方故事脉络中,也能寻到“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猜你喜欢

戏剧节杭州戏剧
杭州
学校里的戏剧节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戏剧类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