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艺术与当代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共性

2021-12-21黄媛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

【摘要】桑塔格认为我们所处的景观社会是一个“奇观社会”“电视新闻青睐灾难和人类悲剧,它唤起的不是净化或理解,而是很快会消失殆尽的滥情与怜悯情绪,及对这些事件的伪仪式感和伪参与感。”[1]为了让麻木的情绪被重新激活起来,电子媒体需要提高刺激强度,将更多的苦难揭示出来。无论是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还是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等,均严厉批判人们马上迎来的后工业时代社会[2],强调现代人已经处于“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现如今,人类实现了明确的、精细的分工,为人类自身带来的损害是十分严重。正如雅卡尔所言,孤立的个体、失望的个体以及残废的个体都是精细分工的后果[3]。“孤立的个体”让人们的沟通产生障碍,使个体自己将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他人靠近,与人的道德感背道而驰[4]。

【关键词】电影艺术:艺术情感;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169-03

【本文著录格式】黄媛媛.电影艺术与当代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共性——以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169-171.

后工业化社会、景观社会与或真或假无休止人类悲剧信息的传播共同造就了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人的冷漠。这种对自身与他人的情感麻木与道德冷漠更像是人们之间无形的相处准则与约定,人们都不去打破。为了唤醒人对“人”的重视,绘画艺术与电影艺术作品中都有必要注入人文关怀,当代艺术家与导演需要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并创作出唤醒人的温度与情感的艺术作品。

一、当代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观。如今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造型和图像对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巨大。彼得·格林纳威曾经如此说到:“我坚信,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承载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5]

在国内外的电影史上,最常见的电影表现方法,就是在影片的造型、光影以及色彩上积极融入绘画艺术观。国际上的一些电影大师,因为自己曾经接受过美术培训,继而在个人的创作中融入了个人的美术技巧及修养。20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当代艺术家在电影中吸取养分[6],截取电影画面用作创作的素材,他们的视觉经验与创作灵感均取自这些影像。和过去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特色而适当调整了图像的使用方法及目的,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们在当下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生命体验。因此电影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相比以往艺术作品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本文着重研究电影艺术与当代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共性,旨在进一步推动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二、情感投射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拉康学说认为,电影荧幕类似于镜子,所以,观众在电影的观看期间,会自行产生一种感知,完成自我确立,侧面反映了在电影的观看期间,其实就是再次认识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空间就像是现实世界的精神投射[7],因此电影可以通过认识和反映现实,达到传递对“人”的关怀,解放麻木和孤立的个体。

韩延导演曾在采访中说道:“我在《小红花》的拍摄过程中,一直追求‘普通’,拒绝表现特殊,向观众展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是我的创作目的。我希望,当我们走进某一座城市,抬头看着那些高楼上星星点点的灯光时,我们敲开一户人家的门,看看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家庭的真正状态,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完美地表现出来。我不想以戏剧的技巧或者方法做过多的渲染、美化或者加强,我仅仅是想将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样子表现出来,仅此而已。我每次坐火车时,时不时会从铁道旁的楼群经过,看见阳台上的灯,认为所有家庭发生的故事都是质朴的、真实的、传奇的。”电影通过描绘“普通”的角色与家庭,将观众的“视觉记忆”拉回与自身相关的现实生活当中,从某种角度说,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普通人”,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观者将现实生活投射于电影当中,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韩延这部影片聚焦于身患绝症的年轻病人,电影用大量家庭的细节,将韦一航这种在“极端处境”中,子女与父母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观众感同身受,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有同情,有认可,也有不满。

在西方当代绘画作品中同样也运用到投射这一手法,使观者“进入”到作品当中。比利时画家米歇尔·波利曼斯曾经创作了大量关于背影的作品,《奇怪的乔治》《更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人们在电影的观看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看他们,正如他们在看我们一样。影片的背景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仿佛我们也是画中的一个角色,试图和画中的人共同去寻找和观看,然而画中的人物面对着墙和黑暗,我们什么也没看到,这更像是画家设下的一个陷阱,无法观看使我们更加渴望去看清。这一“进入”的行为,在笔者看来就是当代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投射,观者将现实生活中的观看经验,置换进画面之中寻找答案。也许画面中的人物就是精神世界中的观者自己,也许观者在画面中人物的背后共同观看,也许观者的背后也有人正在观看着观者。画面中描绘的无意义、狭小的空间使观者产生被观看的不安、迷惑、怀疑甚至悲伤的情绪。

三、陌生化的表現方式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指出,重新认识事物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间离”,利用陌生化处理让人们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增加个人的认知。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提出者布莱希特认为,亚式戏剧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在感情上与人物成为一体。但是,非亚式戏剧却是增加观众对世界的了解,通过“从旁观察”,使观众“旁观者清”,从而必须保持“间离”及“距离”状态,赋予熟悉的事物一种不熟悉的外表。一方面,对客观事物或事实给予尊重,另一方面,又成功地塑造了非凡的形象[8]。

施皮利亚特曾说“与那些大冒险般的悲剧相比,现实中的悲剧是对人类本身的极致体现,真实性更高,也更加深奥。”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导演以非常规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普通人”群体,将日常生活中的人陌生化[9]。像电影中身患癌症的主人公韦一航、马小远以及他们的家庭,孤寡老人、残疾的外卖小哥,这些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当电影把这些人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又会感到并不熟悉,与我们之前对生活的认知相违背。就像尼尔·盖曼在小说《乌有乡》中描述的在下伦敦生活的人们,明明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把人透明化对其视而不见。陌生感使观者重新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挖掘作品背后的东西,进行反思。《送你一朵小红花》受到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呈现、关照了底层人和边缘人,正片结束后,片尾一系列面对挫折仍然积极生活的平常人短视频与那句“谨以此片献给积极生活的我们”都向我们传递了关心“人”,重视“人”的信息,这个“人”不仅是他人,更是我们自己。

西方当代艺术中也具有一种陌生化的艺术倾向,通过抽离、局部呈现与不确定性的表达手法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对于当下或历史中关于人的反思。陌生化的表现拥有多种方式,画面剥离了色彩,背景弱化,变为旧照片一般,时间似乎被瞬间定格,其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写实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平凡的事物,但是他们改变了事物令人熟悉的表面[10],使得观者与绘画之间产生了“陌生感”。波利曼斯的作品《一群相关的人》,画面中描绘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场景,一群身穿西装的男人,正在流水线作业,专注的完成着各自手中的工作,再深入观看发现画面中的人缺乏沟通。劳动一直处于重复状态,说明劳动本身就是非常残酷的。后工业时代造就的重复性生活、冷漠的人类,均表现在波利曼斯的电影作品里。尽管其采取的油画技法是传统的,然而,台下的观众很难迅速了解画面,毕竟,那些隐晦的内容,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可观影者也分不清究竟是什么,意义在哪里,当代艺术家用他们的绘画低调的关注着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使我们重新观看“人”,以全新的角度客观的审视我们的人生。

四、结论

随着当代人类情感世界走向冷漠的趋向,导演与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该承担起“对人的关注”的救赎与唤醒,形成一种对人性本原的回归意识,重构出人类失落已久的真正意义。

电影中的“普通人”这个角色能让观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人在艺术中产生的共情虽然不可见不可听也没有人能准确描述那是什么样的感情,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出现存在主义思潮的时候,就关注起人类,并且深入地剖析人性及意识活动等,在影片中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认为电影也存在崇高的使命,也就是对人性的真谛进行剖析,赋予新浪潮电影更高的艺术价值及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塔尔科夫斯基通过苏联的新浪潮电影,认为电影利用影像激发个体对生命的认识、超越现实物象、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雕刻时光”的作用。“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人需要如何生活”在后一代电影中,人类常常是以实践中的偶然性和客观性代替传统的、人为的戏剧性,以小人物、平民百姓和普通人等为镜头的焦点,强行“介入”生活,比如夏纲的《无人喝彩》《大撒把》、宁瀛的《找乐》以及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等。

“疾病”题材作为艺术作品的选题本身就是关注“人”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疾病本身就是用来隐喻脆弱、软弱的人类或者是死亡,在哲学和艺术中,千古不变的话题就是“死亡”。古希腊史诗是以人们对苦难、对死亡的诘问为主题,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练习就是死亡[11]。《送你一朵小红花》推动故事发展的灵魂之一,便是关于死亡的认知。为了揭露当代人的真实生活,欧洲当代艺术家通过绘画去描述“死亡”“疾病”,向观众彰显艺术的精神与自由。

情感投射需要使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感同身受”,和人物角色在感情上“合而为一”,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使观众从作品中理智的脱离,对作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不论是投射与隐喻的表达情感手法还是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回归到“人”本身上,导演和当代艺术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唤醒人对“人”的關注。无论是电影还是当代绘画作品的创作都应以导演和艺术家对生活真切的体验作为支撑,将情感的传递建立在群体共通的情感上,将现实社会及环境状态进行高度凝练融入作品当中,把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共性化,才使观者欣赏作品时将现实精神投射于作品当中,从而实现情感共鸣,让作品被更多人接纳和认同。

注释:

1.《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高德胜《教育学报》2009,(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2.《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于伟《东北师大学报》200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3.《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高德胜《教育学报》2009,(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4.《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高德胜《教育学报》2009,(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5.《绘画与电影的艺术交融》杨先平;李明《美术大观》2011,(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6.《论美术与电影内在的艺术联系》胡良鸿《电影文学》2007,(四川达州渠县文化馆 四川 渠县635000)

7.《现代电影美学的全新审视——评《现代电影美学(第三版)》》韩立国《中国教育学刊》2019

8.《“静谧的间离”-论西方当代具象绘画的一种倾向》郑君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曲阜师范大学)

9.《吕克·图伊曼斯孤独与虚静的艺术世界》吴玉红《美术》2009,(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10.《“静谧的间离”-论西方当代具象绘画的一种倾向》郑君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曲阜师范大学)

11. 《景观社会的图像与绘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范晓楠《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6,(清华大学)

作者简介:黄媛媛(1997-),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电影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