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建设性叙事逻辑

2021-12-21高慧敏

中国广播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高慧敏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建设性叙事的一次有益尝试。此片遵循共同体逻辑、时间逻辑、方案逻辑与情感逻辑,讲述新时代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故事,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体实践。

【关键词】共筑中国梦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建设性叙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①这不仅为我国整体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主流媒体的民族传播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向。主流媒体如何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分为《辉煌历程》《共同繁荣》《手足相亲》《携手圆梦》4集,每集时长30分钟,今年8月播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结合珍贵档案资料与历史影像,从历时性、共时性、跨区域等多个维度,围绕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讲述新时代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故事,反映了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努力。

本文主要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专题片为案例,聚焦于主流媒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叙事逻辑,分析其在民族叙事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建设性叙事: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一个新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主流媒体在构建、传播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社会形态浮现,公众的认知行为及触网习惯随之改变,主流媒体如何在多元变化的场景中从叙事层面突破传统的叙事话语模式,更高效、精准地传播、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闻记者应该是“党的政策传播的主张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社会多主体之间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并积极建设。新闻媒体就应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做好党的政策传播的主张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过程中,积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建言献策,为社会进步积极工作。

一是人民面向。关注民族福祉,以各民族人民休戚相关的社会议题作为叙事议题,通过各民族人物故事来呈现社会大发展,激发各民族群体共情。二是“问题—方案”面向。在叙事过程中形成“问题—归因—方案”的叙事结构,以真实记录事件发展动态为特征。三是正能量面向。注入积极情绪,形成全民族的积极心理认同。四是未来面向。不仅追溯过去历史、关注现实,更聚焦于未来,构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美好生活愿景。这四个面向为主流媒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构建中融入了建设性元素,形成了建设性叙事逻辑。

二、共同体逻辑:以人为本聚焦议题,促进各民族参与社会建设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的基本组织形式。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③,因此,人是理解共同体逻辑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论述中都强调了共同体概念,如“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以“现实的人”为轴心,让共同目标、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成为共同体意识构建的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族人民的生活、相互交往及共同发展成为民族叙事议题;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目标的实现、身份认同的构建、归属感的形成是民族叙事目标;三是聚焦于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过程。

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为主线,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各民族群众的小故事来构建叙事模式,将大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故事中,以小见大。如第二集《共同繁荣》以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论述做基调,围绕脱贫攻坚社会议题,聚合多个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并关注多元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共同参与。如第四集《携手圆梦》通过牧民阿旺西诺、阿迪雅等的故事来阐释军警民共同守卫边疆,从而树立起各民族群众守卫家园的民族共同体形象。《同心共筑中国梦》立足各行各业,以翔实的数据及扎实的资料,通过先进事例阐释各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三、时间逻辑:古今联动,纵览民族发展动态

民族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写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个时代命题,仍然应将其置于时空维度来解构与构建。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锤炼,尤其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发展与我党历史的相互交融。2014年“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正式被提出,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被写入党章,体现了民族意识形态的动态式发展路径。

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动力,民族发展历史与现实理应成为民族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媒体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也应关注民族发展的未来,这将有利于树立永久性的民族自信心。采用发展的叙事逻辑,处理好当下和未来的关系,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来预判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发展走向。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一部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电视专题片,其叙事策略仍延续传统专题片的典型语态,在时长近30分钟的单集中,按照时空逻辑以故事化表达方式串联古今,着眼于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展开。单集又各有侧重,围绕我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的发展脉络,将整个节目的主题渐进式升华,从而全景式阐释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主题。从宏观层面来看,通过回顾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追梦历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入到中国发展的历史轴线中,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历史发展节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觉醒到形成共识的动态化全过程;从微观层面来看,着眼于个人故事,聚焦于邓恩铭、张伯简、向警予、陈洪涛等各民族的仁人志士,以“旁白+历史影像资料”的方式呈现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突出少数民族同胞对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危难时刻的救助支持。在此基础上,从历时性横向来阐释民族发展现状与未来,如《共同繁荣》(第二集)、 《手足相亲》(第三集)聚焦于现在,用镜头阐释当前各民族生活、民族交往发展,在此基础上更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目标与未来,第四集《携手圆梦》从各行各业切入,呈现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四、方案逻辑:呈现民族问题的解决路径,共筑美好生活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建设性叙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从问题入手,以解决方案为目标,这种“问题—方案”的叙事结构能够为公众提供更真实的相关信息,这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也有所体现。

一方面,以平衡的视角来构建民族叙事话语,既关注民族发展所实现的成就,也聚焦于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受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以第二集《共同繁荣》为例,在谈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问题时,以“瑶族乡”的广西南丹县为例,用镜头记录瑶族乡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瑶族群众艰苦的生存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冲突,揭示出南丹县当前面临的贫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举措,这一举措改变了民族地区贫困户的生存环境,为1.35万瑶族群众提升了生活质量。专题片充分体现了“问题—方案”的叙事视角。

另一方面,深入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典型案例,为其他类似的民族问题提供借鉴经验,以公众的视角来呈现民族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小切口呈现大问题。还是以南丹县为例,在记录脱贫过程时,专题片并没有泛泛而谈取得的成就,而是将镜头落在黎荣兵一家,通过黎荣兵一家搬迁前后生活环境、人员情绪变化的对比,突出现有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五、情感逻辑:以正能量为价值导向,实现民族群体共情

实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之一,其中民族认同至关重要,这是寻求共同心理素质的一种路径。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的志同道合关系的生成,受到情感、情绪及沟通交往等精神共同体形成因素的影响。建设性叙事突出正能量面向,主要体现为在民族叙事中注入积极心理。群体共情是指两个群体通过实际互动或想象接触时,相互接纳、间接体验与内化对方群体的认知、情绪和情感的过程,⑤民族群体共情是各民族求同存异的一个过程,而“同”就是共情的基础。结合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实现正能量驱动下的民族群体共情,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挖掘积极共情动机。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总是更易于引发共情。⑥尤其是可以从个体感知与体验层面入手,寻找叙事中的积极共情要素,如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根据不同民族特点选择当地熟悉的特色曲调,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以音乐节奏快慢反映民族个体情绪变化。有研究表明,配乐是激发共情的重要因素。二是文化框架转换,强调叙事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当本民族文化被激活时,民族个体内的群体文化特征凸显,从而体现出民族文化自觉性行为。如第三集《情同手足》以云南孟连县为例,在呈现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时,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互助的当地一种主要形式“宾弄赛嗨”(注:傣语,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样一部有思想温度、广度与厚度的专题片,可谓恰逢其时。它的制作与播出为当今我国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参考与标杆,而建设性叙事也为电视专题片的转型提供了路径,期待未来有更多传播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认同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习近平: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9/c_1127805795.htm.

②《习近平谈新闻舆论工作》,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2/19/c_1127115817.htm.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1页。

④《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共产党员网,https://news.12371.cn/2017/09/14/ARTI1505334311681391.shtml.

⑤何晓丽、谢荣慧:《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基于社会冲突解决的视角》,《心理科学》,2018年第1期。

⑥Duan, C. M.. Being empathic: The role of motivation to empathize and the nature of target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0, 24(1), 29-4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舆论传播及引导研究”(项目批准号:20VYJ038),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与国家治理”(项目批准号:[2021]C-69)】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本文編辑:林秀)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傈傈族创世史诗里的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